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原創文章,請勿抄襲。圖片來源網絡。)
我在澳洲居住多年,對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都有了不少了解,特別是婚姻家庭模式方面。本文就說說我在澳洲看到的一些跨國婚姻的情況,以及我自己的觀點和總結。
1、跨國婚姻越來越常見
眾所周知,澳大利亞是個典型的多元文化國家。
根據澳大利亞2016 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澳有兩成以上的人在家中說英語以外的語言。將近半數的澳洲人擁有海外文化背景,包括出生在海外、或者父母至少有一方在海外出生。
因此,在澳洲,不同族裔相互通婚的情況非常普遍。我身邊就有好幾個真實的例子。
女兒的同班男同學瑞恩,爸爸是澳洲本地人,媽媽是日本人。
從外貌來說,瑞恩和兩個弟弟長得都結合了父母雙方的特點,既不是完全西化,也看不出亞洲人的樣子。他們頭髮和眼睛接近於黑色,但膚色則隨了父親的。臉形比較傾向於父親的西人輪廓。但五官的精緻則又像母親。
從文化傳承來說,日本文化在他們家還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有一次女兒去參加了瑞恩在家裡舉辦的生日派對,我也跟著全程旁觀。派對的主題是日本的忍者,很為他們的點子叫好。既能彰顯日本特色,又特別討男孩子們的喜歡。
整個派對,從現場布置到活動安排,全都緊扣著忍者這個主題。
發邀請信的時候,他們就詳細地註明,要求參與者穿黑色或大紅色的服裝,以配合忍者主題。一到場,所有小朋友都獲得一個手寫著自己名字的頭綁帶,就像武士那樣的打扮。名字的字體也是日本風格的。很快,一群小忍者就誕生了。
派對的活動也都是以忍者的訓練為主,利用他們家超大的後院,搭了些攀上爬下的架子。還借了拳擊沙包等等道具。就連派發的小禮物,都是他們自己用報紙做成的劍和飛鏢。
很顯然,所有孩子都特別興奮。這樣充滿著異域文化風情的主題派對,可比在外面花錢場所的有意義多啦。
在派對中觀察瑞恩的父母,覺得他們的交流和合作特別協調親暱。
來自於不同國家的背景,絲毫沒有成為兩人感情的障礙,反而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不一樣的精彩!
2、跨國婚姻的生活細節需要磨合
雖然愛情不分國界,也不分種族。但落實到婚姻上,更多涉及到了生活的瑣碎。從風俗習慣,到日常飲食起居的差異,都可能引發不適。
其實不難理解,想像一樣同是中國人,如果一個來自北方,一個來自南方,兩人真正生活在一起,勢必也會遇到觀念、語言、習慣、飲食等等的差異問題。
那麼,跨國婚姻在生活細節中,又會遇到哪些問題呢?
我觀察身邊的跨國婚姻家庭,體現得最為突出的就是飲食習慣問題了。可以說,飲食習慣是最難改的。因為它不是思想意識和觀念上的問題,它是身體上從小就紮根了的東西。
不是有句俗話說「咱們長了個中國胃」嘛。從娘胎裡一出來,接觸的飲食,小時候享受的美食滋味,這些記憶早已深深種在了大腦中。許多人回想童年,總也離不開記憶中那些好吃的東西。
可以說,美味食物,已經不光是生存的需要,而是精神快樂的寶貴源泉。因此,從情感上來說,一個人是很難完全割捨掉故鄉的飲食習慣的。
我有一位朋友,嫁的是澳洲本地人。他們結婚已經快二十年了,有兩個孩子。直到現在,只要是朋友做飯,就還是做中國飯菜。輪到她先生做飯的時候,她先生就做澳洲西式飯菜。還好,至少不是天天吃西餐或者中餐,她和先生也都能接受。不過他們的兩個孩子則更喜歡吃西餐,或許是大環境的原因吧。
身邊大多數的跨國夫妻,在家裡的飲食問題上,都是類似的模式。兩邊的習慣都兼顧著。
有的另一方很享受中國美食,但不會做,女方做的中國菜,非常受歡迎。
有的則不太習慣吃中國菜,這種家庭,則雙方各做各的,做好了,同時擺上桌,各吃各的,互不幹擾。比如,來自中國的妻子給自己做炒青菜和紅燒肉配米飯,來自澳洲的丈夫給自己做牛扒薯條和沙拉。這種模式多少有點兒浪費人力的感覺,畢竟如果夫妻二人能輪流搭配著幹活,能省不少精力和時間。
總之,生活習慣的差異不太會妨礙夫妻關係,在相愛的前提之下,通過磨合和包容,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3、真正可能影響婚姻質量的是文化差異和溝通問題
前面說了,在相愛的前提之下,生活習慣上的不同,只要雙方互相包容,都是可以解決的。從現實情況來看,真正能影響跨國婚姻質量的,主要來自兩方面問題。
第一,文化差異影響感情。
舉個最實際的例子吧。我那位嫁給澳洲本地男人的女性朋友,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非常苦惱。這就是最典型的文化差異帶來的矛盾。
