忘懷得失未必「失」 | 人民論壇

2022-01-11 人民日報評論

忘懷得失未必「失」,患得患失未必「得」。不久前,有領導同志語重心長送給年輕幹部這兩句話,是經驗之談,是肺腑之言,令人清夜捫心,深省良多。

人生百年,一得一失,本是常態。然而工作中有人過於計較得失,整日經營算計,光想著掂量左右人情、考慮世故周全、計算利弊盈虧。面對組織安排挑肥揀瘦、挑三揀四,講價錢、談條件,合意則取,不合意則棄,說到底還是捨不得眼前那點利益,把一己得失看得太重。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對此刻畫入木三分:「計較小事,不識大體……對於他們鼻子下面的小事物卻是津津有味」。看淡名利、看重責任,進退得失莫縈於懷,乃是當下年輕人亟待補上的一堂黨性必修課

參加平江起義,參與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長徵時任紅一軍團一師師長,抗戰時任386旅參謀長、參加「百團大戰」,後在解放戰爭、朝鮮戰場上功勳卓著——這是被譽為「將聖」的鐵血軍人李聚奎的輝煌戰史。1955年授銜的開國上將鄧華、楊得志,過去都是他手下的團長、政委,其資歷顯然在上將之上。可大將軍銜僅有10人,不宜增加,組織上正犯難怎麼開口做工作,他竟傳來話:「就低不就高,上將就行!」回望黨史,多少優秀的同志在功名面前豁達大度,這正是共產黨人能夠團結奮鬥、戰勝許多困難的重要原因

相反,國民黨派系裡臭名昭著的「西北二馬」,兵臨城下時還為爭一個空頭的「西北軍政長官」打得頭破血流、互相傾軋,最終雙雙一敗塗地。孟良崮激戰時,李天霞只顧自保實力,暗中較勁、見死不救,被張靈甫怒斥為「各自為謀,同床異夢」「犧牲者犧牲而已,投機者自為得志」。國民黨黨內軍內昏聵至此,這樣的政權焉能不垮臺?歷史是一面鏡子。今天各級幹部普遍學歷高、素質強,難免競爭激烈,但仍要認識到彼此是為共同理想信念走到一起的,合作關係遠大於競爭關係,決不能「同事不同志」、搞投機鑽營的小把戲。也正因為如此,毛澤東同志對許多幹部講:你們每天寫日記不要寫別的,就只寫一句「團結百分之九十」就行了。

當然,鼓勵「榮譽面前不爭功,困難面前不躲閃,責任面前不推卸」,不等於諱言個人利益的合理性、職業發展的正當性,強調的是更大氣、更大度把握局部與全局、個體與集體、短期與長期的關係。賈平凹妙解田忌賽馬「舍了小負之悲,得了全勝之喜」;電視劇《潛伏》中評價胡宗南「閃擊」延安「有一種勝利叫撤退,有一種失敗叫佔領」,講的是同樣的道理。屬於自己的,讓出一角,別人不願幹的苦活累活,多伸把手,群眾看在眼裡,組織不會埋沒,到頭來不但不會吃虧,還往往能勝出一籌、收穫更多

有學者講解「孟子批楊朱」時,將民族文化精神概括為「知止」二字。「讓他填報個評獎材料,半頁紙都寫不滿」的黃大年;1937年投身革命的老八路孫犁,職務不過是《天津日報》文藝科的副科長。他們皆是知一時之止,得一世之功,在各自專業領域著述等身。品味葉嘉瑩先生的哲思,「只有在看透了小我的狹隘與無常以後,才真正會把自己投向更廣大更高遠的一種人生境界」。消解偏執,破開囚籠,悟徹本真,處優而不養尊,受挫而不短志,年輕一代失去的只是無謂的包袱,贏得的將是無價的未來。

