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與思考
■把提高藝術質量作為戲曲創作的生命線/呂育忠
[內容提要]戲曲創作水準是戲曲舞臺藝術實現高峰創造的重要因素。解決質量「好不好」、品格「高不高」的問題,是突破當前戲曲創作瓶頸的時代命題。就此需要:一、制定科學的創作規劃;二、高度重視劇本的創作質量;三、提高院團長的定力與創作者的自律;四、提升現實題材創作的藝術價值;五、對各藝術門類、藝術品種精準施策。
[關 鍵 詞]藝術;創作;質量
■「抽象繼承」和「死學活用」/胡一峰
——論影偶藝術創新發展的方法論原則
[內容摘要]影偶藝術的傳承是業界和學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和任何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一樣,影偶在現代社會上有「博物館藏品式」「生活場景式」兩種存在形態。影偶藝術只有化為作品、演於劇場、融入生活,才能成為流動不居、生生不息的「藝術傳統」中的一環,對社會發揮實質性功能。在傳統社會和近代中國,影偶藝術積累了融入時代的有益做法,值得今天借鑑。更重要的則是樹立「抽象繼承」和「死學活用」兩條方法論原則,原汁原味地傳承影偶藝術的獨特規定性,同時在現代社會和生活語境下把影偶激活,使之「嵌入」當下社會的藝術空間,成為現代中國人藝術生活的一部分。
[關 鍵 詞]皮影;木偶;抽象繼承;死學活用;傳統藝術;藝術史
特別關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文藝專題(下)
策劃:本刊編輯部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指引下,文藝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其中,不僅有傳承幾千年、代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學精神的音樂、舞蹈、美術等傳統藝術的繁榮復興,同時,由於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吸納和借鑑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包容特質,亦使西方的藝術形式,如交響樂、油畫、芭蕾、歌劇、電影等,自然而然地與我國本土文化有機結合,湧現出眾多優秀的原創作品,在中西文明的交流與互鑑中,共同譜寫出了一曲文藝的盛世華章。為此,本刊特推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文藝專題」,陸續刊發相關研究論文,從多視角展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以來文藝領域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傳統與現代交織的舞蹈文化活體/許銳
——透視70年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創作的三次勃興
[內容提要]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伴隨著中國文化進程,經歷了複雜的演變,並且以舞臺創作的審美流變呈現出非常明顯的表徵。回望歷史,70年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創作有三次重要的勃興:第一次是激情的20世紀50年代;第二次是噴薄的80年代;第三次是多元的世紀之交。三次勃興與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緊密相關,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激情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噴薄的經濟大潮和新世紀中國融入全球化進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創作與發展被東方與西方、民族與世界的命題始終纏繞著。內在的堅持和外來的衝擊,使得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創作成為一個複雜的「文化混合體」。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創作在當今舞臺上仍然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延續著歷史發展中的精彩與爭論。70年的歷史節點,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更加劇烈和深刻變化的世界,民族民間舞蹈乃至中國舞蹈能否在新的歷史時期迎來再一次勃興?回望歷史,也許能讓我們找到部分答案。
