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古代名人無數,有些名人未解之迷也甚多,但這七件未解之謎,爭議頗多,大家一起來看下吧。
一、老子出關之謎
據歷史記載,老子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他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準備出函谷關去四處雲遊。當出函谷關時,被關令強留,寫下一本5000字的《道德經》後,就騎著牛兒繼續西行,從此沒有任何消息了。有人說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煉丹修道,得道飛升了,也有人說老子奔印度去了,還有人猜測,說那時治安很差,可能被人半路打劫,意外身亡了等等。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東歸。《莊子》裡有一段記載,說老子離開後便「歸隱」了。老子的故鄉在今天的河南境內,離孔子的家鄉不遠。
孔子還曾拜老子為師呢,也就是傳說中的「孔子問禮」。這件事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還有儒家作的《禮記》中都有記載,這種說法可靠性很大。到底結果如何,還有待於繼續查證
二、西施生死之謎
西施乃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幫助越國復國的功臣,西施最後的結局究競如何呢?眾說紛紜。有人說越王勾踐復國之後,見西施貌美,可以禍害一國,就把她沉到江中淹死了。《墨子》和《太平御覽》中都有關於西施沉江的記載。在後人的詩歌裡,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李商隱的《景陽井》寫道:「腸斷昊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皮日休的《館娃宮懷古》詩中寫道:「不知水葬歸何處,溪月灣灣欲效顰。」在唐代,人們還是認可西施沉水的說法,而民間傳說認為是被越國大夫範蠡接走了。《越絕書》中記載:「吳亡後,西施復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而在《史記》裡,有範蠡的詳盡記載,卻找不到有關西施的隻言片語。具體的結果仍然是一個難解的謎團,讓人非常遺憾。
三、徐福東渡之謎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最盼望的就是長生長壽,聽人說東海上有蓬萊仙島,有可以長生的靈芝草,就派徐福率領500童男童女東渡大海,直到秦始皇死後,也沒有徐福的半點消息。徐福去了哪裡呢?有人說碰到大風浪,全部覆沒了,而最早記載徐福的是司馬遷,可也沒有講明徐福到了何處,也有人認為是到了臺灣或琉球,也有說是美洲,但大多數人認為是日本。提出徐福東渡日本說法的是五代後周和尚義楚。
義楚說這一說法來自日本和尚弘順,宋代歐陽修也認為徐福到了日本。香港衛挺生所著《徐福入日本建國考》一書,認為徐福就是日本的開國神武天皇仲田玄。臺灣學者彭雙松著的《徐福即是神武天皇》,進一步充實了衛挺生的觀點,日本保存著不少徐福的遺蹟,七人墓、徐福宮,「徐福上陸地」紀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等。有些學者認為徐福在目本的事跡、遺蹟、墓地,均屬後人虛設。還有學者認為,徐福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了美洲,因為徐福東渡的時間與美洲瑪雅文明興起的時間相吻合,日本與中國相近,根本不需要耗時數年才能抵達。徐福究竟去了何方,至今尚未有確切的答案。
四、楊貴妃生死之謎
楊貴妃是一位絕代佳人。她一生曾觸發了很多文人才情。然而,這位國色天香的美女究竟結局如何呢?據史書記載,安史之亂時,唐玄宗狼狽逃跑,楊貴妃死於馬嵬驛。有一種觀點認為,楊貴妃死於佛堂。《舊唐書》記載:禁軍將領陳甲中外歷史故事,玄禮等殺了楊國忠之後,強烈要求賜死楊貴妃,唐玄宗無奈下令楊貴妃「縊死於佛室」。也有人認為,楊貴妃死於亂軍之中,從唐詩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杜牧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的「血埋妃子豔」、溫庭筠的「返魂無驗青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都認為楊貴妃是被亂軍殺死在馬嵬驛,不是被迫上吊的。還有一種說法是,楊貴妃沒有死,而是被貶為庶人。俞平伯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以及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蘊含著另一種意思。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逃亡到了日本。張廉譯日本出版的《中國傳來的故事》中記載,在馬嵬驛被縊死的是個待女,負責看管楊貴妃的陳玄禮為貴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殺之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揚帆出海,輾轉來到日本,最終在日本安度晚年。楊貴妃生死情況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難解。
五、宋太祖暴死之謎