相關焦點

  • 【人民論壇】得失面前,何妨「愚鈍」些
    很多時候,愚鈍必多失。但有些時候,愚鈍未必不好。面對利益得失時,尤其如此。哲人有言,「生活中有許多人徒然具有一副聰明的外貌,卻並沒有聰明的實質——『小聰明,大糊塗』。」漫漫人生路,諸如進、退、留、轉等涉及切身利益之事,誰都難免碰到。其得其失,稱不出準確斤兩、量不出具體尺寸,要想把帳算精細,實屬不易。而且算法不一樣,結果也往往不同。
  • 人生風景匆匆過 得失不過一笑間
    絕美的六橋,是大家都可以平等經行的,在面對桃紅柳綠的時刻,無論是誰,都只能虔誠的用雙腳走過風景,用眼去看,用一顆心來貯存,如此而已。任你智商有多高,生活中的那些得失你永遠也算不清楚;任你情商有多高,人生的那些愛恨你永遠也糾纏不明白。一顆患得患失的心,永遠也不會給你帶來快樂,那些糾纏在每人內心深處的枝枝蔓蔓盤根錯節,有時候連自己都弄不清哪一棵在紅塵陌上,哪一棵在煙波水底。
  • 人生三不爭:不爭對錯,不爭輸贏,不爭得失
    《莊子》裡有一句話:「得而不喜,失而不憂。」得到的時候,不要過度開心;失去的時候,也不要過分憂傷。得到自己想要的,的確是一件令人歡喜的事情;但是失去自己所愛的,也未必就是一件壞事。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得到與失去,並不是絕對的好與壞,而是一種禍福相依的流轉。曾國藩也曾說:「沒了得失心,則聲氣舒展,此心與旁觀者一般,何事不濟?」
  • 「胰茅」集採中標,甘李藥業忘懷得失
    如今看來,甘李藥業忘懷得失,彰顯了龍頭企業的責任和擔當。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將身比身」才能「將心比心」
    原標題:「將身比身」才能「將心比心」(人民論壇)   俗話說,病生在自己身上才覺得難受,瘡長在個人身上才知道疼痛。欲知群眾生活的困難與疾苦,不親身體驗一下,也難有切膚之痛。   某省衛生廳相關單位處級以上領導幹部,以患者身份,從首道程序開始,看一次病或辦一次事。
  • 得失心太重的人,沒有幸福感!
    雖然有人調侃「聽過很多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可是,在不斷升級打怪的人生歷程裡,在不停摔打折騰的歲月裡,保持思考保持領悟,本身也是一件有意思有意義的事,未必能馬上讓你飛升上仙逆襲人生
  • 放下得失心,便是自在人.
    人生在世,常常被「得失心」所困擾。有些人能夠看淡想開,對得與失坦然一笑;有些人喜歡凡事計較,常常被得與失鬧得悶悶不樂。煙火紅塵中,得失乃人生常事。對於所有人而言,萬事萬物,總是得失交替,該如何應對,人人都必須有良好的心態和充分的心理準備。失之不過憂,得之不狂喜,這是大度之人;失之不憂,得之不喜,這是平凡之人;失之則憂,得之則喜,這是庸俗之人。
  • 心莫像鐘擺一樣在「得失」間搖擺
    1.無意於得,就無所謂於失雖說人生如戲,但真正的高人卻不在戲中迷失自己。是得是失不過是過眼雲煙,不值得掛懷。人就這麼一輩子,有的人在意於得,有的人放不下失。得與失只是相對而已,握得越緊,失去得越多。2.得也許禍,失也許是福人們通常都是患得患失,擔心自己得不到。得到又害怕失去。我們的心就像鐘擺一樣,得失、得失,就這樣擺。非常的痛苦。塞翁失馬,你怎麼曉得是福是禍?得也許是禍,失也許是福。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
  • 放下執著,看淡得失
    執著的原因,往往是過於看重個人得失。如果一個人總想著個人得失,總是患得患失、難以自拔,必定會活得特別痛苦。比如,追求完美的人,就會因為偶爾的失誤而痛苦不堪;追求高效高質的人,就會因為一時的疏忽而破罐子破摔;執著於感情的人,就會因失戀而迷失自我;執著於事業的人,就會因事業上的不順心而心生痛楚……如果把這些得失看得很淡,無論結果如何,都不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 放下得失心,便是自在人
    煙火歲月中,得失乃是人生常事,該如何應對,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和充分的心理準備。得之我命,失之我幸。如果一個人得失心太重,心情就不會愉悅,整天憂慮重重。得失心,就像一團亂麻,一旦纏繞著你,心裡就會亂糟糟的。讓自己成為一個內心完善的人,只有內心真正有了從容淡定,才不會被人生起伏而左右。
  • 美文 | 放下得失心,便是自在人
    人生在世,常常被「得失心」所困擾。有些人能夠看淡想開,對得與失坦然一笑;有些人喜歡凡事計較,常常被得與失鬧得悶悶不樂。
