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5日,慈禧於中南海儀鸞殿病逝,享年七十四歲。一年後的同一天,慈禧棺槨下葬定東陵。奉安大典當日,北京全城百姓似乎都出了東直門觀看這一「盛況」。而且,在東直門外還搭建了一個有頂棚的看臺,就是為一些在京的外國人準備的。
當時,東直門的大街上站滿了官兵,看上去很是井然有序。但源源不斷的趕來的人群,還是很快將道路給佔領了。因為,大家都必須在7點半之前趕到那裡,不然的話,所有的道路都要被封了。
僅比慈禧早一天離世的光緒皇帝,則是葬於清西陵,那裡還葬著雍正、嘉慶和道光。於是,民間就有了這樣的說法:慈禧不願意讓光緒如意,當在自己大壽將至之時,便害了光緒的性命。
不過,按照一些資料顯示,慈禧離世的當天上午,精神是相當不錯的,並且,還安排了一些事情。中午後,慈禧突然變得精神不濟。儘管如此,慈禧還是很清楚地交代了後事。
雖然,慈禧和光緒的爭權從光緒皇帝親政後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但是,「對手」已經不在了,慈禧心中的那根弦也就頓時鬆了很多,身體隨即便宣布了罷工。
其實,對慈禧葬於清東陵,沒有什麼特殊的說法。因為,鹹豐葬於此,另一位太后慈安也葬於此。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開始修築定東陵,用時6年。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開始重修,1908年完工。
然而,這場準備了一年的葬禮,在8月份就拉開了序幕。當時,燒了很多用紙糊的冥財,都是慈禧太后生前非常喜愛的物品,包括:鐘錶、梳妝檯、煙杆等,無一不做的逼真精巧。除此之外,還有紙人,她們將會在冥間侍奉著慈禧。
更有甚者,在葬禮的前兩天,還焚燒了紙做的士兵們。雖然,焚燒一些紙做的「物件」,是中國傳統的送葬習俗,但是,根據當時的一些資料記載,這些士兵們可都是身著歐洲軍裝的。於是,有文章表示質疑:老佛爺若是在冥河瞧著這些不中不洋的士兵,會做如何想呢?
當然,除了這些「新式」士兵們,還有現代化的「馬車」——歐式布魯厄姆車,一種坐於車廂外駕馭的四輪馬車。另外,這些「陪葬品」中,還有歐洲馬以及歐式油燈等。
其實,從這些「物件」上來看,慈禧太后倒是能接受一些新鮮事物。
只是,她不能接受任何人撼動她的統治,雖然,慈禧太后可以看著自己身邊的一切改變,比如:裝電燈等,但卻容不下國家的實質性發生變革。
因此,這些中西結合的喪葬品,只是慈禧她老人家的個人喜好。試想一下,時代都變了,這葬品的內容當然得跟上變化的節奏呀。
除此之外,去清東陵的道路也經過了修繕,其中,用了現代化作業工具——蒸汽壓路機。不過,蓋著金黃色柩布的慈禧靈柩,卻是被抬著在這條路上走了五天。
當天早上7:15分時,送葬隊伍就出了紫禁城。3個小時後來到了東直門附近,那些原本堵在路上的民眾,在負責治安官吏的管理下,很快讓出了道路。
隨後,大家都站在一旁的小土丘上觀看。走在隊列最前面的是身著現代軍服的騎兵,手持長矛,一舉一動都很是規範。跟在他們後面的是一些牽著馬的官吏,排列成縱隊。不過,他們不是真人,是紙人。
之後,是抬靈柩的隊伍,他們都穿著猩紅色的衣服,帶著有黃色羽毛的帽子,人數大概有幾百人,他們會換著抬靈柩。緊隨其後的是舉著各色旗幟的隊伍,打頭陣的依舊是一隊騎兵,長矛上繫著紅色長條旗。他們的後面是拿著槍的騎兵,再後面是身著紅色衣服的隊伍,手中拿著有綠、紅、紫和黃等顏色的旗幟及條幅。
由於,那時已有照相技術了,故當時的送葬場面,如今可通過一些照片再現。即使過去了100多年,依舊可以感覺到當時的場面極其宏大。不過,讓人印象深刻的應是那些紙人了,仍有種讓人覺得「瘮」得慌的感覺。這些紙人和真人一般大小,表情很是詭異,面上是似笑非笑。可見,慈禧不願意寂寞,要讓很多人陪她。
據說,慈禧太后的陵墓修建花了220多萬兩銀子,陪葬品更是巨資,直接過億。想想那時的中國已經吃了多少敗仗,賠了多少銀子,但慈禧會關心這些嗎?因為,慈禧只會交代,嘴裡要含顆夜明珠,最終,招來了20年後的開棺棄屍。可見,慈禧帶過去的那些士兵們,也沒能幫她攔住盜墓者。
那麼,在動蕩的歲月中,如此招搖的辦國葬,是為了維護皇家的顏面呢?還是展示清王朝的底氣?3年後,一切都結束了。
縱觀慈禧太后一生,在世時掌控著清朝的最高權力,去世時也要擁有最高規格的葬禮。可能,慈禧覺得只有這樣,才能配得上自己的身份:不管在生前,還是死後,都要享受榮華富貴。
參考資料:
【《清史稿·后妃列傳》、《清史稿·本紀二十三·德宗本紀一》、《光緒朝東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