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裡聽得最多的俗語便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長期以來,人們對江南的關注多集中於其文化核心蘇杭地區,而遺忘了浙江南部。
浙江南部古稱「甌越」,包括了溫州、台州、麗水等地。貫穿此地最大的水系因此得名叫甌江,是僅次於錢塘江的浙江第二大江,也是浙南地區的母親河。與工業化的蘇杭相比,浙南的鄉村還大面積保持著「男耕女織」的生活狀態,特別是位於甌江上遊的麗水,由於閉塞,是浙江開發最晚的地區,至今還隱藏著許多古樸與原始的村落,仿佛一個個雞犬相聞的田園世界。
去年,為拜訪一些獨立書店,我走進了麗水一個海拔較高的村子陳家鋪,被譽為「懸崖上的書店」的先鋒書店就坐落在此。一個書迷告訴我,松陽縣西屏鎮(現在改為西屏街道)離這裡不遠,它保存有浙江最完整的明清街市,人們還按照傳統模式生活著,有空可以去轉轉。好奇心讓我拍馬趕到西屏,客觀來說,在蘇南、浙北、上海等地方江南韻味已慢慢褪去的時候,能找到這樣一片殘存的江南「桃花源」實屬難得。
從唐代開始,西屏老街就已成為松陽商貿流通中心和貨物集散樞紐,鼎盛於晚清時期,全長300餘米,兩側建築保存著明清時代的風格,牆頭、屋面、飛簷,直到上世紀80年代,還是縣城的中心地帶,最多的時候,集中了200餘戶商家。
現在看到的大多數為兩層木板房,每家店都正常開門營業,雜貨、小吃、五金、刻章、打鐵、彈棉花......各種老行當店鋪鱗次櫛比,在機械化的今天,百年流傳的老手藝依舊以慢節奏的方式存在。老街的弄巷則從兩側延伸出去,縱橫交錯,恍若迷宮。
午後的西屏老街透著一份閒適,這樣的尋常巷陌在其他城市是難得一見的。我喜歡逐店閒逛,這邊大爺靠在竹椅上不緊不慢地做鞋墊,那邊兩大媽坐著嘮嗑,還有在小黑屋裡對弈的老人,這情景有種久違的感覺。
街道上最多的是理髮店,每走幾步就能看見。這些理髮店都在此經營了好幾十年,沒有花裡胡哨的裝修和吵鬧的音樂,一兩把老式的鐵椅子,煤氣罐裡燒著開水,斑駁的鐵鏽散發著舊時光的味道。
理髮的師傅通常是位老者,他們還是習慣用手動的推子,理髮的過程簡單快速,完畢後還附帶有修面、扒耳朵等工序。而來此的也大都是固定的街坊,他們習慣了老師傅的手藝。
老街將這些難能可貴的碎片景象連綴在了一起,而松陽也將甌江支流松陰溪匯聚在城內。南宋時期,文人沈晦在任麗水知府時,就曾寫下一首五絕:「寒流穿曲岸,支逕入翠微。山深古木合,林靜珍禽飛。」來描述松陰溪兩岸的迷人景色。就連松陽名字的由來,也是源於縣城在松陰溪之北、長松山以南。
跟一千多年前相比,松陰溪的景觀格局沒有太多變化。作為甌江上遊最長的支流,兩岸風光似錦繡,匯集了延慶寺塔、石筍仙蹤、百仞雲峰、凌霄嵐翠、塔溪綠漲、玉泉翠華、竹溪風情等景區,松陰溪像緞帶一般纏繞其間。松陰溪另外的30餘條小支流,則貫穿了數以百計的古村。
站在松陽唯一的一座獨山頂上,能將蜿蜒的松陰溪盡收眼底,環顧四周,丘陵成群。沒有車水馬龍,只有綠波洶湧和良田萬頃,來這裡不知不覺就變成了詩人,忍不住吟誦蘇東坡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