  • 濰坊市人民醫院腦科分院舉辦博士論壇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14日訊 為慶祝腦科分院建院15周年,加強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推動分院高質量發展,近期,腦科分院分期舉辦博士論壇。濰坊市人民醫院副院長、腦科分院院長丁硯生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致辭。他表示,人才是醫院的寶貴財富,是醫院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
  • 人生最好的心境:看淡得失,一切隨緣
    傷痛,代表著深愛過的痕跡。可是,遺忘傷痛,並不代表愛的逝去。愛是永恆的、不滅的。愛的力量,不會因為失去而消失。時間不是藥,藥卻在時間裡。等時間慢慢癒合傷痛,依然好好去愛,勇敢去愛。愛值得愛的人,也愛越來越通透的自己。所有的失去,都是一種救贖和成長。
  • 砥礪當代知識分子精氣神 | 人民論壇
    「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終胸懷大局、心有大我」,這是黨和人民對廣大知識分子的期望。從錢學森、華羅庚、李四光等老一輩「海歸」毅然回到祖國懷抱,到西安交通大學「西遷人」科技報國的愛與堅守,再到賡續傳承的「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無數知識分子心有「大我」,以鐵肩擔起道義責任,以智慧推動歷史前行。今天,黃大年、李保國、南仁東、鍾揚等優秀人才的故事,為什麼能如此感染心靈、觸發共鳴?
  • 人生十問丨總是得失心很重怎麼辦?
    當我們太在乎一件事情的結果,得失心就會出來作祟,兩個心房自此失衡,要麼欣喜若狂,要麼愁緒如麻。既然有兩個房子,那就別老是住在「悲傷的失去」裡。得到的時候也請別笑得太大聲,不然會驚擾到隔壁。我是個得失心比較重的人,做事沒有辦法像別人那樣不在乎結果而去享受過程,常常會因為沒有做好一件事,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而自責,陷入悲傷的情緒裡。
  •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舉辦建院110周年學術論壇
    11月28日,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以一場學術論壇,隆重慶祝建院110周年華誕。論壇回首了醫院百十年奮進逐夢的崢嶸歲月,也展望了新時代的願景。會議透露,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將建設成為以癌症中心為特色的大型、綜合性和研究型醫院。
  • 得失天註定,諸事隨緣行
    人活一世,得失常有,心態其實比什麼都重要。是你的終歸是你的,不是你的任憑你怎麼求也得不到。強求來的只會徒增煩惱,只有諸事隨緣,才能活得開心快樂。相由心生,心隨情定。這裡的情指的是情緒。人生瑣事,何必執著,較真的人,為難了別人也為難了自己。
  • 《燕雲臺》原著:李思母女與韓家父子的情感糾葛,讓我看懂了得失
    得與失,其實只是作用在當下的一種情緒和感受,與長久的幸福,未必有必然的關係。 可如果交換一下,李夫人未必能適應韓匡嗣的人生,而韓匡嗣也必不能安於明哲保身。 所以於李夫人和韓匡嗣在這份情感中的失去,於他們來說就是一件幸事。
  • 匯聚人才能量 濰坊市人民醫院腦科分院舉辦博士論壇
    為慶祝腦科分院建院15周年,加強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推動分院高質量發展,近期,濰坊市人民醫院腦科分院分期舉辦博士論壇。濰坊市人民醫院副院長、腦科分院院長丁硯生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致辭。他表示,人才是醫院的寶貴財富,是醫院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
  • 忘懷得失,以此自終.淺談陶淵明《桃花源記》
    之前上語文課的時候,學生向我提了一個問題,說他們在網上看了關於桃花源記的一些評析,細思極恐,問這到底是不是一篇充滿神鬼之說的「詭異」詩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