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以快進10倍的速度飛速前進時,羅大佑依然堅持讓生活過得很慢很慢......
文/羊城派記者 胡廣欣(海帶君) 劉虹
兩周前去上海的梅賽德斯奔馳中心看了羅大佑「當年離家的年輕人」的演唱會,一路奇遇不斷。
我等著紅綠燈過馬路,旁邊一個目測「85後」的男生指著對面的海報跟外國友人介紹羅大佑:「他很厲害,但不是我這個年代的。」
進場了發現,其實大部分觀眾都是年輕人。那天晚上,羅大佑唱了好多老歌,而這些歌曲的年紀或許比觀眾還要大。當《之乎者也》的前奏響起時,整個場館心領神會地響起一陣歡呼。舞臺上的大熒幕播放著1984年羅大佑臺灣演唱會的影像,而舞臺中央的羅大佑則以標誌性的黑風衣、黑墨鏡、黑褲子登場,宛如從34年前的演唱會徑直走到了2018年。
我身後一個目測也是「85後」的女孩子,跟她男朋友一路充當活體彈幕。每唱完一首舊歌,他們都得嘰嘰喳喳地回憶一遍這首歌的創作歷史。(煩人是挺煩人的,但也證明是真粉)
唱到《童年》的時候,坐在看臺區的海帶君往下一看,很是壯觀:內場好多人的手機屏幕都亮了,估計是在錄小視頻發朋友圈吧。
對於羅大佑,其實很難簡單下一個判斷說他到底是「過時」了還是「沒過時」。這場演唱會猶如一個脫離了現實的舊夢,洋溢著一種不屬於這個時代的老派感。身處其中,年輕人如我,就好像走入了時光隧道,在那個未曾經歷的激蕩年代尋找共鳴。
(現在的小鎮,霓虹燈估計比大城市還耀眼了)
「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巡演在6月23日就要來到廣州了。前兩天,羅大佑特地來了廣州,跟廣州的媒體面對面。面前的羅大佑穿著淺藍色襯衫和深藍色牛仔褲,臉上一直帶著慈祥的笑,不時夾雜幾句「唔鹹唔淡」的粵語活躍氣氛。而當年那個黑衣黑墨鏡、不拘言笑、「以一人之力,把臺灣流行音樂從天真帶向世故」的「先鋒戰士」形象,倒是漸漸模糊了。
當年,羅大佑正是那批「離家的年輕人」的代表。雖然他在《鹿港小鎮》中高唱「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將小鎮青年來到大城市後的幻滅寫得絲絲入扣。但半生漂泊的他其實十分珍視「離家」這件事所賦予他的力量:他的每一次成長,都在「離家」的過程中完成;離家,就是一次新生。
羅大佑的母親是臺南人,他在臺灣南部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學業,之後便開始離家一路往北走:先是到了臺中學醫,後來又進入臺北的醫院實習。
臺北是他未來幾十年的事業的起點。1976年,在朋友的牽線下,羅大佑擔任了電影《閃亮的日子》主題曲和插曲的創作,交出《閃亮的日子》、《神話》和《歌》三首作品。
羅大佑由此正式進入音樂圈,也正因這部電影,他認識了女主角張艾嘉。
張艾嘉是羅大佑極少的公開女友之一,在羅大佑發行自己的首張專輯《之乎者也》之前,他還為張艾嘉製作了專輯《張艾嘉的童年》。
1982年,《之乎者也》終於面世(這張專輯差點因為資金問題沒法發行,是張艾嘉幫忙遊說,後來在黃霑那拉到一筆贊助)。這張專輯和之後的《未來的主人翁》在臺灣颳起一陣「黑色旋風」,羅大佑黑衣黑墨鏡爆炸頭的「戰士」形象深入人心。
但羅大佑或許其實並不想當「戰士」,他到現在也只稱自己是「音樂職人」,而抗拒別人給予他的「音樂教父」稱號。1984年的第三張專輯《家》,突然變得溫和起來。當時的羅大佑還真是兩面不是人,聽眾覺得羅大佑憤怒不再,「他變了」。
種種因素導致了羅大佑第一次「出走」。
1985年,羅大佑離開臺灣赴美國常住。在紐約,他第一次開了眼界。剛到紐約的時候,他住在親戚家。待到第三天,第一次去了曼哈頓,幾十年過去,他仍然記得與曼哈頓初見面時的震撼:「我從地鐵站往上走,摩天大樓『晃』地一下在我面前展開。」
(多年之後,這位「當年離家的年輕人」的演唱會海報出現在了時代廣場最顯眼的位置)
與紐約相比,臺北也只是一個小鄉村。紐約有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文明,一切都讓人目眩神迷。「這裡有白人、有黑人,有日本人越南人韓國人……光是東方人就有一大堆。」在這個最最現代化的大都市裡,羅大佑第一次感受到了何謂「世界」,何謂「自我」。
「大都市有那麼多壓力、那麼多壞處,但你可以從中找到你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於是,你的生命就從此開始了,除了父母給予你的力量之外,你也獲得了自身的力量。」
從紐約回來後,他在香港成立了公司「音樂工廠」,隨後又把這個品牌帶到了臺灣和北京,也在上海和香港都住過一段時間。
滿世界跑了大半輩子,如今的羅大佑終於落葉歸根,定居臺北。
「年輕人離家其實是個很漫長的過程。」羅大佑感嘆了一句:「畢業簡單,成家很難。」羅大佑浪了那麼久,最終還是走上了一條最傳統的路:2010年,他與現任太太Elaine結婚;2012年,女兒誕生。
58歲這一年,羅大佑終於擁有了為世俗所認可的穩定家庭。
爸爸媽媽們應該都會挺喜歡羅大佑的故事的:你看你看,滿世界地跑、浪費了半輩子,到最後還不是得結婚生小孩!
