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跟我安利過「矽谷」這部美劇,除了慣有的搞笑元素外,它有理想的曠野,有現實的荊棘,也有我們每天都在關注的區塊鏈。
第二季提到用比特幣發工資,那時候就覺得劇情很不一般。第四季開始Pied Piper 魔笛手團隊決定搞一番大事情,聲稱要構建去中心化的「新型網際網路」,切斷臉書,谷歌等集中式中介機構。
哎呦喂?他們這是要all in 區塊鏈了嗎?
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季竟然會演 ICO!
細看了下 Gilfoyle 講比特幣的 PPT,無論是內容還是樣式都比很多艾西歐項目的白皮書專業多了。
因B輪融資受阻,他們在一位加密貨幣異常狂熱的程序猿(後面有戲份)的推動下,公司進行了ICO。發行了名為Pied Pipper Coin的加密貨幣。
幻想照進現實了,這幣不僅成功發行,還漲了700%多。
ARE YOU KIDDING ME?
實際上這只是模擬ICO模擬模擬,《矽谷》竟然有這麼與時俱進的冒險精神,編劇爸爸太牛X了。
據說為了能更好的詮釋區塊鏈和加密貨幣,劇組特意聘請了矽谷區塊鏈的專家作為顧問,也有現實版的幣友客串出鏡。
劇中還有一個情節就是Pied Pipper 的創始人把數字貨幣錢包存儲在U盤裡,結果不小心丟到了垃圾桶裡。劇情來源一個真實案例:一位英國碼農攢了7500個比特幣,存在了U盤裡,但是不小心給當垃圾給扔了。
這位我們前面提到的狂熱大智慧的程式設計師就是Gilfoyle,死亡金屬級別的大神一樣的存在。他對加密貨幣抱有巨大的興趣,為了科學挖礦,在自己的電腦上寫了一個腳本:一旦比特幣的價格跌破一個臨界點,挖礦的收益低於挖礦所需的電力成本,這個腳本就會向他發出警報,關閉家裡的礦機。
為了影射比特幣的價格極其不穩定,片中 Gilfoyle 的腳本警報聲時不時就會出現一次,攪得辦公室雞飛狗跳。
在片中出現了第一批基於公鏈(魔笛鏈)的DAPP項目,如同志交友平臺,區塊鏈遊戲網站等,和以太坊的智能合約很相似,提供一個去中心化的平臺,上面建構不同的應用產品。
區塊鏈公鏈裡有一個現實問題,的確也在《矽谷》的劇情設計裡涉及到了。這個問題就是區塊鏈的擴容問題。
男主一手打造的公鏈實際上是藉助了劇中設計的虛構壓縮算法middle-out來解決擴容問題的。這個虛構的吊炸天壓縮算法可以把用戶手機上存儲的文件變成 0 字節,同時節點間可以妙傳,最終實現非常快速的、低成本的數據信息傳輸。
如果拿現實中區塊鏈的發展對比, middle-out 壓縮算法相當於把 IPFS 的傳輸性能和存儲能力發揮到了極限,因此:
Pied Piper = 高並發的以太坊平臺 + 性能存儲能力極高的 IPFS 系統。
說到擴容問題,其實當初中本聰也考慮到了這個問題,但他認為,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最終一定會有更好的存儲和網絡技術,可以有能力去存儲和傳輸日益增長的區塊數據。當然,即使如此,中本聰還是設置了每個區塊1M大小的限制,防止區塊過度膨脹——不過,中本聰這種更好的存儲和網絡技術的設想,現在倒是提前在美劇裡得到實現了。
劇中唯一的華人角色 Jian Yang ,拿走了程序代碼,山寨移花接木了魔笛手的概念,命名為New New Internet, 搬到了國內本土。加個「new」就是創新,恨不得告訴全世界人我就是山寨的 。
儘管《矽谷》的編劇腦洞很大,但也為區塊鏈創業者們提供了一些思路。編劇大概也沒料到ICO會突然爆發,各種token和代幣滿天飛。一個去中心化的新網際網路所代表的終點,看起來的確很棒,但要到達那裡,我們前面似乎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格格不入的極客世界,格格都入的風險投資人,心有野馬,但必須勒緊韁繩的初創公司。一路跌跌撞撞死而後生,只要血是熱的,信仰就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