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第一集 精彩搶先看
「 這麼多年,不準唱、不準播,但還是不能阻止它的流行。一首所謂的靡靡之音,一首軟綿綿的情歌,卻展現了它最頑強的生命力。」
——馬世芳
本集完整視頻請掃描二維碼收看
以下為節目文本節選
[ 看 理 想 ]
把耳朵借給我
跟著聲音去旅行
以下本文節選自 馬世芳[ 聽說 ] 第二季-第一說
亂 世 中 的 小 確 幸
「 何 日 君 再 來 」
人生難得幾回醉
不歡更何待
來來來
喝完了這杯再說吧
今宵離別後
何日君再來
這首歌是鄧麗君1978年的時候,錄的《何日君再來》。我跟很多的觀眾朋友一樣,多年來都一直以為《何日君再來》這首歌,是鄧麗君唱紅的。後來才弄明白,這首歌早在1937年就已經寫好了。
縱觀整個中文流行音樂的歷史,大概很少有作品像《何日君再來》這首歌一樣,它傳唱得這麼廣,但是卻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陸續被查禁,列為毒草,不準唱、不準播,但還是不能阻止它的流行。
① 眾多女神演唱過的經典
《何日君再來》這首歌,它居然在不同的時代,接連地被好幾位女神級的歌手拿來演唱,每個版本都變成了一個時代的經典。
玉漏頻相催
良辰去不回
一刻千金價
痛飲莫徘徊
今宵離別後
何日君再來
最早是在1937年的時候錄成唱片的,那個歌手的名字叫做周璇。周璇是1930年代上海灘的歌后,當時她的綽號叫做金嗓子。錄製《何日君再來》的時候,周璇這個小姑娘當年才十七歲。
周璇(1920-1957)
《何日君再來》歌譜
這首歌的作曲人,是鼎鼎大名的作曲家,劉雪庵先生。最早這個作品它有點像是一個即興的遊戲之作,在一個大家聚會的場合,他就即興把這個曲子做出來了。
劉雪庵(1905-1985)
到後來,這個歌才因為要配合一部電影的上映,才由那個電影的編劇黃嘉謨先生填上了詞,交給周璇來演唱,那部電影叫做《三星伴月》,這個電影女主角就是周璇。
電影《三星伴月》宣傳海報
② 洋人對中國流行音樂發展的貢獻
在1930年代,上海是整個東亞的電影工業跟唱片工業的重鎮。當時這首歌的手風琴的演奏者,名字叫做杜甫。這個杜甫考察起來是一個洋人,這位法國人的姓氏用法文來念叫做Dofour,所以大概就有中國人幫他取了一個諧音的名字,就叫杜甫吧。
《何日君再來》黑膠唱片
我相信這個杜甫先生,絕對不是當年唯一在上海灘,投身到唱片工業的洋人。當時甚至很多日本人,他們要玩最正宗的爵士樂,他們必須要到上海來找師傅來學的。所以早在三十年代,像杜甫先生這樣的樂手,就已經貢獻到中國流行音樂的歷史了。
我們現在聽《何日君再來》的原始版本,你會注意到它的手風琴,拉的是一個探戈的節奏,但它的主旋律是中國的五聲音階,所以這是一個東西混雜的一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曲子。
這個探戈的音樂風格,怎麼會在1937年來到了中國呢?當時其實發源自阿根廷的探戈音樂,已經傳遍了全世界。
【探戈音樂】
音樂小常識
探戈音樂最早是在阿根廷的最底層的社會,發展出來的民間音樂形式。
它起初是在青樓妓院裡面,為舞客跟妓女一塊兒跳舞,來為他們助興的音樂。
這個發展的歷程,跟美國的爵士樂其實有點像。我們知道爵士樂的根源,來自美國南方紐奧良的妓女戶,到後來爵士樂慢慢地發展,越來越複雜,越來越精緻。
探戈音樂也是這樣,到了1930年代,探戈已經變成了一門廣受歡迎的流行音樂的門類。
③ 亂世之歌
1937年,這個唱片發行的日期差不多是七月份吧。1937年七月盧溝橋事變,很快地中日抗戰全面爆發,接下來淞滬會戰,錄製這首歌的百代唱片的所在地上海,也陷入了戰火之中。
所以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亂世,這首歌曲折的命運,到了1939年,有了一個大的轉折。它出現了日文的版本,有一個日本的填詞人叫做長田恆雄,幫《何日君再來》寫了日文版的歌詞,這首歌從此就在日語世界傳開來。
