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金融風暴帶給世人諸多苦痛,然而國家不幸詩家幸,一部接一部關於2008年金融危機的電影被搬上大熒幕。諸多描述這場次貸危機的影視作品裡,小編今日要給大家推薦其中兩部影片——《大空頭》和《利益風暴》。《大空頭》是從普通金融從業者的角度,講述了他們做空房地產市場獲利的過程,以及其中的道德困境,用儘可能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把當年那場波及全球的美國次貸危機給觀眾講明白。而《利益風暴》則是從一家投行的角度出發展示出了2008風暴的一個切面——也就是此投行發現其旗下產品風險超額於是在24小時之內將全部資產變現的故事,雖然此片並非紀錄片,但故事極其寫實。而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一這場次貸危機發生後,各個階層都做了怎樣的應對。
導演: 亞當·麥凱
主演: 克裡斯蒂安·貝爾,史蒂夫·卡瑞爾,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
片長:130分鐘
上映時間:2015年12月23日(美國)
劇情簡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幾位眼光獨到的投資鬼才在2007年美國信貸風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過做空次貸CDS而大幅獲益,成為少數在金融災難中大量獲利的投資梟雄。賈瑞德·韋內特(瑞恩·高斯林飾)將一個能把40億美元單子做成37億美元收入的德銀代理人,麥可·布瑞(克裡斯蒂安·貝爾飾)是獨眼基金管理人,馬克·鮑姆(史蒂夫·卡瑞爾飾)是華爾街世家出身,本·霍克特(布拉德·皮特飾)是康沃爾資本退休銀行家。
1.該片是第一部由亞當·麥凱執導而演員中沒有威爾·法萊爾的影片。
2.影片是導演麥凱執導的首部劇情片。
3.該片中,瑞恩·高斯林、瑪麗莎·託梅以及史蒂夫·卡瑞爾第二次合作。
4.原著作者麥可·劉易斯透露,發行方派拉蒙要求在亞當·麥凱答應執導一部《王牌播音員》續集之後,才肯放手讓他編劇和執導該片。
5.瑞恩·高斯林2013年3月宣布自己將息影一段時間。而該片是他復出後的首部電影作品。
6. 該片於2016年獲得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1. 金融危機的原因非常簡單:雙方都貪婪,投資人的貪婪和銀行家的貪婪。在華爾街貪婪是應該的,幾乎可以算是一種義務。
2. 他哭泣了,因為再也沒有能被他徵服的地方了。
3. 賭博和投資之間的那條線是人為的,而且非常細。最穩健的投資也有著一定的賭博性質,而最膽大妄為的投機也具有明顯的投資特點。或許「投資」的最好定義是「賠率對你有利的賭博」。
4. 整個世界都在虛假狂歡,少數的局外人和怪才卻獨具慧眼。
5. 現實中存在著一個奇怪但卻千真萬確的現象:你越接近市場,你越難發現他的愚蠢。
6. 人們總希望有權威來告訴他們如何來選擇價值,但他們這樣選只是因為這些人看起來很權威,說的是他們想聽的話而已。
7. 真相就像詩詞,可絕大多數人都討厭詩詞。
1. 歐富貴&LOL:看完此片兩個想法:1. 人活著真累。2.當你決定孤軍奮戰對抗世界的時候...你得到了你要的那個結果也不代表你贏了。觀賞完後有淚珠在眼眶裡打轉。
2. 桃桃淘電影:意外的很好看,尤其是這樣一個比較枯燥和專業的金融題材,可以用各種花哨的方式,給你講明白,還是挺難得的。幾個演員都太出色了,值得群戲,貝爾演的哪像獨眼,更像盲人,神態太厲害了。卡瑞爾也太令人難忘了。整個片子非常花哨,很意外。
3.米粒:絕對是年度驚喜了,本來以為金融危機的事情都被講爛了,還整這麼多明星來做什麼,沒想到用了如此詼諧的黑色幽默臺詞外加打破第四道牆的名人出面解說,產生疑惑的時候馬上就給觀眾講清楚了。而且藏在這種搞笑表面下的,是深深的悲哀,是普通人買單一切、惡人消失無蹤的悲哀,最後說得很直白。
4. 旺財博士:這種電影最怕「銀行家們都是混蛋百姓被剝削最可憐」這種道德指責。《大空頭》很好地用末世來臨的全景方式展現了每個參與其中的人的行為。嬉笑怒罵插科打諢,恣意不羈剪輯凌厲。不要想著拯救世界,這種努力在浪潮面前毫無意義。
5. JoshuaWilliams:很難得在一部好萊塢A級製作中見識到如此豐富的視聽語言,直白的誠實態度以及客觀的道德感,攝影與剪輯上它就像一部美國新浪潮電影,技巧自由多變,它甚至會請來瑪格特羅比真人為你解釋金融術語以代替傳統的敘事裝置,在劇作上也是反英雄反高潮的,而這或許是對待這個次貸危機故事的最合適態度。
6.熱鍋與我:大多數人認為做金融的人比其他行業的人更貪婪更骯髒,可是貪婪原本就是人性的一部,唯一的區別就是,有些人有機會貪,有些人沒機會罷了。所以沒機會的人繼續Occupy Wall Street,有機會的繼續大筆大筆的撈錢。我們應該做什麼?
