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斯林
來源:為你寫一個故事(raistlin2017)
最近我的小圈子,都開始關注這個視頻。
兒時春晚的不動C位主持人倪萍,和年輕人對話,談論什麼是成熟,什麼是活得通透。
倪萍謙虛地說到成熟與年齡無關,即便是60歲的她,依然受到成熟的人深深的感召和吸引。
這番真誠的言論讓人心生好感,也讓人深思。
正如視頻裡所說,當下的世界很難懂,讓人琢磨不透。
經歷了2020疫情以來一隻又一隻的黑天鵝,我們會發現,那些安然無恙的,並不是網絡上抗拒活得通透的所謂廢宅青年 ,而是——
生活中那些看似簡單卻很成熟的人。
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和世界的複雜性,那些不想通透的年輕人,終究是會真香的。
我問過身邊很多年輕的朋友,他們都說不想活得通透。
覺得通透就等於油膩、處事世故。
沒有個性,是被社會磨平了楞角,一點也不做自己。
他們推崇佛系,喜歡即時行樂,以摸魚的態度對待工作和生活上的難題。
「喪文化」成為了這些年輕人的行為指南。
「愛誰誰,大不了就躺下隨嘲咯,能拿我怎樣。」
他們看緣分求職,不做企業研究海量投簡歷,過不過無所謂。
工作有的是,大不了回家啃老。誰在家還不是個寶寶了?
他們對待工作得過且過,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被老闆罵了就快意辭職,美其名曰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至於更大的世界在哪,他們也不知道。
他們渴望愛情卻遲遲邁不開步伐,遇上喜歡的人也怕麻煩,懶得去互動。
主動是不可能主動的,錯過就錯過。反正一個人也能活。
他們「看起來有錢」,吃穿用度緊跟各大主播當季推薦。買到就是爽到,現在開心就行。
盲目消費又怎麼了,快樂是實實在在的。
這些行為的背後,本質上都是逃避現實。
將無目的的盲從等同於「命運自有安排」, 短視且不成熟,不是解決對現實不滿的方法。
一時摸魚確實爽,一直摸魚就不可能一直爽了。
《家有兒女》中的夏東海扮演者高亞麟在綜藝節目中說過,「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許多年輕人能夠得過且過的資本,來自於家庭的供給。
可哪有什麼歲月靜好,無非是有人代替他們抗下了那些本該面對的困難。
父母老去後,當牆顫顫巍巍無法支撐時,這些缺少長遠規劃又未曾為自己未來投資的年輕人,必須獨自面對現實時,又該如何是好呢。
年輕時的喪也許很酷,而人到中年時的喪,卻只剩下苦了。所以,不想通透的年輕人,終究會明白,面對生活,逃避是沒有用的。
與其人到中年無力抵抗風險,不如現在開始,未雨綢繆。
通透並非油膩世故,真正通透的人,會直面現實,從容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活得通透呢?
就如倪萍在視頻裡所說的那樣,真正通透和成熟的人,心中生成的反而是朝氣和赤誠。
在她眼中,活得通透是一種成熟的生活方式。
事實上,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和世界的複雜性,年輕人需要看見更大的世界,聆聽真知灼見,在追求通透的路上,讓自己的腳步走得更穩一點。
以年輕人中備受追捧的李誕為例,不少年輕人以為,崇尚「人間不值得」的李誕是喪文化的代言人,但恰恰相反的,他是一個活得極其通透且積極的人。
在新一季脫口秀大會第一期上,李誕的一句「我低估了2020」背後,濃縮了他上半年所經歷的一系列突發狀況和變故。
年初受疫情影響,脫口秀線下演出全部停滯,李誕旗下藝人又頻出狀況:池子出走,卡姆被拘、思文和程璐離婚……很多人說笑果只剩下李誕這個賣點了。
然而,然而。
很神奇對不對,這個節目居然還在,這個公司居然也還在。
最神奇的是,今年的脫口秀大會還發掘出一系列新鮮面孔。以天賦異稟選手李雪琴為代表的新鮮面孔,一路闖進決賽,一掃過往比賽中因老選手過多帶來的審美疲勞。在鯰魚效應推動下,老選手們也使出渾身解數,使得脫口秀大會節目在一眾綜藝中脫穎而出,再次成為現象級綜藝,風頭一時無二。
李誕,作為笑果文化的首席內容官,他又一次在嬉笑怒罵中成功了。
他善於用自黑的方法,讓觀眾卸下心防,獲得共情和信任。
而這風生水起的背後,是他對講話這門學問的探索和追求。
他和何炅學共情和控場能力;和林桂枝學文案創作;和大張偉交流逗樂觀眾這件事背後的邏輯。
他讀書,創作,是的,李誕,還是一位詩人呢。
對於這樣的李誕,你還覺得他是簡單喪對人生嗎?
