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
周朝,有《封神演義》的傳說,也產生了《周易》文化。
那個時代,尊老愛幼真不是放在嘴上說的。當年姜子牙被周文王聘用時已經80多歲了,帶兵打仗照樣生龍活虎打得商紂王沒脾氣。人老受到敬重,很有道啊。
大家不要以為高齡姜子牙做官是周朝特例,是最老的幹部,那時還有一位能人叫鬻(Yù)熊,比姜子歲數還大。
鬻熊拜見周文王時已經九十歲了,人生經驗非常豐富。可以說是人老成精了,對天地、人生、政治的感悟非常深刻。
周文王不信啊,看著鬻熊花白鬍子笑道:哈哈,你太老了。
鬻熊淡定地回答說:若使臣捕虎逐麋,則臣已老矣。使臣坐策國事,則臣年尚少。
要讓我抓老虎打麋鹿,那我確實老了。如果讓我策劃國家大事,俺還年輕啊。
可見鬻熊比廉頗還會說,廉頗是通過猛吃飯證明自己沒老,鬻熊是說清自己有經驗會策劃的優勢,結果周文王拜鬻熊為老師。
我就想周文王那個年代,一批老爺子,有80多歲的姜子牙,有90多歲的鬻熊,在一起商量國家大事,真可以說是經驗足夠老道的,橫推一批像商紂王這樣胡作非為的年輕人。
周文王演《周易》,姜子牙作《太公六韜》,90多歲的鬻熊也沒閒著,作《鬻子》。
我看了《鬻子》一書,反思著一位九十歲智者的人生感悟,覺得很有必要必享給大家。
鬻熊對世界的理解,非常符合《周易》的觀點,陰陽互動互補,福禍相依觀念讓人信服。
《鬻子》:故物損於彼者盈於此,成於此者虧於彼。
可以把這句話理解成這樣,絕對完美成功是不存在的,有付出方有回報,有收穫也會有損失,福與禍相依,失敗是成功之母。
打仗講究集中優勢兵力殲敵,如果想面面俱到可能都失敗了。做生意有虧有賺,有得有失,都是自然之道啊。
《鬻子》: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強,必以弱保之。積於柔必剛,積於弱必強。
這麼冷靜客觀,與後世的《道德經》一脈相承。這段理清了剛與柔的變化,強大與弱小的轉換。
在老子寫的《道德經》中,一再提醒人們柔弱勝剛強,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看來上溯到周朝就有柔與剛的思想源頭。
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也輔助了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很讓人吃驚的是鬻熊很長壽,先後送走周文王和周武王離開人世,又迎來周成王。
周成王是周武王的兒子,因為年紀小還不能管理國家,這樣教育周成王的責任又落到鬻熊身上。
有一回,周成王提出一個很經典的問題:寡人聞之,有上人者,有下人者,有賢人者,有不肖人者,有智人者,有愚人者。敢問上下之人,何以為異?
什麼是上等人、下等人,賢德人、不肖人,什麼是聰明人、愚蠢人?區別在哪兒?
鬻熊回答說:凡人者,若貴若賤,若幼若老,聞道志而藏之,知道善而行之,上人矣;聞道而弗取藏也,知道而弗取行也,則謂之下人也。故夫行者善,則謂之賢人矣;行者惡,則謂之不肖矣。故夫言者善,則謂之智矣;言者惡,則謂之愚矣。故智愚之人,有其辭矣。賢不肖之人,別其行矣。上下之人,等其志矣。
明白道理記在心中有道,知道什麼是善而行動,就是上等人。聽了正確的道理不記取,不遵行道理,是下等人。行善之人是賢德之人,行惡之人是不肖人。心中有道說話時充滿善意是智者,惡語傷人是愚人。從言語就能看出人是智或愚,從行為可以分出賢人或不肖之人,從心志可以判斷人的上下品質等級。
這或許是最早說清人品高低、善惡智愚的論述。
那個時代的華夏文明程度很高,有沒有錢、有沒有勢、有沒有權力不是人的高低貴賤劃分標準,而是更看重道德、善良。
90多歲的老人,人生感悟不同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