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遠
近年來,藝人往個性化、藝術化上轉型的越來越多,相較於傳統的「唱跳」型不同,從去年楊超越、王菊開始,以及最近因《樂隊的夏天》再次回到大眾視線的Cindy,都吃準了「個性化」帶來的紅利。
圍繞藝人的特點與履歷,實現「定製化」的作品包裝與推廣,這點早在歐美娛樂圈就不足為奇。
硬體條件(唱跳、顏值等)可以沒那麼高優勢,那就將短板變成「特點」,這也是從去年起,「以醜出道」的3unshine逐漸扭轉輿論風評的原因。
顏值不在大眾平均審美水平裡的Cindy,近年來頻頻以「自信大姐」的身份亮相,在粉絲圈裡也獲得C皇之稱;五音不全的Dora,每次在歌裡的聲音都會被修成電音,倒也成了一種特色。
如今娛樂圈也是越來越多「人設」翻車,更不用說在去年,被官方特意點名批評的男性藝人「女性化」,如果一直面對刻板一水兒的明星外表,也很難說大眾審美觀不被帶偏。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KOL出現,倡導多元審美、平等包容的理念。
在這種勢頭下,3unshine的「逆襲」,也可謂是意料之中。
「逆襲」離不開定製化包裝
眾所周知,藝人成名離不開經紀人的功勞,其審美、影視資源、包裝能力,都是能否捧出藝人的關鍵因素。
2016年以來,女團綜藝也開始興起,從浙江衛視播出的《蜜蜂少女隊》,到騰訊視頻的《最強女團》、芒果TV的《夏日甜心》等等。
但這幾部綜藝基本上也屬於曇花一現,並未在當時市場上引起轟動。
其實,即使是頭部藝人,在演藝生涯初期也都有不被人認可的至暗時刻。即使是王菲,也曾因為不同於當時香港大環境的歌曲風格,遭遇唱片賣不出去的窘境。
若干年以後,3unshine的命運,也是一樣,在誤打誤撞登上《創造101》節目以後,還被導師胡彥斌發微博質疑一番,之後,唯一一個能留下來的Abby宣布退賽,與上個經紀公司也大鬧一場解約,也可謂是最慘的時光。
幸運的是,3unshine遇到了熱手文化的張鎧麟,其帶領當時陷入谷底的3unshine,進行徹底「改頭換面」的轉型,可謂是觸底反彈。
自此,3unshine似乎徹底換了一個賽道。
不同於出道初期模仿日韓甜美系女團唱著戀愛酸甜歌曲,如今3unshine的歌詞裡,則更多是價值觀的輸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大部分的歌,也都是張鎧麟作曲作詞。
有粉絲質疑3unshine被張鎧麟操縱,但不可否認,張在作曲、選歌的優勢,的確是讓3unshine在整體形象上扳回一成,甚至是好幾成。
《不正確的審美》裡,圓臉的Cindy唱著「什麼善惡是非美的醜的,全都給我分清了」,抨擊現代人的刻板印象;《巴拉》裡,Abby唱著「口不口水無所謂,重要的是feel要對」,態度跟大張偉類歌手們宣揚簡單真實生活的價值觀也很相似。
借歌詞唱我心,這也是3unshine最近幾年作品被人認可,更獲得微博2018十大影響力音樂大V、年度特立獨行藝人、年度網絡新勢力藝人的原因。
無疑,近年來增加的粉絲們也吃這一套。
其次,與唱著《甜蜜具現式》、縣城女孩的模樣已全然不同,如今畫著紫色煙燻妝的Cindy,在舞臺上與隊友互動時刻意表現的「婊氣」,以及被粉絲誇濫的slay,都給人感覺正在步入「麻辣雞」的道路上。
如今,長相分明、性格有稜角,是個性化藝人打造IP的最佳之選。3unshine的例子,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在團隊改造時,Abby也說,「我們就像個試驗田,造型師會把他們原來不敢用的東西,讓我們身上加,看會不會碰出不一樣的東西。」
《創造101》製片人邱越曾悲觀地表示,「百廢待興」是現今中國偶像行業的狀態,「無數女孩將青春消耗在偶像行業裡,唱外國歌跳外國舞,沒有一點中國文化的影子」,顯然是給現在的偶像藝人經紀業敲了個警鐘。
反觀3unshine歌曲在網易雲音樂、QQ音樂等平臺上均有著不低的播放量,MV的播放量也基本在幾十萬左右,已經算是小有影響力的愛豆,某種程度上,也是得益於歌曲本身的獨特性。
粉絲變現依舊困難
不提名氣,如果拿變現能力定義的話,3unshine如今依舊不算成功。
今年3unshine成都演唱會預售不過幾百,此外,3unshine公眾號發的文章單篇閱讀量也不超過1000,與其他明星都相形見絀。
GQ曾有報導,在今年3unshine的北京演唱會上,現場大概只去了60個粉絲,男性居多,也大多奇裝異服。在三人與主持人互動時,也感受不到是受過專業訓練過的明星。而粉絲與他們的互動,「很少有荷爾蒙碰撞」的感覺,更多是平等的對話交流。
事實上,三位女孩的現場表現,與她們歌裡所呈現的「偶像」風格,還有一定距離。現在,無論是時尚硬照,還是個人形象,3unshine都脫離不了背後團隊的作用,但幕後的作用力再強大,如果不是藝人本身所散發的魅力,也難以持久。