現在的羅大佑毫不諱言自己對家庭生活的珍視。也不知道是有感而發還是開玩笑,或者是兩者兼具,他說:「58年沒享受過這種生活,該補償一下啦!」
如今羅大佑一家三口,每天都會一起起床、一起吃早餐;然後羅大佑和太太一起開車送女兒上學,學校離家不遠,大概1.5公裡;
把女兒安頓好之後,羅大佑回家做做運動,搞點創作,最近他沉迷於練吉他;下午就跟公司同事碰面開會,安排一下近期行程;
到了晚上,他有時在家吃飯,有時跟朋友外出,但吃完晚飯一定要去外面走一走,絕對不能窩在沙發看電視:「(吃完飯看電視)是壞習慣,肚子會變大」;現在的他也不怎麼熬夜了,比以前早睡了不少。
很多人對羅大佑去年的新專輯《家III》不解:這張專輯不憤怒、不尖銳,溫情得就像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大爺跟你在飯桌上嘮嗑話當年,內容不外乎久別重逢的老同學、回憶中的家鄉、兄弟姐妹互相依靠的溫暖家庭……
我並不覺得羅大佑放棄了對社會的思考、專心當個快樂老爸。64歲的羅大佑,打從心底裡覺得「家」就是社會的良藥、覺得家庭能夠讓這個冷冰冰的原子社會變得重新充滿人情味:
「家是最小、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人類組織結構單位。『家』是最基本的人與人的關係,而且這種關係需要得到強化。都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嘛。」
羅大佑的想法,其實跟很多長輩沒什麼兩樣:珍視家庭和人的價值,對飛速發展的科技保持警惕:「這個世界不能快成這樣子。你跟任何地方的人溝通都可以瞬間完成,這個地球轉得太快了,好像違反了自然的原則。這樣下去……人類會滅亡的吧!」
巡演中與孩子們合作
他對網絡也並不感冒。
去年,以發行新專輯為契機,他終於開始用臉書、微博、知乎等社交軟體了,但他坦言用得並不習慣:「我不太相信網絡,我覺得這個時代還是應該回到一個以人為基礎的模式,才可以真正運轉。」
他堅持不讓快6歲的女兒使用智慧型手機:「她以後多的是時間可以用,一輩子少用時間在手機上是她的幸運。」
羅大佑知乎主頁
當世界以快進10倍的速度飛速前進時,羅大佑依然堅持讓生活過得很慢很慢。
人們似乎總是希望羅大佑可以成為時代的代言人:期待他可以繼續把握時代的脈搏、用鋒利的歌詞刺破現實。他的確有嘗試為這個時代寫點東西:新專輯中的《沒有時間》,講的就是對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快的焦慮;另一首《握手》則是一首從年輕人角度寫就的歌曲。
但羅大佑也是清醒的,他無意再做這個時代的弄潮兒了。他說,他不能替這個世代的年輕人發聲:
「我30歲的時候不過才1984年,我們那個時代的人,很難代替現在年輕人來描述這個時代的問題。只有1980年代、1990年代誕生的年輕人,才真正知道他們面對的問題是什麼。」(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巡演成都站的羅大佑
來源|羊城派責編|鄭少玲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