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會戰紀念碑:記述抗戰相持階段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2021-01-18 中國青年報

【偉大曆程 英勇壯舉·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嶽麓山頂,雲麓宮旁,一塊青石碑豎立在六角亭內。這塊立於1948年的石碑是為紀念長沙會戰勝利而設立的,碑刻記述了1939年9月起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九戰區全體將士奮勇抗日的悲壯事跡。

1938年10月,歷時138天後,武漢失守。1939年5月,僅僅53天,南昌失守。

長沙作為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重要的戰略要點日益凸顯,這裡不僅是國民政府糧草、兵員的重要供給基地,也是扼守我國西南地區戰略大後方的門戶,一旦長沙失守,不僅湘西岌岌可危,重慶也將暴露在日軍的鐵騎之下。

1939年9月,日軍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集結10萬餘兵力,由贛北、鄂南、湘北分兵進犯長沙,企圖在短期內將主要駐守湖南、鄂南、贛省的中國第九戰區主力殲滅。國民黨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嶽為保衛長沙,採取以湘北為防禦重點,「後退決戰」「爭取外翼」的作戰方針,調動30多個師和3個挺進縱隊,共約24萬多人參加此次戰役。憑藉著誘敵深入、伏而擊之的戰術,一支又一支日本軍隊落入其包圍網,南下最遠的僅是一支日軍殘部,止步於長沙以北30多公裡的永安市。

兩年後,日軍再次在湘北嶽陽以南地區集結12萬餘人,向中國軍隊展開攻勢。此次戰役日軍兵力集中,日軍第四師團遂突入長沙城。但是由於其他戰區均趁日軍集結兵力攻擊長沙之時主動出擊收復城池,日軍被迫放棄了剛剛佔領了兩天的長沙城,倉皇北撤。第二次長沙會戰歷時一個月,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3萬餘人,擊落飛機6架,擊沉汽艇9艘,使日軍妄圖一舉殲滅第九戰區主力的計劃失敗。

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等方式,分段消耗敵軍的兵力與士氣,最後把敵人「拖」到決戰地區,再狠狠圍殲,薛嶽根據前兩次長沙會戰的經驗教訓創立了「天爐戰法」,這套戰法在隨後的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取得了出色的戰果。1942年年初,駐武漢的日本部隊6萬餘人進軍湘北,用以牽制第九戰區之兵力,負責掩護香港方向的行動,第三次長沙會戰隨即拉開序幕。中國軍隊沿著新牆河、汨羅江逐級抵抗,頭腦發熱的日軍指揮官阿南惟幾堅持向長沙進軍,卻沒想到早就掉入薛嶽設計好的「口袋」中,陷入重重包圍。合圍之下,日軍全面潰退,最終被殲滅5萬餘人,此後兩年都沒有在中國戰場發動大規模攻勢。

「三次長沙會戰,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湖南師範大學中共黨史研究所所長譚獻民對記者說,「除了國民黨的正面抵抗,共產黨的敵後抗戰對於保衛長沙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七七事變」後,周恩來、徐特立、葉劍英等共產黨人得以來湘開展廣泛的抗日統戰活動,國軍將領張治中主政的湖南省政府與中共湖南省工委以及八路軍駐湘通訊處團結合作,鼓舞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抗戰。在會戰開始前,當地民眾在政府的組織下與中國軍隊互相配合,把新牆河至撈刀河之間的主要交通要道全部破壞,這一地區的土地都被翻了一層,成為新土,從而使日軍的機械化部隊無從施展,致使其戰鬥力大大減弱。

「當時,日寇以18萬之眾,兵分六路進攻長沙,全體將士浴血奮戰,忠勇用命,人民協同,合圍設伏,取得殲敵3萬的勝利。」長沙會戰紀念碑旁的介紹石上,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群捨身為國的英勇戰士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形象。

作為長沙保衛戰的核心陣地,嶽麓山周圍至今仍保留著大量戰爭遺蹟以及紀念建築。沿著愛晚亭後的小逕行走200多米,長沙會戰第九戰區司令部臨時指揮所舊址及各處炮兵陣地、作戰壕溝等戰事遺存似乎仍在訴說著那段悲壯的歷史故事。

嶽麓山腳下,湖南師範大學校園裡的七十三軍抗戰烈士公墓已經成為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重新修建的麓山忠烈祠被命名為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七七」「九三」等抗戰紀念日都會有大中小學生、社會團體等在此舉行緬懷英烈活動,用這個方式紀念在長沙會戰中守衛國土的英勇將士。