比起「人間不值得」,我更喜歡它的上半句「活得開心點」,這和活得通透,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兩句話連起來,並不是在讓大家放棄生活,而是希望大家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
年輕並不是逃避、放縱的資本,年輕人更需要在年輕時開拓眼界,聽見專業聲音,走向成熟,才能更加樂觀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變故。
當足夠成熟且通透時,我們便能選擇自己所愛,在紛繁的信息環境中拓展視野,看清自己,做好決策。
我最近滑了好多天雪,接觸了一些人,發現就算只是滑雪這件事中間,都有完全不同追求的幾撥人。
有人追求對身體的掌控力,目標是挑戰生理和心理的極限。
有人追求花哨的動作,看他們滑雪,仿佛在看一場街舞表演。
有人只是希望穿上美美的滑雪服,有人則只是想看世界各地不同風景……
你看,光在滑雪這件事內部,就有這麼多種追求,更何況人生呢?
有的人活著就是為了賺錢,這沒什麼可恥的,商業可以帶來很多很多東西。
有的人活著,則想幫助他人,救死扶傷。
有些人想提升磨鍊自己的技藝,無論滑雪、騎馬還是打遊戲。
還有人,他們的一生就在鑽研中度過,希望在人類的知識燈塔上添一塊磚,加一塊瓦。
等等。
人如果想通透,至少得明白自己的人生是為了什麼。
而如何看清自己,我認為,可以藉助他人的真知灼見,拓寬視野,從大量的信息中去判斷自己真正的心之所向。
視野越開闊,人也就越通透了。
今天的年輕人,擁有著超越以往任何時候的豐富資源和便捷渠道,你完全可以在審視他人的人生中,獲取自我的認知。
比如今日頭條創作者酈波,作為《中國詩詞大會》評委,他對詩詞的解讀讓我體會到中文之美與力量。
比如中國防疫專家曾光教授,他對疫情的追蹤解讀,讓我們了解現象的同時,還能明白現象背後的科學道理。
比如Kai博士,從大數據和統計學原理的角度,幫助我們看清紛繁的世界。
評分不是電影的全部。現在的我已經習慣了在去電影院之前,先看一眼電影爛番茄對電影多維度的拆解,查漏補缺,有時也能省時省錢。
這些創作者從他們專業領域出發,給了我很多向外看世界的角度,也讓我們會更加了解自己。
現在有太多人還沒有真正地懂得,在身體面前,一切都不重要,而張之瀛大夫會把複雜的醫學知識,變成我們都能聽懂的「大白話」,讓大家在常識上多花一點精力,這樣就可以在醫院少花大把時間。
得益於網際網路,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難以接觸到的各行各業專家,都可以通過網絡分享交流,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體會其中的真知灼見。
科技、財經、健康、娛樂、文化歷史……
你想了解的每個領域,都有創作者發出專業的聲音。這些不同領域的大牛,隨時提供專業、實用、高效的乾貨內容,匯聚成網際網路中一個成熟群體的精神角落。
更通透一些的人生是什麼樣?你可以讀書、可以與朋友對談,也可以聽專業作者的解讀和見解。
放在過去,這樣的便捷,是難以想像的。
對未來的迷茫更多時候是現實缺乏認知,在2020年這樣的節點,如果能靜下心來看清自己和世界,可能便會少一些惶恐不安。
條條大路通羅馬,至於選哪條路,全憑自己的意願。
總之別怕,一路上總會有人為我們領航。
那麼,就出發吧!
本文作者雷斯林,他之前有個同名公眾號被封了,歡迎關注他的新號「為你寫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