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可謂是國慶檔的一匹黑馬,上映6天就突破14億大關,成功反超《姜子牙》,擁有不錯的戰績。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這樣的成績還算不錯,在喜劇的表面,背後暗藏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卻是依據現實生活所改編,幾乎每個故事的主人公,生活中都有原型。
看電影時,對表彰大會的印象極其深刻,也是在這個時候,喬樹林的形象出現反轉,配合著小孩念的信,他從一個別人眼中的大騙子,瞬間變成了為家鄉做出貢獻的英雄。鏡頭中喬樹林帶領著村民,將幾乎看不見一株綠色植物的荒蕪之地,頑強抵抗風沙的襲擊,飛沙走石最終被綠意盎然替代。
令人驚喜的是,在影片的彩蛋中,那些真正為陝北治沙造林做出貢獻的英雄,也出現在了影片中,包括郭成旺、牛玉琴、石光銀,以及喬樹林的角色原型、沙地蘋果創始人張炳貴先生,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治沙奇蹟,將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沙地,變得生機勃勃,截止到2020年4月22日,沙化土地治理率達到93.24%,讓家鄉有了新的可能性。
張炳貴在2003年間,就承包了300畝低產林改造工程,十年投入了整整200多萬元,將其改造成了花果園,成功種植出了杏樹、紅富士蘋果等植物,還申請到了沙地蘋果的商標。此外,牛玉琴甚至變賣了所有家產,植草種樹6600畝,誰料第二年就遭遇了沙塵暴,付出的努力功虧一簣,但她仍不放棄,只為了還家鄉一片綠色,最終將「不毛之地」變成了「人造綠洲」。
包括影片拍攝中,許多群演也是真正的治沙英雄,他們有人從十八九歲就參與其中,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這片土地,揮灑著自己的汗水。在許多人眼中,喬樹林僅僅只是一個角色,但他卻是無數陝北治沙人民的縮影。喬樹林的扮演者鄧超,為了力求影片真實,背上了重重的沙子,在四次拍攝過後,便體力不支,可是治沙人民一日復一日的勞動,卻絲毫不抱怨,每天辛勤付出。
影片對於馬亮這個角色的表達,一直都是以詼諧幽默的角度講述,為了隱瞞這個彌天大謊,馬亮屢出奇招,甚至連村民都十分默契,配合度極高。或許大多數人會感到不解,在他們眼裡,馬亮就是一個「傻子」,寧願放棄去俄羅斯留學的機會,去一個小小的村莊扶貧,帶領鄉親們完成了稻田畫,只為了完成自己心中的家鄉夢。
可是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傻子」卻不計其數,張亞珂是一名畫家,學業有成的他回鄉開辦了寫生基地,並且建設了一家賓館,吸引了許多師生前來寫生。隨後,他開著車到處宣傳推廣,開了將近20多家賓館,還讓貧困戶成為了賓館廚師,帶動了村裡的經濟發展。
此外,張渠偉也是一名扶貧幹部,上任期間任勞任怨,1600多個日日夜夜,幾乎沒有休息的日子,只為了讓群眾的生活能夠更好。超負荷工作,甚至讓他患上青光眼,嚴重到會有失明的風險,儘管如此,他還是堅守在扶貧前線,一邊治病一邊工作。
這個單元,可謂是賺足了觀眾的淚水,老年痴呆的老範,常常會忘了許多事情,但仍然對自己的學生念念不忘。在望溪村支教十餘年,也是村裡唯一一位老師,在他的幫助下,讓許多本來要去餵豬的孩子,收穫了更多知識,成為了社會上的棟梁之才。
然而讓人感到意外的是,老範的原型原來是女性,在影片中做了些改動,讓演員範偉飾演,不少人為之感到遺憾,感嘆為何不找女性演員。其實,這種支教的鄉村老師全中國有很多,只是選了兩個典型人物而已,原型應該是中國幾百萬鄉村教師的縮影。至於角色性別就無傷大雅了,畢竟範偉老師確實將這一角色,演繹得活靈活現,充分傳達了艱難環境下,鄉村教師的無私奉獻。
曬出的典型人物中,她們付出的努力,遠遠超過了電影中所描述。其中,支教老師支月英甚至在19歲就前往鄉村,堅守了整整36年,奉獻了整個青春。張桂英還開辦了免費高中,在她的努力下,學校人才輩出,綜合上線率達到了100%,百病纏身的她,仍然堅守崗位。
儘管關於這部電影的口碑呈現兩極分化,有人認為這部電影給人呈現一種假大空的效果,十分不現實,影片中的農村大多都是旅遊度假村,與現實農村脫軌,讓人感覺是由一部部小品堆砌而成。但不得不承認,這部影片選取的角度非常好,治沙英雄、鄉村教師、扶貧幹部,這些人民英雄堅守在自己崗位,默默耕耘與奉獻,為祖國的發展與進步付出了極大的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建設家鄉,這也是整部影片要傳達的終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