(本報記者 趙嘉偉 通訊員 杜庭語)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20日 03版)

【責任編輯:賴柳華    流程編輯:賴柳華】

相關焦點

  • 武漢會戰雖敗猶榮,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
    1937年7月7日,隨著盧溝橋事變的爆發,全面抗戰由此開始。在軍事智囊蔣百裡的建議下,蔣介石為了有利於長期和縱深作戰,決定改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轉而改為由東向西。為此,國民政府在上海發起了主動進攻的態勢,組織了整個抗戰期間影響最大的會戰,史稱「淞滬會戰」。
  • 【電視劇場】大型抗戰史詩劇——《長沙保衛戰》
    導演:董亞春編劇:錢木林主演:張豐毅 佟瑞欣 鄭昊 戴嬌倩李強簡介: 1938年10月武漢棄守後,中國抗戰進入相持階段經歷悲壯慘烈的惡戰,薛嶽終於在中國共產黨和湖湘群眾的密切配合與支持下,指揮三湘虎賁將士先後逐退了岡村寧次、阿南惟畿對長沙的三次進攻。而像警察李本忠這樣身不由己加入到抗戰洪流中的小人物,亦在艱苦鏖戰的洗禮中逐漸成長為一位智勇雙全的鐵血戰士。當第三次長沙會戰結束,抗戰還任重道遠,但中國人民已經用鐵的事實證明了毛澤東《論持久戰》中的論斷:「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最後的勝利必然屬於中國。
  • 血戰到底丨五年四戰 「紙糊的長沙」成了抗戰熔爐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五周年,紅網時刻精選此前原創報導《最後的勝利》,推出《血戰到底》系列,帶您探訪長沙、常德、衡陽、湘西的抗日會戰遺址,聽親歷者講述那段血戰到底的悲壯歷史。文夕大火。
  • 第一次長沙會戰時,薛嶽坐鎮的第九戰區六個集團軍總司令分別是誰
    1939年9月,為了進一步打擊中國軍隊的抗戰意志,日軍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集中10萬餘兵力,由贛北、鄂南、湘北分途進犯長沙,企圖在最短期間內將中國第九戰區主力全部殲滅。為了保衛長沙,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嶽也開始調兵遣將,部署兵力,共計投入六個集團軍及五個軍事委員會直轄軍的兵力用以遏制日軍的進攻,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下當年第一次長沙會戰時,參戰的六個集團軍總司令分別是誰。第1集團軍總司令:盧漢,上將軍銜,雲南昭通人,早年曾隨同護國軍一起進入四川戰鬥,滇軍戰敗後,盧漢返回昆明,在唐繼堯帳下擔任少校副官。
  • 四次長沙會戰,打得日軍頻繁更換了哪五名主將,他們最終下場如何
    第十一軍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務就是為了佔領武漢,穩固華中地區,後來隨著武漢陷落,日軍大本營發現,由於戰線拉得太長,部隊已經沒有能力再發動大規模進攻,於是日軍高層便給駐防在武漢的第十一軍發出命令,要求他們「對集中之敵應及時予以反擊,挫敗其抗戰意圖,壓制洞庭湖、長沙附近地區的敵軍主力,但也要注意避免擴大戰局」。
  • 國產劇推薦 | 《長沙保衛戰》
    播出時間:2017年7月14日起每天14:30時段四集播出播出頻道:CCTV第一劇場長沙保衛戰 (2014
  • 長沙保衛戰|一場大火,五年苦戰,四天失守
    外國人鏡頭中的長沙文夕大火湖南長沙是抗戰相持時期最重要的戰場,中日雙方在此先後展開了四次長沙會戰一場大火揭開序幕1938年10月武漢、廣州淪陷後,中國的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主要戰場也從沿海地區逐步轉移到華中地區的縱深腹地。湖南位於武漢和廣州兩大城市之間,又是日軍進攻西南大後方的必經之路,也就成為中日兩軍都志在必得的重要地。雙方發生過多次大規模的會戰,單單圍繞著湖南省會長沙的爭奪,就先後有過四次大會戰。
  • 第一次長沙會戰,崗村寧次淺嘗輒止,沒有死攻,原因是什麼?
    第一次長沙會戰,其實時間非常的短,戰役也不是很激烈。1939年9月13日,崗村寧次帶領第11軍司令部離開武漢,來到鹹寧。為了麻痺中國的部隊,甚至還在運輸彈藥的汽車上,蓋上了帆布。南昌會戰之後,薛嶽一直在做準備,他制定了三個防線:第一個,新牆河,第二個,汨羅江,第三個,長沙外圍的撈刀河。9月23日,在崗村寧次的指揮下,日軍發動了第一次長沙會戰。中路是第6師團和第13師團,左路是新編第33師團,右路是第3師團上村幹男支隊。
  • 第三次長沙會戰,薛嶽雪恥一戰
    但由於戰後,中日雙方公開戰報巨大差距;而被譽為「抗日神劇」;特別是2015年熱播抗戰劇《長沙保衛戰》一度飽受爭議。那麼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否與第二次長沙會戰一樣,是真「神劇」?筆者將依據權威史料,講講第三次長沙會戰。歡迎轉載!
  • 芷江:一座見證抗戰受降的勝利之城
