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客戶端訊 從北京出發,坐高鐵只需一個小時就可以抵達張家口市崇禮區太子城區域。位於這裡的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雪如意」、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和國家冬季兩項中心,以及串起它們的空中廊道「冰玉環」,共同組成了2022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古楊樹場館群。
《工人日報》記者日前實地探訪了這一場館群,了解到古楊樹場館群競賽主體工程已經完成,並已具備比賽條件,臨時與附屬設施建設也在按籌備計劃順利推進中。「應該說,古楊樹場館群已經做好了迎接冬奧會各項測試賽的準備」,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總設計師張利表示。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總設計師張利
張家口賽區核心區位於張家口崇禮太子城及周邊區域,佔地約11平方公裡,共分為太子城組團、雲頂組團和古楊樹組團,賽區由清華大學建築團隊引領規劃設計,由國際雪聯專家及相關專業團隊負責賽道規劃設計。
記者在賽區現場看到,雲頂組團起伏的群山中,各項目賽道已初具規模,造雪機噴出連綿雪霧,為賽道披上雪衣。據北京冬奧組委規劃建設部雲頂滑雪公園競賽場館聯繫人陳榮欽介紹,雲頂組團(雲頂滑雪公園)因地制宜使用現有雪場改造而成,包括追逐賽道、平行大迴轉賽道、U形槽、坡面障礙技巧賽道、空中技巧和雪上技巧等6條賽道。
歷屆冬奧會都不乏標誌性場館。位於張家口賽區的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雪如意」,就和北京賽區的「冰立方」(冰壺館)、「冰絲帶」(國家速滑館)、「水晶鞋」(首鋼滑雪大跳臺中心)等場館一起,被視為辨識度極高的北京冬奧會標誌性場館。
據介紹,「雪如意」的選址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地貌,其所在的山谷,落差與形狀都與競賽需求高度契合,被認為是「天生的」跳臺滑雪場地。
「當我們發現跳臺滑雪賽道的S形與中國傳統吉祥飾物『如意』的曲線非常契合時,很自然地產生了『雪如意』的創意。」張利說,跳臺滑雪賽道的剖面形狀,加上頂部的環形公共空間和底部的圓形體育場,自然形成了一個與「如意」高度契合的造型,這使得「雪如意」在體現體育建築動感造型的基礎上,又凸顯了濃鬱的中國元素。
記者在「雪如意」獨有的頂部「飛碟」形空間看到,這個環形公共空間直徑約80米、總高約15米,透過全玻璃幕牆可以清晰看到跳臺滑雪運動員的出發臺、跳臺滑道以及底部的觀眾席,觀感震撼。
據悉,冬奧會運動員比賽出發時可以遠眺到對面山脊的明長城遺蹟,可謂古今交融。此外,根據國際奧林匹克轉播服務的選擇,「雪如意」屆時將成為冬奧會山地主演播室畫面中的標識場景。
除了美,「雪如意」還創下了多項世界之最——是世界上首個採用全鋼筋混凝土超長框架結構、首個在頂部出發區設置大型懸挑建築物的跳臺滑雪場館,是世界上最具設計感的跳臺滑雪場館,還有世界上最長的跳臺滑雪賽道……
在「雪如意」的頂層空間眺望,一條被白雪覆蓋的環形平臺嵌入山間,這就是被稱為「冰玉環」的環形奧林匹克步行平臺。「冰玉環」周長3公裡,距地面高7米,連接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國家越野滑雪中心,是專為觀眾打造的「步橋」。據悉,屆時觀眾從組團入口通過「冰玉環」到達「雪如意」觀眾席,只需步行600米。
據張利介紹,在早期的場館概念徵集中,有瑞士設計團隊提出建一個蘊含「奧林匹克五環」概念的多層環形建築,把全部場館設施串聯成一個綜合體。雖然後來經實地勘測否定了這一設計,但在這個概念基礎上,中國團隊發展出了現在的步行橋——「冰玉環」。「步道上車輛不能通行,但是準備了供老年人和殘障人士使用的電瓶車,實現人車分流,凸顯出北京冬奧會綠色科技可持續的理念。」
除了「雪如意」,同樣位於古楊樹場館群的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和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同樣看點十足。國家冬季兩項中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莊惟敏主持,他也因此成為了「先後設計夏奧和冬奧射擊賽場」的首位中國建築師。冬奧會結束後,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將繼續承辦世界級賽事以及作為國家訓練推廣基地使用。
佔地百餘公頃的國家越野滑雪中心是這一場館群裡少有的臨時建築。為減少對自然環境影響,國家越野滑雪中心用臨時設施的方式解決奧運會賽時需求,賽後將恢復自然生態。
此外,針對冬奧會觀賽有可能遭遇嚴寒等問題,設計師們也有「安排」。據介紹,由於張家口賽區晚上比賽較多,針對所有室外場地,屆時將嘗試考慮石墨烯加熱座椅等方式,提高觀眾觀賽舒適度。
「想像一下,感受著大自然的風聲陣陣與雪花飛舞,坐著溫暖的座椅,喝著可口的熱飲,近距離欣賞著世界高水平運動員的精彩表演,畫面不要太美!」張利表示。(工人日報記者 李元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