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上音原創民族器樂劇——《笛韻天籟》在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上演,引發轟動,一票難求。時隔4個月,該劇將以「廳堂版」的形式於9月15-20日,在上海交響樂團演藝廳登陸。
三分鐘宣傳短片
趕緊來一睹為快↓↓
小音誠意奉上 9月20日晚廳堂版《笛韻天籟》演出票10張
送給5位喜愛竹笛的朋友
還不趕緊發送「你的感想+姓名+手機號」給我們
新製作理念帶來新觀劇體驗
即將再次上演的廳堂版《笛韻天籟》有著與首演完全不同的製作理念,打破了常規的劇院表演形式。
該劇領銜主演、中國著名竹笛演奏家唐俊喬:
對文化本身來說,笛子在中國有特別的文化含義,而如今它經常是作為民樂團的一個聲部在演奏,所以我想,通過這部劇還原笛子的文化含義,結果證明是成功的。在5月份首演之前,我有點擔心純笛子音樂會表達不清楚劇本的內涵,但是之後我放心了,雖然沒有唱詞,全部用笛子來表達,但觀眾都看懂了,也接受了我們想表達的內容。
從教學意義來看,《笛韻天籟》首演成功之後,我們現在甚至還給主角『樂神』設置了B角、C角,有人說,觀眾衝唐俊喬是名家來的,但我們認為,這部劇需要能留給學院,在學院傳承下去。自己深刻地體會到這部劇對教學的積極影響,是帶隊去北京參賽。那個獎含金量僅次於文華獎,我們拿了好幾個金獎。因為評委避嫌原則,我帶的學生,我沒做評委,結果其他評委後來告訴我,上音的學生吹得很不一樣。怎麼不一樣?是對舞臺的感覺不一樣了在演器樂劇之前,他們也是吹的我教的技法,但演了劇之後,對舞臺的把握就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氣質,現在更多的是人和音樂相融合了。
從社會層面來談,在上海的二輪演出,主創團隊選擇了上交音樂廳的演藝廳,由於舞臺不一樣了,他們重新做了舞臺設計,讓觀眾有浸入式的音樂體驗。劇場版和廳堂版,形成兩種模式。
全新製作的舞臺,將與觀眾席無縫銜接,融匯一體。更加超前的全息多媒體藝術與音響設計,使現場呈現出與劇院版完全不同的視聽體驗,觀眾更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這也是此番廳堂版演出最大的亮點!
精彩內容
該劇主要圍繞竹笛這一中國民族器樂從8000年前的骨笛,發展到21世紀當下竹笛藝術的歷史演變過程,生動形象地記錄了中華文明的進步發展歷程,也反映了從人類早期先民為了生存向動物展開殺戮,到自覺棄骨笛、取竹笛,用竹之氣節、竹之堅韌比擬人所應具備的風骨與不屈的精神,象徵著人類從低層次地生存追求到高層次的至善、大美的精神境界。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該劇根據我國已有考古發掘的相關研究成果,成功複製出古老的中國先民們製作的骨笛,演出現場將真實還原距今已有8000年歷史的骨笛聲音。這將是一場中國史前歷史的活態呈現,讓觀眾感受來自遙遠中華古老文明的洗禮與召喚。
演出團隊陣容
有著「中國竹笛夢之隊」美譽的上音竹笛樂團攜手竹笛大師蔣國基及上海音樂學院優秀音樂家團隊聯合出演,著名竹笛演奏家唐俊喬教授領銜主演。
5月該劇首演獲得非常好的口碑
眾多專家學者都給予很高的評價
著名音樂理論家:喬建中
《笛韻天籟》是一部很有浪漫主義氣息,充滿創新意識、思維、意趣,具有創新形式的一部笛樂藝術的精品。作品從編劇上把藝術的感受一直追溯到古笛(骨笛),同時又把文獻和當代笛樂發展高水平相融合,並將多媒體、舞蹈以及合唱等多種藝術元素結合在一起形成範例,延伸擴展了中國笛樂的當代發展,這值得我們推崇和好好思考。
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終身指揮:閻惠昌
很早就聽說有這場器樂劇,我非常的期待,看後非常震撼。一是音樂本身非常的成功,還有就是多媒體藝術融合的很成功,配合的恰如其分,把竹笛傳統的和現代的藝術緊緊扣在一起。這臺劇的呈現發揮出演出和教學緊緊相扣的功能。現在這個時代,越是這樣好的作品越要多交流推廣。
就讓我們一同期待
這天籟笛聲再次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