[關 鍵 詞]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創作;勃興;文化活體
▼《紅綢舞》中央歌舞團演出▼
■完成性與過程性的糾葛/尹丹
——新中國70年油畫創作中的兩種支配性話語
[內容提要]油畫自晚明作為舶來品傳入中國,在1949年後成為非常重要的畫種,並在各大美術學院中成為基礎專業加以教學、傳播。本文旨在從宏觀層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以來油畫創作中的兩種支配性話語——完成性與過程性——進行研究、剖析,找到其背後的文化訴求及價值立場。在此過程中也會涉及到對現實主義、照相寫實主義、傷痕美術、新古典畫風、新生代、圖像繪畫、具象表現主義、極多主義以及其他強調「此在」體驗的抽象主義等油畫現象、風格、思潮進行討論。自1978年後,油畫創作中追求完成性的一元結構被打破,過程性與前者對立也尋求妥協,成為頗具張力關係的二元結構。它們都存在著先天的缺陷需要加以克服,卻客觀上成為繪畫繼續得以存在的邏輯依據。
[關 鍵 詞]完成性;過程性;極多主義;現象學;具象表現主義
視點|技術革新與電影未來
策劃:蔡鬱婉
近期,李安新片《雙子殺手》上映。其口碑和票房都不甚理想,引發了廣泛討論。電影以120幀/4K/3D的高科技格式拍攝,融合VR、真人CG等前沿技術,呈現出的細節豐富、動作流暢的畫面,極具震憾力。但電影的故事本身卻被詬病為老套和乏味。由此引起我們思考的是,單純依靠技術的進步能否應對當下的電影發展瓶頸與「行業寒冬」?對於電影而言,技術變革與藝術探索究竟何者具有更大的影響力?電影創作者如何在媒介發展與敘事之間取得平衡?本欄目特邀請相關領域的學者,就此展開討論。
▼電影《雙子殺手》海報▼
■HFR/3D電影的奇幻漂流/張斌
——《雙子殺手》與電影的未來想像
[內容提要]《雙子殺手》的上映再次引發了熱議。相比李安的堅定執著,很多人對高幀高清技術在電影中的前景莫衷一是。本文從梳理這些質疑出發,認為電影技術的進步是觀眾的人性慾望、藝術家的探索欲望和產業的求生欲望三者結合推動的結果,是難以避免的,但其成熟也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同時,數位技術與新的媒介生態導致「電影不像電影」,這種現象所彰顯的正是電影、觀眾和觀影空間之間正在形成新的感知關係維度。我們應該對此有一種包容性的期待。
[關 鍵 詞]《雙子殺手》;HFR/3D;電影技術;未來
■新技術革命時代的電影「危機」/王冰冰
——從《雙子殺手》談起
[內容提要]在近期上映的《雙子殺手》中,李安繼續用3D/4K/120幀格式的「新白金標準」打造震撼的視覺奇觀。但該片在北美與中國均連續遭遇票房、口碑雙失利,究其原因,正在於李安完全放棄了敘事而一味追求高幀率帶來的視覺衝擊。從20世紀90年代由數字革命帶來的電影界的數碼轉型開始,到今日由高像素分辨、高幀率參數為支撐的新一輪影像技術革新,傳統電影從敘事慣例到觀影體驗均面臨巨大衝擊。當新的再現技術顯現出壓倒性優勢與威脅時,如何在技術突破與藝術追求、媒介發展與敘事創新之間尋找到應有的平衡,電影需要再一次返回自身,發掘這一藝術形式本身的文化價值與審美潛能。
[關 鍵 詞]數字革命;數碼轉型;高幀頻技術;形式/內容
▼電影《雙子殺手》劇照▼
■未來電影技術與藝術的博弈/王麗 敖柏
[內容提要]本文分析了李安新作《雙子殺手》應用 120幀電影新技術的成敗,由此深入討論電影技術發展歷史上,新技術作用於電影藝術產生的審美形態表達,以及新技術運用失衡帶給電影藝術發展的障礙。文章從當代電影在數字媒體技術背景下,一路高歌、披荊斬棘帶來的表達手法、電影語言以及視聽感受等方面進行梳理,力圖探尋未來電影積極主動獲取藝術創新與數位技術同步的可能與動力。
[關 鍵 詞]電影技術;美學形態;藝術真實性
關注·傳統藝術的文化交流與傳播
■非遺之後:周家班的「菠林喇叭」傳播研究/趙倩
[內容提要]「菠林喇叭 」是中國鼓吹樂的代表,於2010年入選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後,菠林喇叭在周家班的保護與傳承中,逐步走出靈璧縣菠林村,走向了首都,走向了海外,走向了跨文化的傳播之路。本文探討了周家班在傳播「菠林喇叭」過程中的國內與國外路徑,藉助學術力量、更新表演形態、依託國家資源、利用全媒體及運用商業模式等策略,以期能夠對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播產生一定的應用價值。此外,文章對各類傳播主體的職責側重也作了分析。
