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彭薇
最近一則消息,讓公眾把視線重新拉回童年看過的一部動畫片《貓和老鼠》。據報導,奧斯卡獲獎插畫師、電影導演吉恩·戴奇近日去世,享年95歲,他曾導演了《貓和老鼠》其中的13部。作為全世界流行的「最長壽」動畫片,81年來給無數人留下有趣的兒時回憶。經典,不會隨時間而褪色。《貓和老鼠》留下的不僅僅是童年色彩,它為何能成為經典?
不會過時的動畫片
《貓和老鼠》是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出品的動畫片,創作於1939年。然而,它恐怕是最沒有時代感的影片,無論你在幾十年前還是如今觀看,都不覺得過時。
動畫片的主角湯姆和傑瑞,是天敵,也是朋友。它們每日打鬧嬉耍,終日不得安寧。每集7分鐘、零臺詞,這部動畫片在豆瓣以9.7的評分仍然高居排行榜前列,足以證明大眾的認可。
自上世紀90年代,該系列動畫片被引入國內播出後,成為幾代人可以共看的為數不多的動畫片之一。「它的受眾面很廣,從牙牙學語的孩子,到八九十歲的老人都喜愛看,可以說從動畫創始以來,這很少見。」國家一級動畫設計師兼導演、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原廠長常光希向記者表示,《貓和老鼠》是一部經典動畫片,上世紀50年代初,他七八歲時就在上海的電影院觀看過,「我當時很奇怪,那些動物能做出人的動作,還會演戲,太奇妙了。」
《貓和老鼠》的幾任導演均已離世,引發了集體回憶。在常光希看來,這部片子吸引觀眾的地方,恰恰是動畫的特性。「能用故事片和紀錄片形式來表現的,為何要用動畫來表現?動畫有其自身優勢,可以從簡單的故事反映深刻的哲理和內涵,讓觀眾看後回味無窮。」他說,孩子看了感覺很有趣,成人了再看有一種人情味,在貓鼠爭鬥中,沒有任何公式化和教條化的灌輸,導演將同情弱者的人之常情,用幽默和無言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是導演的一種高見和功力。
背後用畫筆在表演
一部沒有任何對白的動畫片,卻能流行81年。劇情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貓鼠之間的肢體動作來呈現。這些動作的背後,其實都是動畫設計師「用畫筆在表演」。
在常光希導演看來,動畫設計,要體現人物的行為和精神面貌,並且與整個劇本、導演風格相符,這是最好的狀態。「動畫是一門綜合藝術,做動畫設計的人,要懂音樂、戲劇、舞蹈等表演藝術。」他透露,動畫設計師每個人的工作檯邊都有一面鏡子,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默契,邊畫邊對著鏡子表演,讓人物形象更加逼真,「我猜想,《貓和老鼠》的導演家裡養了貓,他仔細觀察了貓捉老鼠生活化的畫面,才能逼真地投射到片中。」
動畫片的情節很簡單,就是貓捉老鼠,卻被想像力演繹得精彩紛呈。哪怕是最日常的道具,也能被玩出花樣來。比如餐車變成戰鬥機,果餡派成了投擲的炸彈,貓鼠在餐桌上打鬧,從餐具到食物,一切都能變成武器使用。它似乎詮釋了一個真理:有時越簡單,反而越長久。
常光希導演說,言簡意賅反而成了這部經典動畫片的最大特色。「拍動畫片,能用短片來表現的就不用長片,這是短片的魅力。」他說,如果全部內容能用畫面表達,對白就顯得多此一舉了,「導演如果能找到準確的表達方式,就不需要對白、旁白來湊數。」
音樂靈魂展露無遺
這部動畫片中,音樂是「神來之筆」,渲染了氣氛,推動了劇情的走向。「有沒有發現,如果把《貓和老鼠》的音樂元素拿掉,魅力就減弱了一半以上。」常光希說。
許多人長大後才知道,這部動畫片中貫穿了許多世界級鋼琴曲,如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蕭邦的《大圓舞曲》、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等。據統計,出現在影片中的古典名曲有50多首。
在常光希導演看來,音樂是動畫片人物情感的隱性表達,也是勾勒動畫片的精神線索。「選西方古典樂作音樂背景,能輕而易舉達到先期音樂的效果,這是比較討巧的方式。」他說,有一些老式動畫片,一般先請動畫師畫完,再讓作曲家根據畫面內容作曲配樂,音樂在畫面之後完成,俗稱為後期音樂。而先期音樂是指,在動畫產生之前就有音樂的構想,動畫設計師根據音樂的啟發來推動劇情走向。
在國內,動畫片中先期音樂比較少,比較有名的是《三個和尚》。「作曲者和導演的配合非常好,導演懂音樂,作曲者也懂動畫。《三個和尚》沒有對白,全片貫穿音樂和打擊樂,是中國動畫短片的經典。」他說,先期音樂是將來動畫片的發展方向,動畫師要懂音樂、節奏、旋律等,無論是愉快、悲傷,還是跳躍的啟發,音樂都能激發創作靈感。
《貓和老鼠》和一般的先期音樂有所不同,幾乎都選用西方古典樂名段。「古典樂很豐富,有各種節奏和旋律,正好對應角色的個性和劇情。觀眾在看這部片子時很容易產生一種感覺,這些音樂仿佛是為它量身定製的。」
多年後,一些音樂專業的觀眾再看這部片子時,發現了創作的細膩之處:湯姆在演奏鋼琴時,琴鍵和樂譜完全對應,每個音都「踩」在琴鍵上,而且指法準確。當時沒有先進的科技,製作過程全靠一幀幀手繪,在畫之前要把整個音樂規劃完整,讓湯姆對準每一幀來演奏,遠比現在煩瑣得多。專業觀眾還發現,人物演唱時的口型、湯姆的指揮等,動作都與現實一致。這些無可挑剔的細節處理,呈現了這部經典的誠意,體現了工匠精神。
保留文化傳統的經典會永存
從這部經典動畫片中,我們能得到的啟示還有很多。
「這部經典接地氣、大眾化,觀眾從中感受與享受,對做動畫的人來說能學到很多東西。」常光希導演說,製作動畫片,原畫師的基本功很重要。如果音樂好聽、人物設計有性格,可是畫不出來,就沒辦法了。「年輕一代的動畫設計師在迅速成長,還有許多上升空間。把學到的外來技術用到我們自己的動畫片上,發揮中國動畫的優勢。」
十幾年來,《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等動畫片迅速在國內風靡,吸引了許多「小粉絲」。但也有人對此詬病,難道我們只能拍出這類低幼的動畫片嗎?對此,常光希導演表示,中國動畫在慢慢起步,難免有不太成熟的技術和故事設計。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年輕人的迅速成長,中國動畫的發展,未來可期。
1979年,由常光希擔任動畫師的動畫電影《哪吒鬧海》上映,成為不少人心中的經典。40年後,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收穫了票房和好評的雙奇蹟。「40年後的這部動畫電影雖然有瑕疵,但也有許多亮點,它顛覆了我們的思考方式,更多地站在現代人的角度,對人物、角色有了新的設計和思考。」在他看來,所有的經典都是時代的經典,動畫片的創作也要與時俱進,有所創新和突破。
「真正的經典,100年都不會消亡。」他說,如今的許多動畫創作都抓住了年輕人的需求和感受,但需注意,不能因為遷就部分觀眾的口味而丟失了文化的內涵。「唯票房論,觀眾會遺忘,而保留了文化傳統和內涵的經典,才會永存。」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