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還能唱歌?」
對,這個和尚不僅會唱歌,而且妹子聽了還想破戒!
不信?那麼請戳開下面的視頻。
這個火爆了的帥氣和尚,叫藥師寺寬邦。
他一路從日本火到了中國,半誦讀半唱著經文的視頻,點擊量超過 1700 萬次。
許多國人第一次「三觀被毀」,是看日本電視劇《朝五晚九》時。
比起我們心目中粗茶淡飯、六根清淨的和尚形象,片中帥氣的男主居然可以娶妻生子、食肉飲酒,而這在日本的僧侶文化中還是被允許的!
由於日本寺廟大多實行世襲制,許多人一出生,便背負繼承寺廟的命運。
藥師寺寬邦作為家中長子,更是如此。
為了不去寺廟修行,他曾經把音樂當成一個「逃離命運的出口」。
kissaquo這個名字,是藥師寺寬邦母親取的,它來自一句佛教禪語:「請慢慢喝茶吧」。
那時的他還留著長長的鬢角,一副「放蕩不羈愛自由的」模樣。
2007 年,kissaquo這個樂團正式出道,發過專輯,做過巡演。
看似人生軌跡離「住持」角色越來越遠時,藥師寺寬邦未曾想到,自己的「佛緣」已近。
在九州的live巡演時,他唱了一首回憶家鄉的歌曲《Haus~鄉愁~》。
沒想到,人群中的一位年過6旬的老奶奶,聽完後滿臉淚痕,她告訴藥師寺寬邦,這首歌讓她想起自己在德國的親人。
這一幕深深震撼著藥師寺寬邦,他頓悟了一件事:
自己一直逃脫的僧人角色,其實和歌手一樣,都是在撫慰人心,傳播思想。
「這兩件事,本質上並不矛盾。」
2010年他做了一個決定:暫停音樂活動,重回寺廟,潛心修佛。
告別城市的人聲鼎沸,寺廟庭院的日子起初安靜得令人發慌。
凌晨4點的空氣有些陰冷,
掙扎著從床上爬起來,
開始打掃、打坐、誦經、化緣,
就這樣不斷重複地度過每一天。
然而,人們經歷著相似的柴米油鹽,卻因為喜好而獲得不同的感悟。
在藥師寺寬邦的修行時間裡,
炎熱夏日裡的陣陣蟬鳴,
掃帚滑過地面時發出的呲呲響聲,
清澈流水淌過巖石的譁譁水聲
都成為了他的靈感來源。
每記錄下一段腦海裡蹦出的美好旋律,他便感覺自己、佛教、音樂之間的聯繫變得更加緊密。
3年之後,藥師寺寬邦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
一身和尚打扮的他,帥氣不減,卻更加成熟。
kissaquo又回來了!
不同的是,他們開始在京都各個寺廟巡演。
聽眾裡多了一堆頭髮花白的老爺爺老太太,
他們的臉上布滿皺紋、神情肅穆,
總是聚精會神地聽著臺上這位年輕住持的演唱。
他的音樂裡,讓他們聽到了
如雷鳴般暗戀的心跳聲響、
關於春夏秋冬四季輪迴的輕聲吟唱。
而他全力傳達著自己
作為僧侶對生命的感悟。
要說藥師寺寬邦最震撼人心的一場演出,是在日本ACG盛會上演出的電子樂版《般若心經》。
畫面裡,藥師寺寬邦照例
把佛珠掛在麥克風架子上,
舞臺前方層層紗布瀑布般落下,
《般若心經》的經文被投射在上面。
只見佛性的光影隨著整首歌的鼓點聲變幻莫測,
舞臺後面的屏幕切換著畫面:
雨滴、蒼穹、街道
或許你會發現,視頻裡坐在藥師寺寬邦旁,頭戴一副大耳機、身穿佛袍的男人有些熟悉。
沒錯,他正是另一位不務正業,甚至連美國CNN都不遠萬裡來採訪的電音和尚——朝倉行宣。
和藥師寺寬邦一樣,從小生長在寺廟裡的朝倉行宣,很早就知道自己的未來——成為照恩寺的第17代住持。然而他的內心還是抗拒的,畢竟和尚總會被人另眼相看。
從京都龍谷大學的佛學專業後,他曾做過一陣上班族。
不過,這個上班族在夜裡就不那麼安分了。
喜歡泡吧的朝倉行宣發現,夜店閃爍的鐳射光、節奏鮮明金屬感強烈的電音總能讓自己全身沸騰。
他熱愛電音,並成了一個夜店DJ。
站在打碟臺上,俯視著「酒池肉林」裡芸芸眾生,看著他們跟著自己製造的旋律,用肢體律動發洩情緒,或歡喜、或憂傷。
朝倉行宣和藥師寺寬邦一樣,迎來了一次頓悟:
原來DJ打碟和和尚念經一樣,都是在傳遞一種精神力量。
年近50的他開始鑽研二者的融合之處,並創造出了「電音法會」。
在日本,僧人們會在新人婚禮、新兒出生等情景裡誦經、念經,幫助信徒祈福。
而朝倉行宣操辦的法會,卻成了一場「電音派對」!
通過保留旋律,重新編曲,古老的佛經一下有了新面貌,傳統的法會成了一場佛系音樂的盛宴。
充滿科技感的舞曲
代替了原本枯燥的佛經,
隨唱詞變化的畫面、
流動的雷射射線,
代替了過去充滿儀式感的蠟燭
和塗抹佛像的金箔,
所有人都被這佛光普照的現場震撼到了。
想像一下,在為亡者超度的儀式上,看到一個佛袍加身,念佛打碟的住持,會是怎樣的體驗?
「在我父親做住持的時代,
還有很多人喜歡來寺廟。
可到了我這一代,
以前那些喜歡來寺廟的人
已經老了,走不動了,
人氣越來越弱。」
用年輕人喜愛的電音作為橋梁,吸引更多人對佛法的關注,是朝倉行宣創造「電音法會」的初衷。
事實證明,這樣的方式確實讓更多開始接觸佛法,他的電音法會被全球200多萬人點擊收看,無數媒體爭相採訪。
「活著就是一種與他人的聯繫」,是藥師寺寬邦眼裡佛教最中心的思想,通過自己的修行和對生活的感觸,將佛教精神通過音樂形式傳達出去。
一身袈裟,一串佛珠,一把吉他。
他在中國的第一次亮相,是在前不久的東海音樂節上,音樂節被安排在佛教名山普陀山臨近的小島上。
相貌清秀,五官深邃,眼神堅定,溫柔的聲音配著電子琴、鼓聲的伴奏,淺吟低唱隨著海風擴散到整個空間。
已經發行過20多張唱片的藥師寺寬,今年12月會來中國巡演,他把巡演的主題定為「緣」。
「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有了不同的流派。如今我重新演繹《般若心經》,把它從日本帶回中國,這何嘗不是一種'緣'呢?」
在網上,他的那首「神曲」《般若心經》被轉發40多萬次。視頻裡佛音繞梁,臺下一位信佛的老奶奶雙手合十,跟著一塊兒背誦,虔誠的眼神讓無數網友動容。
知乎上有網友說「只要方向是對的,方式並不重要」,「佛不要我們皈依,佛只要我們歡喜」。
藥師寺寬邦和朝倉行宣,都在自我修行的道路上,用自己的方式拉近人們和佛法的距離,獲得精神的洗禮和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