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我住長江頭」,還是「君住長江尾」;不論是「大江東去浪淘盡」,還是如醇酒般「鄉愁的滋味」;從古、至今,春江潮水伴隨著時代變遷,長江,在每一位國人心中,都有著特殊的地位。
百度百家號聯合中國綠髮會聯合發起的【美麗長江之歌】主題徵文活動即將截止!
2020年11月27日-2020年12月25日,帶話題#美麗長江之歌#發布動態、圖文和視頻即可參與徵文,更有萬元大獎等你來拿!
美麗長江之歌徵文-優秀作品欣賞
一個城市的文脈或者精魂/冷江
說到四季裡的池州,最出名的莫過於清明的池州。小杜的清明詩,寥寥四句話,極盡池州早春雨日的純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詩裡的杏花村,並無確指,概池州城西郊有大片杏花林,三五酒肆雜糅其間,借花下酒,借雨消愁,文人墨客,概莫能外。彼時,杜牧雖身為一州之長,卻系宦海浮沉、壯志難酬,又兼遠離關中故土,即便青山綠水,也難掩其一腔孤獨了。
說小杜心不在池州,非故意詆毀之,實因有大詩人李白遊歷池州、流連忘返相反證爾。李白比小杜至少早了一百年,如果說小杜是處在了風雨飄搖的晚唐,那麼李白則是處在由盛而衰的中唐。雖然李白因得罪楊貴妃而辭官下江南,卻比小杜能拿得起放得下,自踏上池州的那一刻起,大詩人就情不自禁地深愛上了池州,故而揮毫寫下《秋浦歌十七首》。從長江逆流而上,直抵秋浦河上源,從「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的銅都盛世到「水如一匹練,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的池城妙境,再到「千千石楠樹,萬萬女貞林。山山白鷺滿,澗澗白猿吟。」的原生態的池州山野,最後終至於「欲去不得去,薄遊成久遊。」
李白重情義,遊歷涇縣時寫就《贈汪倫》而名揚千古。其實,李白在池州與古石城崔太守的一段情誼絲毫不輸汪倫,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單從其一連寫了三首詩來相贈即可見之。在《贈崔秋浦三首》裡李白說「山鳥下廳事,簷花落酒中。懷君未忍去,惆悵意無窮。」在那時以關中為全國政治中心的情勢來看,秦嶺淮河之南的池州不過是山水迢迢的荒遠之地。崔太守孤身堅守山城,怡然山水之間,與民生息,自然打動了行詠四海的詩仙。故而有「吾愛崔秋浦,宛然陶令風。」「河陽花作縣,秋浦玉為人。」
說到情義,其實杜牧有更多故事留在池州。池城西去八十裡有村名杜村,是晚唐詩人杜荀鶴的故鄉,至今民間仍流傳其為杜牧與小妾私生子之傳說。正史中無從查證,此處不敢深信。但杜荀鶴的詩裡倒是不經意有小杜之風,則不可不察。
由此,若說小杜的池州是杏花春雨的池州,那麼李白的池州則是清風朗月的池州。
說到池州的風月,不能不提另外兩個池州名賢。一個是挽東南於既倒、力主北伐收復河山的南宋抗金名將嶽飛,一個是大公無私、不畏權貴、為民做主的北宋清廉名吏包拯。
雖然兩人一前一後,並未能在池州謀面,但有趣的是,二人都在池州東郊的齊山上留下了墨寶。包拯在巖壁上書「齊山」二字,剛正中直、凜然不阿,字如其人。而嶽飛則在山崖一畔揮毫潑墨,寫下「還我河山」,氣勢雄渾、汪洋恣肆,大有直抵黃龍、大破賀蘭山闕之豪壯。遙想當年,包拯初到池州,百廢待興,連月乾旱,百姓苦不堪言,包拯心急如焚,在州衙中連日挖掘,竟然見水,遂向百姓開放,清廉如水的包公井,今日仍在池州城中靜靜蕩漾。而嶽飛則築營於齊山之麓,忙中偷閒,騎馬登山,在小杜修建的翠微亭北望中原,心潮激蕩,留下千古名篇《池州翠微亭》:「經年塵土滿徵衣,特特尋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沒想到一個齊山,讓杜牧、包拯和嶽飛三賢相聚,實是幸事。
如果說嶽飛的池州是「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的壯懷激烈的池州,那麼包拯的池州則是「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的月白風清的池州。
從杜牧的杏花春雨早春的池州到李白清風朗月的盛夏的池州,再到嶽飛壯懷激烈秋月橫空的池州和包拯月白風清冬日下的池州,四人接力完成了這個江南小城四季的詩篇,這是池州人的驕傲,亦是我大中華的華章。
池州的文脈興於斯,池州的精魂亦蘊於斯。
歡迎廣大網友積極投稿!
期待熱愛公益的你,與我們一起唱響「美麗長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