歷史中,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便撒手歸西了。正史中沒有他死亡的明確記載,《宋史》中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傳位太宗。」他的死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為歷史留下了又一樁懸案。一種看法是,宋太宗趙光義「弒兄奪位」。《續湘山野錄》中記載,宋太祖是在燭影斧聲中突然死去的,而他的弟弟趙光義當晚又留宿於宮中,第二天就在靈柩前即位,難脫弒兄之嫌。蔡東藩的《宋史通俗演義》和李逸侯的《宋宮十八朝演義》都沿襲了上述說法。
另一種看法認為,宋太祖的死與其弟趙光義無關,司馬光的《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駕崩後,太后派人召趙匡胤的四子趙德芳入宮,但使者卻去開封府召趙光義。趙光義大驚,經使者催促,才進宮。畢沉《續資治通鑑》也主張這一說法。還有一種看法是,雖沒有肯定趙光義是殺兄的兇手,但他無法開脫搶先奪位的嫌疑。據司馬光的《涑水紀聞》所載,宋太后召的是趙匡胤的兒子秦王趙德芳,而你趙光義卻搶先進宮,所為何事?《宋史》也曾提出很多疑問:「太宗即位後,為什麼不照慣例於即位第二年改元,而急急忙忙將只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既然你說自已有「皇位傳弟」的遺詔,那趙光義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趙廷美?為什麼趙光義即位後,趙匡胤的次子趙德昭自殺?趙光義既然加封皇嫂宋太后為「開寶皇后」,但她死後為什麼不按皇后的禮儀治喪?上述跡象表明,趙光義是用非正常手段即位的,後人又怎會不提出疑義呢?近世學術界又有一些新的說法。一種是從醫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太祖死於家族遺傳病。一種是承認他們兄弟之間有較深的矛盾,起因是趙光義趁太祖熟睡凋戲他嫂嫂花蕊夫人,被太祖發覺而怒斥。趙光義自知無法取得哥哥原諒,便下了毒手。眾說紛紜,而有關宋太祖之死,日前仍未找到確鑿無疑的材料。
六、建文帝生死之謎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他的四兒子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歷時4年,朱棣攻入南京,這時皇宮已是一片大火,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對此總是不放心,這件事也成了他的一塊心病。數百年來,建文帝的下落也成為歷史懸案。有種說法認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朱棣當皇帝時修撰的《明太祖實錄》記載,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當軍隊攻進皇宮時,宮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沒了蹤影。極有可能葬身火海之中。《太宗實錄》記載:「朱棣望見宮中煙起,派人去救在火中救出建文帝的屍體……」朱棣後來在給朝鮮國王的詔
書中說:沒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縱火自殺。但是太監在火後餘燼中多次查找,也沒找到建文帝的遺骸,建文帝是死是逃無從得知。朱棣為讓天下知道建文帝自焚,曾傳詔天下,但建文帝的墳墓在什麼地方,無人可知。崇禎皇帝也曾說過:「想給建文帝上墳,卻不知在何處。」
另一種說法是在南京被攻破後,建文帝在其親信說服下,削髮為僧,逃出了皇宮,隱姓埋名,浪跡江湖。朱棣登位後,感到建文帝對他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因此多次派心腹之人到處探訪。據說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在海外尋找建文帝。
朱棣曾向天下寺院頒布《僧道度牒疏》,將所有僧人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調查。還派人以尋訪仙人張三丰為名到處查找延建文帝。
民間傳說中,有許多建文帝的傳說。有建文帝逃到雲貴地區,有建文帝逃到南洋一帶,也有說逃到了雲南大理。至於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以上說法都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解釋。
七、李自成的生死之謎
李自成當過驛卒,做過邊兵,最後加入了農民起義軍,南徵北戰, 有勇有謀,終於推翻了明王朝。但因明將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李自成退出北京,最後不知所終。於是有人說李自成在九宮山遇難。根據清朝人編修的《明史》記載:「自成已死,屍朽莫辨。」根據當時追擊李自成的清軍將領阿濟格說,李自成僅帶親信20人竄入九宮山中,被村民圍困,自縊而死。他前去驗屍,而屍體已經腐爛,無法辨認了。還有一個是根據南明王朝的將領何騰蛟的匯報,說他的部眾已將李自成斬於九宮山下,只是丟了首級。但是,這個說法卻難以令人相信。
也有人說李自成在夾山寺隱居。據說,清朝初年的雲南同知張瓊伯遊訪石門夾山寺,與方丈談古論今,頗為投緣,幾年後,他又重訪夾山寺,這時方丈已死。方丈的徒弟告訴他:那方丈就是威震天下的李自成。乾隆初年,澧州知州親赴夾山寺調查李自成的下落,在寺中親眼見過一幅李自成的畫像,叫「奉天玉和尚」。後來在石門夾山寺發現了奉天玉大和尚墓。但這一說法仍有不同意見。中外歷史故事有人說石門夾山寺的奉天玉大和尚並不能證明就是李自成。又有人說,李自成生前左眼失明,但畫像上卻雙目炯炯有神,以此來看,奉天玉大和尚不是李自成。李自成的生死之謎至今仍成為史學家探討不休的事。
大家還知道哪些比較有爭議的名人未解之謎?歡迎一起討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