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一曲悲歌,送給故鄉和明月;嘆江湖悠悠,知己良朋,依舊不敵歲月時光。
西城秀樹走了,至少希望他帶著安詳和滿足恬靜的去往遠方的天國,不論歲月滄桑,也不論故鄉他鄉。
畢竟是來自日本的歌手,不是很多人都是西城秀樹的鐵桿粉絲,所以,可能很多人對於這個消息感到陌生主要源自於他與香港樂壇的淵源。西城秀樹這個名字,對於上個世紀80年代的香港樂壇而言,代表著標杆、榜樣,也同時包含著對偶像狂熱的愛。
真正讓西城秀樹大紅大紫的是他1979年推出的翻唱單曲《Young Man》,這張單曲當時在日本創下了驚人的140萬張銷售量的紀錄,成為了他最為被廣泛傳唱的一首作品,時至今日江湖上已沒了西城秀樹這個人,但是他的歌聲一直活在人們的耳朵裡。動畫片《蠟筆小新》、電影《羞羞的鐵拳》裡都有用到過這個旋律。原曲是Y.C.M.A。
西城秀樹的音樂作品充滿青春朝氣,與當時傳統的日本演歌十分不同,他在1974年的時候憑藉一曲《傷だらけのローラ》獲得當年日本唱片大獎歌唱獎,並且在那一年就參加了日本紅白歌會,那一年他19歲(其實演藝圈真的是應了張愛玲的那句話:出名要趁早。大批的藝人明星在這個年紀已紅的發紫, 想想你我的19歲…Emmm…怕只會為賦新詞強說愁為伊憔悴空流淚吧吧吧吧吧)當時能以那麼輕的年紀登上紅白歌會的歌手並不多。西城代表了七、八十年代,日本藝人界最當紅歌手,1987年3月在首都體育館,他還是第一個在北京開演唱會的日本歌手。
而七、八十年代,在香港,翻唱潮流開始興起,粵語歌詞從通俗的市井俚語慢慢向著更文雅、規整、有深度的白話發展,包括鄭國江、潘偉源、陳少琪、向雪懷、林振強在內的一大批優秀的作詞人百花齊放,各佔山頭。而從風格和質感上說,本港的原創作曲能力一時間跟不上了樂壇的需求(當然,這不是在否定當時的作曲人,只是相對而言,出一闕好詞的速度要比譜一首好曲的速度快太多),這時候唱片公司紛紛把目光轉向國外市場,利用同公司的版權優勢,加速歌曲的推陳出新,為本港樂壇注入了一股全新的力量。
當然提到西城秀樹,我們最不能遺忘的香港歌手就是百變天后Anita梅豔芳了。說起來,明星也是人,明星也有偶像。在香港,有不少的藝人把西城秀樹當成自己偶像。這其中最大牌的,大概要數就是梅豔芳。在任何場合,關於「你的偶像是誰?」、「最喜歡哪位歌手?」這些問題,梅豔芳的答案只有一個:西城秀樹。
事實上除了梅豔芳當年還有很多當紅明星都十分仰慕西城秀樹,包括哥哥張國榮、劉德華。當年張國榮與西城交情匪淺,他的歌曲《愛慕》《烈火邊緣》、劉德華的《知己良朋》和鄧麗君的《如果愛有勇氣》都是翻唱西城的作品,其中劉德華的還是西城親自作曲。而在哥哥去世時西城十分驚訝並且新手送上花圈悼念。
知己良朋幾多人,愛恨由心不由人,無謂於遠方路途,在乎於眼前人生。
在未來面前我們只是孩子,人生都是一場旅程,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從追逐一個夢想到追逐另一個目的,在到達遠方之前都是純粹的追夢人。
悼念遠方的詩人、歌者-西城秀樹,願在到達的遠方安詳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