根據艾媒諮詢的《2018-2019中國藝人經紀產業研究與商業投資決策報告》,中國藝人經紀產業市場分散,行業壁壘低,競爭激烈,而到了網際網路時代,藝人經紀行業進入轉型期,優質藝人成為藝人經紀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騰訊、阿里等網際網路平臺旗下的文娛集團,也早已推出相應的IP打造計劃,不過針對的對象也多是頭部優質藝人,鑑於成熟藝人已經有了較高的粉絲粘性與流量效應,公司或平臺所做的一切,也是圍繞固有龐大粉絲來挖掘更多價值。
而小眾藝人就不同了。他們要麼還在掙扎於大眾對他們的刻板印象,要麼就急於擺脫某個不太理想的短板,很難說一時能夠從粉絲身上得到什麼商業價值。
在今年一次現場互動中,3unshine的Cindy還直接承認,「想去旅行,但沒有錢,現在的錢只夠上舞蹈課或聲樂課」。
與一眾藝人還不得不費力求流量的同時,目前每年也有多檔綜藝、影視劇上映,除了頭部以外,都需要源源不斷的新人加入,但相反,中國的偶像培養體系還在建立階段,偶像對於龐大的市場需求來說,還是供不應求。
而在此情況下,藝人的變現能力,也更多體現在to B上,以影視、廣告為主要收入,在積累了一定關注度以後,「再由B端買單」。
照此來看,3unshine還差得很遠。積累,是3unshine們目前最需要的事。
藝人需傾向「自產自銷」
張鎧麟這樣小體型的經紀公司與3unshine的合作,也很像歐美ACC經紀公司的常見包裝模式:即管理扁平化,團隊任何一人只負責藝人的某一環節,合作而非系統化養成,這樣一來,對每個藝人觀察入微,包裝上也更能突出藝人的個性特點,比如宣傳Cindy、Dora等縣鎮女孩的勵志追夢故事、被嘲笑不放棄的堅持精神等等。
但追求審美多元的「政治正確」還是要屈服於市場,在向來崇尚快消的娛樂業,能否挖掘與保持住某種IP優勢,答案還是要交給市場驗證。
《媒體時代》雜誌在2012年就提出:國內未來藝人明星的出處——選秀節目的渠道會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到處可見的自媒體。
這一點,在將來5G普及以後,或會體現得更為明顯。
回頭看,國內的選秀節目的確在減少,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從影響力上,都早已不同於2000年的快男超女。而與此同時,各類通過社交媒體而爆紅的網紅們也是越來越多。
比如靠社交媒體話題發酵而紅的3unshine,她們不是通過傳統選秀進入大眾視線的,雖然走紅伴隨著「被黑」,但相比其他還在尋求曝光機會的無名藝人,她們無疑贏了第一步。
但有了些許名氣,還遠遠不夠,只有名氣更大、甚至突破粉絲圈層,才有談商業化的可能。
儘管如今移動短視頻、直播平臺已捧出不少草根明星,有些粉絲量級與影響力甚至不輸明星,但實際上,網紅們離真正能登上電視屏幕、通過專業化培訓的明星們,還有一定距離。
傳統的經紀公司,一般則有規模化的「PGC」、「UGC+PGC」等模式,形成以藝人養成、娛樂輸出、人氣變現,再到發掘藝人的整個流程閉環,相比之下藝人發生醜聞的概率也會更小。
所以,光從商業模式上看,即使自媒體有「短快爆」的優勢,也終究比不過傳統媒體渠道的專業性。
但另一方面,對於藝人本人來說,靠短視頻走紅的藝人,似乎更容易有內容的產出力。即使短視頻的創作成本與正規公司發行的MV、電影難以相比,但僅從內容上也能看出創作者的才華,這種基於草根的樸實才華,更易俘獲人心。
藝人的創作力也是粉絲影響力的核心,一些歌手藝人的短板也在於作詞作曲的局限,雖然在團隊配合之下並不影響作品產出,但這樣的作品,並不能更有效地代表歌手本人,也難有更「真實」的感染力,容易被人質疑為「陷入包裝,是幕後者的傀儡」。
此外,經營名聲與及時變現到底哪個更重要,也是諸多藝人經紀公司考慮的問題。
因為娛樂業的特殊性也在這裡,某些藝人因為一些事而獲得曝光機會,但因此而來的熱度也難說持久,若不及時尋求變現,以後很容易被更多新人埋沒而難以出頭。
本就比一眾「傻白甜」偶像們更有話題度,辨識度更強、容易讓人記憶深刻,這也算是3unshine們的先發優勢。
從青澀小妹到自信女皇的轉變,暫時目前從市場反饋來看還算成功,但也如網友所說,女皇的稱號,不是光看外表、劈個叉發個新歌就可以的。
如何能夠讓更多人感受到女皇氣場,並維持這種轉型優勢的穩定與持久性,甚至最好能出現真正的「代表作」,才是更多小眾3unshine們在努力成為大眾的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麻辣娛投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我們是一支年輕而專業的團隊,這裡有權威研究學者,有商業財經資深記者,誠邀有志於新商業、新文創採訪報導的小夥伴加入。(專職記者數名,兼職作者數名)。微信:malapai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