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證券
這是收穫的季節,暨南大學一群傑出的博士後人才又收穫了一筆支持學術研究繼續推進的獎學金,讓他們在攀登科研高峰的道路上又多了一重後備保障。
孫翔飛、李猛、張慧傑作為梓文勵志獎學金(博士後專項)的獲得者,帶著這份收穫的喜悅與感激,踏上科研攻堅的徵途。
篩查辨別有害化合物名錄
大數據分析從源頭追控環境汙染
畢業於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並獲得環境工程博士學位的孫翔飛,曾獲批廣東省高層次人才資助計劃中的「廣東省人才引進」項目,他在2018年9月來到暨南大學開展「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或持久性有機毒性物質」方面的博士後研究工作。
「這類汙染物主要來源於人類活動產生的各類有機化學品,一旦釋放到環境中很難被降解,還會在生物體內累積,影響生物體和人體的健康,從長期來看來會產生一系列人類難以承受的環境影響。」孫翔飛說,「我們的任務就是擴充已知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名錄,評估認識它們對環境和生物體的危害,並作到從源頭上提前追蹤控制。以此為基礎,讓研究成為國家制定環保政策約束工業生產的著力點。」
孫翔飛介紹,當前中國的工業化學品已超過45,000種,其中大概有7000種化學品是中國獨有的,這些很多是在開發新的化工原料過程中合成出來的新產品。對於這幾千種化學品,很多都沒有進行過全面環境風險評估,「我們甚至可能並不太了解這些化合物在環境中的傳輸特性,以及潛在的環境風險。因此希望通過這項研究,了解這些化學品的化學結構特徵。並在此基礎上,使用量子化學、計算化學以及大數據和神經網絡的方法,開發一系列針對這些化學品環境行為及毒性的預測模型,從理論上實現對這些化學品危險性的評估。」
通過對中國生態環境部推出的超45,000種工業化學原料清單的篩查,孫翔飛與其他科研工作者目前已初步確定了69種新型汙染物,「接下來我們要對69種化合物進行進一步分析,跟蹤調查它們的生產背景和使用途徑。」
由於這項研究基於大數據分析,海量數據的獲取需要投入資金購買,預測模型的構建也對計算機平臺的算力有一定的要求。「對化學品的研究需在神經網絡模型的訓練後才能進行性能的評估,因此提高單次模型的訓練效率對於整體的研究進度非常重要。」孫翔飛介紹稱,當前神經網絡預測的能力,每一個化學品可以提取出3000個特徵進行分析,完成一輪模型訓練約需要一周的時間。計算設備升級後,在化學品特徵的提取數量上可以提高到約5000個,訓練時間可縮短到三天以內。
「這次拿到獎學金以後,我計劃投入到數據購買與計算設備的升級,這筆資金對於我們這種科研剛起步的人來說,包括對暨大環境學院建設大型的數據運算中心、數據儲存中心來說,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專利技術降解汙染物
微生物電淨化消除水域中的健康威脅
暨南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博士後李猛,在2019年加入暨南大學莫測輝教授課題組,投身微生物電化學淨化降解環境中有機汙染物的研究。李猛因獲批國家高層次人才資助計劃「香江學者」項目,而獲得梓文勵志獎學金(博士後專項)獎勵。
「為解決水域環境中各種難降解、毒害性大的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我們開發了微生物電化學淨化技術,通過這種新技術能使環境中有機汙染物發生降解。」李猛表示,「該技術的應用能在90分鐘內讓濃度為10毫克每升的有機汙染物,降解到0.5毫克每升,甚至完全降解,此時的汙染物濃度遠低於國家排放標準(1毫克/升),幾乎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目前,李猛與合作研究人員的研究中,關於環境電淨化降解有機汙染物的一項技術已申請到專利號,未來將通過企業對接合作投產,解決水域環境的汙染問題,從而減小水汙染對人類乃至生態系統的威脅。
投身水域環境汙染物降解的研究,緣起於本科畢業後的一次實習經歷。「那時候我在汙水處理企業實習,發現生活中、工業廢水中排放了很多汙染物,而且這些汙染物在汙水廠處理的過程需要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如果處理不當,會引起水生態失衡,危及魚類和整個食物鏈。」李猛說,「作為一個學環境生態的科研人,我想通過深入科研,開發新技術,使有毒有害的汙染物從環境中去除,讓人類的生命健康不受威脅。」