我的朋友和咱們大多數中國家長一樣,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是非常重要的,其它課外活動都得在不影響學習成績的前提下才可以參加。
要臨要上中學之前,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大多數華人家庭的孩子一樣,利用課餘時間去參加一些補習班,用多做題和超前學的方式來提高考試成績,將來能考到更好的中學。可是,孩子當然不願意去,孩子說:別的同學都沒有補習,憑什麼要我補習。
而在澳洲,成年人對待孩子的態度,推崇的是尊重和平等。朋友沒法像中國家長那樣拿出父母的威嚴和權利來強迫孩子。
這時,她先生的態度就顯得極為重要了。如果夫妻二人意見一致的話,合力給孩子做思想工作,那還有一線希望。而且,就算報了補習班的名,將來接送孩子和不菲的補習費用,也都是需要夫妻二人一起承擔才行的。
不幸的是,朋友的先生堅決反對補習的想法。他就和大多數澳洲普通百姓一樣,認為在童年時期,孩子的快樂和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她先生支持孩子多參加體育運動的項目,多在陽光和草地上自由奔跑。也支持孩子參加她們感興趣的才藝課程,比如:跳舞、體操、遊泳、滑冰等等。
至於學習,他認為孩子只要達到學校的教學要求就足夠了,學校總比家長更懂得孩子的教育進程,為什麼要超前於學校的教學,額外給孩子開小灶補習呢?靠超前學習而贏得孩子在班裡排名靠前的結果,其實是不公平,也不真實的。有什麼必要為了排名好看,而做這些動作呢?
至於中學是否能考上更好的中學,是否能去華人孩子追捧的精英中學,他認為應該順其自然,孩子本身是什麼樣的腦子,自然會考去符合孩子智力水平的學校。如果靠超前學習和題海戰術而考到了一個特別好的學校,但孩子實際的智力並不符合那個學校應有的水平,這樣的話,孩子會在六年中學的學習中,非常吃力和辛苦。何苦呢?
沒有了先生的支持,孩子又反對,二比一,最終是朋友妥協了。其實在澳洲,讓孩子快樂的散養,問題也不大。畢竟澳洲的大環境還是比較松的,追求補習班的仍然是華人和印度家庭為主。無論多麼普通的中學,考大學都不是很難的事,只不過能選擇的專業受點兒限制罷了。
雖然朋友為孩子教育的事,和先生鬧過幾次也吵過幾次,但最終的妥協,很快讓這場家庭戰事平息下來。過後,兩人感情還好。
第二,溝通不暢影響感情。
跨國婚姻中,有很大的比例是兩人的母語不同。這就涉及到了溝通是否順暢的問題。而人與人的溝通,無疑是維繫感情、化解矛盾最必不可少的一環。
舉一個有點兒極端的真實例子。
我曾遇到過一個家庭,女方來自中國,她曾經離異,是在四十多歲的時候,通過網絡相親平臺,認識了澳洲的丈夫。兩人在網戀兩個月之後,女方辦理的旅遊籤證來到澳洲和男人見面,並迅速結婚。然後申請了配偶籤證留在澳洲。
女人英文不是很好,在中國只有中學英語的水平,而且也忘得差不多了。來澳洲後雖然參加了澳洲政府的免費英文課,但也只能應付一些最簡單的生活用語。
剛開始的時候,兩人處於熱期,語言問題完全不構成影響。畢竟,戀人之間,很多時候根本不需要說話,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擁抱和親吻,就足以表達一切,也能滿足一切。
可是,結婚幾年之後,愛情的激情期過去了,兩人在生活習慣和文化等方面的差異開始顯現。原本通過好好溝通就能解決的問題,到了她這兒,因為語言跟不上,無法及時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想法。小事鬧成大事,大事更是吵得不可開交。
其實,說是吵,還不夠準確。因為女人根本沒法用英語吵架。氣急了的時候,她脫口而出的全是中文,而丈夫聽不懂。兩人的對話變成了各自情緒的發洩。完全起不到溝通的作用。
發洩完之後,往往是男人摔門而出,在外在酒吧泡一個晚上,第二天再回來,兩人就陷入冷戰,有時候一直會冷戰一兩個星期。直到因為生活上的事情不得不有所交流,才重新不鹹不淡地有了互動。
這樣的次數一多,他們的婚姻就亮起了紅燈。丈夫主動提出離婚。女人覺得非常委屈,自己背景離鄉地投奔了他,最後卻不被珍惜,婚姻再次失敗。內心也是挺受傷的。好在澳洲對女人的年齡並不是那麼看重,女人四五十歲也頗受歡迎,澳洲男人並不太追求女人年輕,而更懂得欣賞成熟之美。她也還有機會找到一個合適的愛人。
綜上所述,考慮是否進入跨國婚姻的時候,不必過分擔心生活習慣上的細節差異,而更應從兩人的文化、價值觀,以及溝通是否通暢這幾個方面來評估。
只要做好充分的了解和思想準備,在擁有愛情的基礎之上,跨國婚姻也一樣能收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