[關 鍵 詞]非遺;菠林喇叭;周家班;傳播
▼周家班「咔戲」表演▼
■中日曲藝翻譯交流中的文化符號「轉借」探討/李博 鄔甚佳
——以日本古典滑稽落語《青菜》腳本的中文移植翻譯為例
[內容提要]日本落語類似於我國的單口相聲,作品中存在地域性較強的俚語方言、歷史性較濃的事件人物、導入率較高的雙關指代等因素,如果翻譯為中文進行交流或者移植搬演,會拔高譯介難度,從而影響譯文的旨趣表達及傳達效果。本文以日本古典滑稽落語《青菜》為例,圍繞原作的表達旨趣與中國受眾的審美接受理解,進行譯介平衡的文化符號「轉借」式策略探討,並強調應以受眾審美為中心,將忠實於原文字面的理念移植、轉換為相類形式及內容的傳播交流實踐,以期從更為切實的角度構築「信實」與「達意」相統一的文化交流,即翻譯格局。
[關 鍵 詞]日本落語;移植轉換;譯介策略;受眾審美
■戲曲,何以成為主流藝術?/趙茜
——兼論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戲曲傳播交流推廣項目情況
[內容提要]近年來,戲曲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得到了國家的政策支持與大力推廣,初步形成了良性發展生態。政府導向與市場機制相融合,為戲曲發展帶來新理念、新思路:一方面是優秀戲曲作品在傳播過程中確立了民族自信和國家認同;另一方面是在經濟全球化語境下,其傳播也面臨著與當代生活的接受與碰撞。本文基於國家藝術基金五年多來資助戲曲藝術傳播交流推廣項目的數據,分析戲曲藝術作品在塑造國家形象、增強民族自信、凝聚價值共識等方面展現出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同時,對戲曲藝術傳播面臨的問題進行剖析。
[關 鍵 詞]戲曲;國家藝術基金;文化傳播
聚焦·中國芭蕾年
策劃:本刊編輯部
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芭蕾舞界在2019年可謂喜事不斷。這一年不僅是中央芭蕾舞團成立60周年、上海芭蕾舞團成立40周年,而且還在國家大劇院舉辦了第五屆北京國際芭蕾舞暨編舞比賽。英國新冒險舞團的馬修·伯恩版《天鵝湖》和艾夫曼芭蕾舞團的《柴可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安娜·卡列尼娜》等同樣滿足了芭蕾觀眾「不出本國門,看遍天下舞」的心願。本刊特邀請相關領域的學者圍繞中國芭蕾的歷史與發展進行討論和評析。
■「民族化」是中國芭蕾發展的必選項嗎?/李瓊
[內容提要]在得天獨厚的歷史際遇下誕生的中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不僅是我國芭蕾藝術發展史上的裡程碑,也是中國芭蕾民族化的成功實踐。21世紀初,隨著《大紅燈籠高高掛》《牡丹亭》等大量民族化的中國芭蕾作品問世,不少學者開始反思藉助芭蕾的表現形式並融入傳統民族舞蹈來講述中國故事的手段,以及強化與其他民族相區分的「中國」身份的芭蕾民族化路徑。在國家層面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文化理念或許帶給中國芭蕾新的思考與不同選項——打住「民族化」腳步,立於「國際化」視野,探索具有中國傳統身體觀的敘事方式。
[關 鍵 詞]芭蕾;民族化;國際化;身體敘事
■鮑裡斯·艾夫曼舞劇中的情感表達與形式創新/陳琛
[內容提要]作為「心理芭蕾」的代表人物,鮑裡斯·艾夫曼的創作手法可謂獨樹一幟,在當代芭蕾舞劇創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從鮑裡斯·艾夫曼的舞團背景、創作手法入手,進一步闡釋艾夫曼改編經典文學作品的經驗和舞臺呈現上的獨特藝術風格,旨在對中國當下的芭蕾創作提供借鑑和思路。
[關 鍵 詞]心理芭蕾;鮑裡斯·艾夫曼;創作手法;戲劇衝突
▼《安娜·卡列尼娜》劇照 攝影:陳力▼
■馬修·伯恩版《天鵝湖》:對愛、自由和現實「藩籬」的獨特詮釋/龐小強
[內容提要] 1895年,俄羅斯誕生了古典芭蕾舞劇《天鵝湖》,其經典性和示範性意義在芭蕾發展史上毋庸置疑。1995年,馬修·伯恩創作的《天鵝湖》獨樹一幟,完全突破了古典芭蕾的規範和標準,大膽對經典進行挑戰和顛覆,成就了新的經典。與其說馬修·伯恩的突破來自他獨特的藝術構思和充滿「冒險」精神的創新,倒不如說來自時代發展帶來的不可抗拒的變革,這種變革中包含了人們思想和審美需求的變化,以及對自我和世界的重新審視,這讓馬修·伯恩的成功成為可能。馬修·伯恩版《天鵝湖》著眼於對生命價值的再思考和向人性深處的開掘,通過劇中「王子」的視角,衍生出特定的人物關係和矛盾衝突,並圍繞王子與頭鵝、與「神秘來客」的微妙關係加以演繹發展,去揭示人性深處的矛盾和欲望,並由此對愛、自由和現實「藩籬」進行了獨特詮釋。