在這項科研過程中,耗材試劑、樣品測試等都需要花費大量經費。「比如完成一些微生物蛋白組織分析,一個樣品測試費用約5000多元,一組實驗至少有6個樣品。如果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持,科研將寸步難行。」
「這次拿到梓文勵志獎學金對我們科研有很大的幫助,我也會拿這筆經費來支持現在課題組的一些實驗開銷。」李猛開心地說,「加上之前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香江學者項目,今年有了一個滿意的Happy ending!」
潛心體育史學研究
守住人文社科陣地 讓世界聽到中國之聲
張慧傑是人文社科領域的科研人員,她在澳大利亞西澳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後,曾獲批「廣東省博士後人才引進計劃」中的海外青年博士後引進項目。2019年7月,她進入暨南大學世界史博士後流動站從事體育史學史與史學理論、體育與宗教等科學研究工作,獲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的資助和特別資助。
「我做的就是在理清西方體育史學的學術思想史的基礎上,思考如何創新我國體育史學的理論體系。」張慧傑表示,與母學科歷史學相比,體育史學的理論研究還比較薄弱,尚處於起步階段。
體育史學科的基礎理論構建,包括研究範式和研究方法等,是對歷史學科發展的有益補充,而歷史學又是人文社會科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研究關係到人文素養的提升,影響著社會人文環境的發展。然而,目前社會和學術界對歷史學乃至人文學科關懷不夠,作為從事史學史研究的一員,希望在這個方面貢獻一份力量。」 張慧傑說。
從早到晚浸泡在圖書館,查閱文獻,撰寫課題論文,成為她生活的常態。「我挺享受這個過程的,有時候發現了新材料,或者看到幾句能引起共鳴和思考的話,就覺得非常開心。每當論文接近完成的時候,會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無論能不能最終發表。」辛勤的付出,讓張慧傑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SSCI或A&HCI收錄論文5篇,並在知名的Routledge出版社出版英文專著1部。
「讓我自豪的是我出版的英文論文和學術專著,讓西方學者聽到更多來自中國的聲音。」張慧傑發現,很多外國學者對中國體育史非常感興趣卻一直難以深入了解,這是因為國內從事體育史研究的學者數量太少,能用英語寫作和交流的更少,「所以我們還需要更加努力。」
此次獲得梓文勵志獎學金(博士後專項),張慧傑表示主要用於搜集文獻和購買書籍。此外,她還希望能舉辦一場學術研討會,邀請領域內的專家學者一起討論問題,集思廣益,「專家的批評是對我最大的幫助,十分感謝暨南大學和梓文勵志獎學金對我的資助。」
「暨南大學奧園教育發展基金」是2020年9月由中國奧園集團聯合暨南大學共同設立,鼓勵和培養優秀學子成長成才。其中,梓文勵志獎學金(博士後專項)的設立,更是激勵博士後潛心研究,勇攀科學高峰,推進高校前沿領域科研的發展。
2020年梓文勵志獎學金(博士後專項)由暨南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處負責評選工作。暨南大學奧園教育發展基金管理執行委員、暨南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處處長陳振強介紹稱,學校今年有20名博士後獲批國家或廣東省高層次人才資助計劃,符合梓文勵志獎學金(博士後專項)資助條件,共獲得資助金100萬元。
「『梓文勵志獎學金(博士後專項)也將助益吸引更多國內外優秀博士進入我校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從事高水平科研工作。」 陳振強表示,博士後群體是暨南大學高層次創新型青年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梓文勵志獎學金(博士後專項)的設立,是「名企+名校」優質資源的強強聯合,是公益力量助力一流人才培養的一種有效方式。「感謝奧園集團對我校博士後事業的大力支持,助力提高博士後培養質量和高水平大學建設。」
博士後工作與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緊密相連,校企聯手通過公益力量,助推了高層次教育與科研的發展,不僅體現企業家的教育情懷,更將為進一步完善多渠道籌措教育科研經費,支持社會力量助力科研,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