下一個演唱這首歌的女神級的歌手,叫做李香蘭。她的本名是山口淑子。
李香蘭(1920-2014)
李香蘭唱的這個聲音是很雍容的,是很細緻的。她在演唱《何日君再來》的時候,也才十九歲,那個時候她是所謂「滿洲國」出身的巨星,當年沒有人知道她真正的身份其實是日本人,大家都以為她是中國姑娘。
在「滿洲國」的時代,她演唱並且演電影,是當時不折不扣的超級巨星。有趣的是,李香蘭演唱的《何日君再來》,在當時軍國主義的日本統治者眼裡,也不是一個可以隨隨便便唱的作品。
有兩種理由,第一個,在軍國主義的意識形態底下,他們不允許社會上流行這種軟弱的戀愛歌曲,這個在意識形態上不可以的。
李香蘭(1920-2014)
另外就是《何日君再來》,這個君你也可以解釋成軍人的軍、軍隊的軍,那你這個是不是企盼什麼時候「國軍」要回來,這個不可以的,裡面可能會有歪曲的解釋。
④ 她14歲結緣「問題歌曲」
日本人不讓唱《何日君再來》,那麼在當時的大後方也不可以。因為在某一些日本的佔領區,他們刻意地把《何日君再來》這首歌,故意改成「賀日軍再來」,他們把這個歌變成了完全不一樣的意思。
再到後來「國共內戰」的時候,你可以說這個《何日君再來》,你是期盼八路軍再回來嗎,還是你是期盼「國軍」再回來,所以不管是在誰的控制底下的區域,這首歌也都不能隨便唱了,就變成一個很有問題的歌。
這首歌的作曲人劉雪庵,到了1957年反右鬥爭的時候,《何日君再來》這首歌被扣上了漢奸歌曲,還有黃色歌曲的大帽子。劉雪庵為了這首歌,吃了很多的苦頭。
他有生之年看到了自己的平反,但是在他的平反文件裡面,仍然註明他創作的作品之中,《紅豆詞》和《何日君再來》,仍然定性為黃色歌曲。
那麼在國民黨統治之下的臺灣,《何日君再來》就可以唱了嗎?開禁了嗎?也沒有,不過在1967年的時候,有一位14歲的小姑娘,在她生平的第一張專輯裡面,錄了這首歌。這個小姑娘名字叫做鄧麗君。
鄧麗君(1953-1995)
鄧麗君出版了第一張專輯,叫做《鳳陽花鼓》。這裡面你看唱片,沒有《何日君再來》這首歌。原來當時這首歌還是禁歌,所以他們就把歌名改了叫做《幾時你回來》。
《鳳陽花鼓》專輯
當時發行這張唱片的公司叫宇宙唱片。所以伴奏樂團就叫做宇宙中西樂團,是一個東西混雜的編制。
你在裡面會聽到,還是保留了探戈的節拍,但是它也有絲竹管弦的音色,也就是所謂國樂,或者說民樂的元素在裡頭。這跟後來七十年代鄧麗君錄的版本,也非常不一樣。
⑤ 她唱出人與人之間最私我的空間
1970年代中期,「文革」終於結束了,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時代。當時,來自臺灣的流行音樂,最早通過收音機的電波,傳到了大陸。
我很尊敬的作家阿城先生,他寫過一篇文章,就叫作"聽敵臺"。在七十年代聽境外的廣播,叫作"聽敵臺"。
當年阿城在雲南的山溝裡,當時是知青下鄉。那個時候他們就聽收音機,聽的是澳洲臺播臺灣的廣播連續劇《小城故事》。大家一起聽這個廣播劇,阿城他說鄧麗君的歌聲一起,殺人的心都有了。
民謠歌手周雲蓬,他也回憶了自己青春期,第一次聽到鄧麗君的歌聲,他也是聽澳洲之聲,他說當時聽到鄧麗君的歌聲,簡直就是天籟。
後來,再進一步地開放,很多的海外華僑回到了大陸去,他們就帶著鄧麗君的錄音帶,帶著劉文正、鳳飛飛的錄音帶,這些錄音帶一傳十、十傳百,變成了千千萬萬的聽眾,他們在自己家裡偷偷拿著手提式的錄音機,在放的是很重要的這個生活的寄託。
她的歌傳到了大陸,那是一個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的年代,有很長的時間,在大陸你只聽得到革命歌曲、樣板歌曲,也許有一小部分的地方民謠,所謂的流行歌曲是不存在的。
從封閉走向開放,這個過程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重新找回了個人的空間,私我的空間。鄧麗君的歌,她在唱的是愛情,她在唱的是人跟人之間,最私我的、最親暱的這種柔情蜜意。