[關 鍵 詞]《天鵝湖》;馬修·伯恩;現代性;時代變革;人性矛盾
▼馬修·伯恩版《天鵝湖》劇照 攝影:Johan Persson▼
書評
■電影表演藝術理論的垂直高度/賈磊磊
——關於《文化即吾心:電影表演與社會表演》的價值闡釋
▼《文化即吾心:電影表演與社會表演》書影▼
舞臺印象
■循此苦旅,以達天際/鄒紅
——略論王斑對《天邊外》的「悲劇喜排」
[內容提要]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新近上演的小劇場話劇《天邊外》是奧尼爾的這部名作首次在中國由專業劇團予以公演,導演王斑「悲劇喜排」的策略較好地把握了原作的題旨,其對原作的刪改、布景的處理、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等,都有效地彰顯了「天邊外」的象徵意義,從而更加符合當下年輕觀眾的觀賞心理。
[關 鍵 詞]奧尼爾;《天邊外》;王斑;悲劇喜排
■用音樂劇講述中國故事/周映辰
——兼論中國原創音樂劇的主體性建立
[內容提要]音樂劇在中國發展40年,還沒有像話劇、歌劇一樣,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上生發出自己的代表作品。在戲劇藝術正日益突出「國際化」的當下,本文立足於傳統,思考中國音樂劇與世界音樂劇的藝術契合點,對怎樣從傳統中發出新聲,怎樣用音樂劇講述中國故事以及怎樣逐步建立中國原創音樂劇的主體性進行探討。
[關 鍵 詞]音樂劇;傳統;新聲;中國故事;主體性一
■人間煙火味 悲歡離合情/景俊美
——話劇《人間煙火》觀後
[內容提要]話劇《人間煙火》是一部接地氣的現實題材戲劇。編劇以身邊人平凡事為載體,通過情感的脈絡去探索具有普遍意義的生命之痛,進而觀照人和人的精神世界,探索人類的生存意識。導演調度界定了該劇的喜劇風格,使觀眾在笑聲中獲得了生命體認。當然,作為戲劇藝術,文本、二度和演員的合力呈現才是一個劇的真正水平,做貼近觀眾心聲、符合藝術規律的好戲,是其生存發展的必經之路,表演在該劇的分量不可低估。演員通過情感密碼,與人物同頻共振,使人物的審美衝擊力獲得了廣博的天地。這正是戲劇的力量。
[關 鍵 詞]話劇《人間煙火》;現實題材;二度創作;「中心制」
▼話劇《人間煙火》劇照 攝影:王昊宸▼
音樂漫筆
■民族文化精神的濃縮與升華/張英華
——論20世紀以來中國藝術歌曲發展之路上的文化自省
[內容提要]中國藝術歌曲在百年的創作歷程中以文化自省精神傳遞著文明精粹。從「學堂樂歌」時代發跡的藝術歌曲兼具中西音樂能量,隨新中國的成立和改革開放的進程一同成長。在形態層面,中國藝術歌曲以傳統文化素材為基礎,在文本和演唱上回溯「詩樂」精神;在價值取向層面,將「和」與「變」的哲理融會貫通,彰顯大國氣度;在思想層面秉承著「融合」精神開拓進取,尋求到一條平衡有度的發展通途。在一輩輩音樂家的勵精圖治中,中國藝術歌曲熠熠生輝,承載著民族文化精神走向未來。
[關 鍵 詞]中國藝術歌曲;文化自省;發展之路;精神底蘊;民族性
傳承
■工筆畫的「書寫性」用筆芻議/王海濱
[內容提要]工筆畫是中國傳統的繪畫形式,「書寫性」用筆根植於中國人傳統的哲學文化和民族心理之上,是工筆畫獨特的審美標準和形式語言。傳統的「書畫同源」觀念對工筆畫「書寫性」用筆起著思想層面的影響,漢字的「象形」屬性對於畫家形成表現形式的「符號轉化」思維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書法的發展與同時代的工筆畫用筆方式有著明顯對應關係;隨著文人畫理論建構的成熟,工筆畫的用筆也受到了文人畫的重要影響;近現代畫家對於繪畫「寫實性」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工筆畫的「書寫性」用筆式微。筆者認為,隨著文化自信觀念的提升,重拾「書寫性」的價值與趣味不失為一條工筆畫特色發展的有效路徑。
[關 鍵 詞]工筆畫;書寫性;書畫同源;形式語言
■論國家在場之於哈密木卡姆存續的價值和意義/王建朝
[內容提要]本文以歷史上的「樂在官府」(即國家在場)對中國傳統音樂和維吾爾木卡姆的維繫為切入點,結合文獻資料和田野調查資料,對官方機構在哈密木卡姆之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護佑作用,以及現當代語境下國家機構介入哈密木卡姆之搜集、整理、傳承、保護和研究的實踐行為進行分析和總結,進而認為國家在場是維繫哈密木卡姆存續的重要保障,哈密木卡姆是在國家在場的作用下存續至今的。
[關 鍵 詞]國家在場;哈密木卡姆;維吾爾木卡姆;存續;意義
資訊
■「藝術/文化跨媒介研究」國際研討會會議綜述/李牧
■2019年總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