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聊到了《歌劇魅影》,今天接著歌劇魅影的故事說。先看一個人的照片。
這個人叫卡爾·拉姆勒(Carl Laemmle),環球影業的創始人。雖然1925年的《歌劇魅影》票房不錯,但是當年投資拍攝這部影片的他,似乎對恐怖片的未來並不看好。
但是有另外一個人勸說他還是應該拍恐怖片。接下來再看看這個人的照片。
這個人不是外人,就是卡爾·拉姆勒的兒子(雖然父子兩個長得好像沒什麼關係)。人送外號,小卡爾·拉姆勒。
有一天他們家裡人吃飯的時候,當爸爸的卡爾·拉姆勒聊最近的工作,說要削減恐怖片的預算。當兒子小卡爾·拉姆勒的就問爸爸,「爸爸爸爸為什麼?」。他爸爸說,「今年(1929年)經濟不景氣,投資點兒傳統的吧。」,然後兒子說,「現在小男孩都特別喜歡看恐怖片,而且他們一般都會貢獻雙份票房。」他爸問,「為啥?」。兒子說,「因為他們都帶著姑娘一起去。」他爸問,「姑娘看了不害怕嗎?」兒子說「害怕啊,所以才帶著姑娘一起去,這樣姑娘一害怕,他們就能把姑娘摟在懷裡了。」
所以說,恐怖電影比愛情電影更具備愛情的功效。
當時卡爾·拉姆勒的兒子已經開始參與他爸爸的工作了,所以他爸爸就撥給他一筆預算,讓他選一本小說拍成電影。
於是,他兒子選擇了一部鴻篇巨著,這就是布拉姆·斯託克的《德古拉》,這本書初版是在1897年。這張圖是初版的封面。基本上後來所有吸血鬼題材的電影電視劇都有這部小說的影子。
2008年前後,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這本書的中文譯本。
當時小卡爾·拉姆勒準備根據這部小說,拍一部特別長的電影,但是很可惜,當時是1929年,美國華爾街經濟崩潰。電影公司找銀行借大錢拍大電影這件事顯然不太靠譜。
於是,小卡爾·拉姆勒的大片計劃被迫中止,但他還是想拍《德古拉》的故事,於是就換了一個角度,用一種相對便宜的方式詮釋一下德古拉的個人故事,而不是整個小說。
在塑造的德古拉這個形象的時候,沒有遵照原著的描寫。斯託克的原著當中,德古拉是一個留著鬍子的披肩長發。小卡爾·拉姆勒如果遵照原著,會讓人想起另外一種人,於是作罷,當時他說了一句,「去你媽的,誰有工夫看書啊。未來人們只會記住電影裡的形象,覺得那就是真的德古拉,不會有人覺得德古拉是留著鬍子的長頭髮。」歷史證明,他雖然篡改了德古拉的形象,但這句話說的好像一點兒都沒錯。
圖中字母提到的特蘭西瓦尼亞就是Transylvania。這個英文單詞看著眼熟吧?沒錯兒,就是最近上映的《精靈旅社》第二部的英文名。
在《精靈旅社2》上映期間,本土的快餐品牌眉州小吃購買了精靈旅社的衍生品版權,送出一系列衍生品給自己的客人。同時,因為這是王師傅的客戶,他們也給王師傅來了100套衍生品,送給壞蛋調頻的聽眾。
扯遠了,1931年,電影《德古拉》上映,這是第一部進入有聲時代的恐怖電影。
這位姐姐叫卡拉·拉姆勒(Carla Laemmle),在電影《德古拉》當中,她說了第一句臺詞,「在隘口四周的群山峻岭當中,幾座千瘡百孔的城堡,在講述著遙遠的故事。」拍攝這個鏡頭時,她100歲了,這個時候的她依然能一字不差的說出那句臺詞。
中間偏右,戴眼鏡,低頭看書的姑娘,就是上圖當中的百歲老人。
《德古拉》在搬上銀幕之前,也被搬上過百老匯的舞臺。當時在百老匯舞臺上扮演德古拉的,就是貝拉·盧戈西。後來電影開拍的時候,同樣找到他來出演這個角色。
貝拉·盧戈西是匈牙利人,在匈牙利的時候,是最紅的男演員,但是到了美國之後,混的卻並不怎麼好。混不好的主要原因只有一個,英語說的太差。
既然英語說得差,為什麼還要來美國呢?他來美國的時候,電影還處在默片的年代,他哪兒知道演電影還要說話啊,只需要表演就好了。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己剛到美國沒多久,電影就進入了有聲時代。貝拉·盧戈西還算幸運,當年很多默片時代優秀的演員到了1930年之後就消失了,就是因為說話不好聽。這好像有點兒像MP3和CD盤之間的關係。
這隻蝙蝠是當年《德古拉》拍攝時用的道具,或者說是當年《德古拉》拍攝時的一個「演員」。現在看起來並不嚇人,但是放在電影的氣氛以及時代的背景當中,的確讓1930年代的人們毛骨悚然。
能看清嗎?窗戶外面的那隻蝙蝠。這個「演員」就是上一張圖中的那隻蝙蝠。
這是貝拉·盧戈西在英國出演吸血鬼舞臺劇的海報。因為飾演德古拉,他一舉成名。很多人都約他演吸血鬼,但是他覺得自己除了吸血鬼還能演別的,他想起了匈牙利,想起了布達佩斯,想起了在那裡上過的女演員,以及喝倒的男製片,在嘗試了幾個新角色之後,突破吸血鬼的願望破滅。最終,他在美國電影行業的地位越來越卑微,因為人們看到吸血鬼的時候不再感到害怕。等他到英國演舞臺劇的時候,臺下的觀眾甚至覺得這個恐怖題材的舞臺劇十分搞笑。
1956年8月16日,貝拉·盧戈西因為心臟病去世。在葬禮上,他依然被打扮成了吸血鬼德古拉的樣子。
如果你看了覺得還不錯,可以嘗試著以下行為
1、讚賞
2、轉發
3、點讚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恐怖電影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