⑥ 菲靡靡之音
這首歌在當時的大陸,是不允許公開討論、公開演唱的。它被認為是黃色歌曲、靡靡之音。了解了這段歷史,我才明白為什麼後來有這麼多在中國玩搖滾、玩民謠的先驅,都把鄧麗君看成是啟蒙的女神。
《怎樣鑑別黃色歌曲》1982年 人民音樂出版社 出版
鄧麗君是在1995年在泰國去世的,她只活了四十二歲。她去世的時候,王菲正在籌劃一張向鄧麗君致敬的專輯,她本來有一首歌想要邀請鄧麗君跟她合唱,但是沒來得及,鄧麗君先走一步。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裡共嬋娟
這張專輯就叫作《菲靡靡之音》,它顯然就是要向大家走過的那個年代,以這樣的標題來致意。
⑦ 鄧麗君對中國搖滾的啟蒙
也是在這一年,一家日本的唱片公司,邀請了幾支北京搖滾的指標性的樂隊,一起來錄一張向鄧麗君致敬的紀念專輯。
這張專輯《告別的搖滾》,當年我也是聽了這張專輯,才真切地感覺到,原來鄧麗君對中國搖滾的發展,起了這麼重大的啟蒙作用。這張專輯收錄了臧天朔、一九8九、輪迴、黑豹、鄭鈞這些人的作品。
專輯裡面,我自己最喜歡的作品之一,是鄭鈞翻唱的《甜蜜蜜》。這個我們耳熟能詳的歌,在他的重新詮釋之下,有了完全不同的新鮮的樣子。
在哪裡
在哪裡見過你
你的笑容多麼熟悉
我一時想不起
啊 在夢裡
關於鄧麗君對中國獨立音樂的影響,周雲蓬在2006年的時候,他跟朋友們一塊兒辦了一場紀念鄧麗君的小型演出,寫下了這麼一段話,也算是很深情的告白了。
鄧麗君,我們音樂的後娘,我們色情的大姐姐,如果你生在二十一世紀的北京,一定會成為若干地下樂隊的女主唱。北京的沙塵暴,將使你的支氣管無比堅韌。北京強悍的搖滾音樂人,絕不允許你至死未嫁抱憾終生。
——周雲蓬
周雲蓬與邱大立在鄧麗君墓前合影
⑧ 何日「君」再來,就是她的名字
到了現在,《何日君再來》當然已經不再是禁歌了。曾經這首歌的君,被解釋成是日軍也好,是「國軍」也好,是八路軍也好,那個時代都過去了。
現在我們聽到《何日君再來》,這個君字,我想我們想到的,還是鄧麗君的君吧。這首歌在鄧麗君演唱之後,就永遠跟她的名字連結在一塊兒了。
多年來中文流行歌曲,翻唱日文歌的例子是非常多的,但是反過來一首中文流行歌變成了日文版,並且在日本流行起來,這樣的例子非常少,《何日君再來》算是少數中文歌的逆輸出的例子之一吧。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那是亂世裡面的一個小小的角落。甚至我覺得《何日君再來》,根本就是一個亂世中的小確幸之歌。
這首歌曾經跟所謂萬惡的舊社會連在一塊兒,它曾經被安上了黃色歌曲的帽子,被貶為靡靡之音,在這麼多年,它相繼被查禁、禁唱,但是這首歌還是流傳了下來,大家還是在唱這個歌。
因為它是多少人,對於一種世俗情感的寄託,即使是在亂世,尤其是在生活最艱難的時刻,你更需要去渴望這種世俗的情感,你更需要這樣的寄託。所以這麼一首所謂的靡靡之音,這麼一首抒情的軟綿綿的情歌,居然展現了比什麼作品都還要更頑強的生命力。
(以上為節目文本節選)
收看完整節目
點擊 閱讀原文 / 掃描二維碼
編 後 記
上世紀70年代《何日君再來》這首歌剛剛傳到大陸的時期,也正是小編的父母正當年輕,喜歡聽流行音樂的時候。
很感謝馬世芳老師的這期節目,讓我們了解了上一代人都經歷過的一段時代變遷。也因此聽父母回憶了那些偷偷聽鄧麗君磁帶的往事。讓我感覺這歌聲好像又多了一層美妙。
也許你也可以和父母一輩的人聊聊關於這些歌曲的記憶。他們是否也「聽敵臺」?他們是否也喜歡鄧麗君?
掃描二維碼,收藏本集歌單
《聽說》第二季
4月11日起
每周二優酷播出
新增互動環節
# 馬芳答客問 #
▽ 掃描二維碼,提問馬世芳
本文編輯 | 灰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