    75年前,中日雙方曾圍繞這裡展開了一場大規模會戰,會戰以中國軍隊的勝利和日軍的慘敗而結束,從此,中國戰場局勢徹底扭轉。也是在此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同中國商定投降事宜並在投降時注意事項備忘錄上簽字。這,就是芷江!這次受降就是著名的「芷江受降」! 最後一戰 芷江縣城東郊,有一座始建於1936年目前仍在使用的機場——芷江機場。
  • 電視劇《長沙保衛戰》觀感
    琴聲寄語總第 302 期電視劇《長沙保衛戰》觀感
  • 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 這些逝去的「面孔」不應被遺忘
    封面新聞記者 楊力 實習生 金玲 2020年9月3日,是抗戰勝利75周年紀念日。在慶祝勝利日,關注抗戰歷史的同時,那些浴血抗戰的人,更該被銘記。
  • 格律詩詞‖第803期‖劉琳《抗戰史詩》
    武漢會戰: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大小戰鬥數百次,國軍傷亡40餘萬,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佔領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 長沙會戰失利的原因——是國民黨內部矛盾還是戰術缺失
    在這裡小編說長沙會戰是「失利」而非「失敗」:長沙會戰總共有三個階段,時間分別是第一階段1939年9月、第二階段1941年4月、第三階段1941年12月,這三次長沙會戰組成了廣義上的長沙會戰。有人在這裡可能會有疑問,不是還有第四次長沙會戰嗎?
  • 抗戰初,山東三李先後升為軍長,後都名震疆場
    正面戰場,中國軍人歷經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蘭封會戰、武漢會戰等數次大規模的會戰,在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後基本穩定了戰局,後歷經戰略相持、戰略反攻,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1937年8月,李延年升任第二軍軍長,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均取得了一定戰績並升任第十一軍團長,1939年任第三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並在崑崙關抗戰打前鋒,1943年升任第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到1944年李延年堅守潼關阻日偽西進關中,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升任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後兼任山東受降區受降官。
  • 「倭寇不曾留片甲,英雄駐此障長沙」,影珠山上的英雄組曲!
    這兩句童謠是對長沙東北部一座名為影珠山的描述。 這不過是一座高度不過500多米的小山麓,但在湖南抗戰研究者李宣釗的眼裡,影珠山卻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第一次長沙會戰中,中國抗日部隊就提前抽調了五十二軍的一九五師和六十師到影珠山一帶的福臨鎮、上杉市進行伏擊,打了一次漂亮的伏擊戰。
  • 第二次長沙會戰也算贏?長沙失守,我方主力軍被擊潰,傷亡超5萬
    本文為《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戰22次大型會戰》14: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中日兩軍再次於圍繞著長沙爆發了一次大規模會戰。這次會戰在戰史上被稱為「第二次長沙會戰」這一次,薛嶽的對手換成了阿南惟幾中將。
  • 抗戰老兵為你講述:「在長沙與日寇激戰了三天兩夜」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
    這位老人名叫陳培亮,今年已經94歲,是一名抗戰老兵。日前,記者在夏佳塘村採訪抗戰老兵時,村支書告訴記者,老人是村上有名的「熱心腸」,喜歡為村子義務勞作種綠植樹,村民見到他便紛紛誇讚他「老當益壯」「有雷鋒精神」。對於整個夏佳塘村來說,老人的存在不僅僅是這些,而是對曾經那一段抗戰歷史的「珍藏」,是那從未褪色的抗戰記憶。
  • 芷江:定格抗戰歷史的「勝利之城」
    參考消息網9月3日報導(文/劉芳洲 周勉) 75年前,中國人民經過14年浴血奮戰,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抗戰勝利75周年到來之際,本網推出紀念專題,重回日軍受降之地小城芷江,重溫延安慶祝勝利歡樂場景……回望過去,向抗戰英烈致敬;銘記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