看完電影再看看我們身邊,像「大空頭」引爆前夜那樣的樓市瘋狂似乎正在重現,因此,不少人都會問,「次貸危機」會上演中國版嗎?
「形式不一樣,但本質是一樣的。」 復旦大學金融中心主任孫立堅指出,對於複雜的金融產品我們不用太過憂慮,因為目前中國的金融衍生品遠不如美國發達,類似電影中CDS、CDO這類產品國內並沒有,但也需要警惕問題的本質,即寬鬆的貨幣政策注入流動性,資金最終流到了房地產市場。資金堆砌起了價格,而價格效應吸引更多資金進場。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認為,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有泡沫,但問題沒那麼嚴重。一方面,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槓桿沒那麼大,目前首付三成的總體槓桿是合理的,而美國5%甚至零首付都有過。另一方面,中國的金融衍生產品沒那麼複雜與龐大,美國在房貸上建築了幾百倍乃至上千倍的衍生品市場,造成了極不穩定的「倒金字塔」。中國的資產證券化還是最基本的形式,要對金融體系造成傷害,沒有那麼多的傳導鏈條。
不過,孫立堅也談到,雖然此前央行行長周小川提到房貸佔銀行貸款比例並不高,但房貸只是一級市場,基金、信託通過影子銀行也進入了房貸領域,這是銀行表內不體現的,其槓桿顯然更高。當買基金也可以分享房地產泡沫時,問題就在那裡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此時此刻觀影《大空頭》最大的啟示或許就是,我們有必要對房地產市場保持最大的警醒。正如影片開頭引用馬克·吐溫的金句所言:讓你陷入麻煩的,並不是你未知的東西,而是那些你確信無疑、但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回事的東西。
(來源:上海觀察 陸綺雯)
但是也有人表示《大空頭》電影說了幾件事中國正在上演:
1、 房地產市場連續暴漲了很久,沒人相信房子會跌。
現在但凡你在外面吃飯,前後左右都在會聊房價,出去散步,推著孩子買菜的大媽也會吹牛逼說自己投資了多少套房子。窮的叮噹響的單身漢,也從牙縫裡擠出錢準備買房,北京買不起就買河北,近郊買不起就買遠郊。你跟他分析樓市,他們只會說,房子是政治問題,所以政府不會讓房價跌。
2、機構唱多,評級永遠都是2A
裡面的那個基金經理質問評級機構,你們傻了嗎?這些垃圾也給2A評級,人家評級機構說,我們不給這麼高評級,他們就去別的家評級了。
3、任何人都要買房,即使使用高額的利息也要買,妓女都買了5套房
之前沒房的等不了了,現在壓上所有的身價也要買房,無論在什麼位置。之前有房的,要換大房子。把原來房子賣了,再把所有幾代人的積蓄拿出來押在房貸上。美其名曰改善需求。丈母娘也更加變本加厲,沒房子別想結婚。全社會都變得扭曲。無論從事什麼職業,無論收入多少,都在買房,而且無一例外的全都背上了20-30年的債務負擔。甚至為了多貸款還要虛開收入證明,假離婚,籤訂假合同,做高房產交易價格。讓自己的還貸壓力倍增。
4、 低首付斷供,套取租金。
美國當年零首付,所以有人就把房子0成本拿來出租,先買了再斷供,套取幾個月的租金也是賺錢了。現在各種首付貸,各種抵押貸,也為這種低門檻的首付帶來便利。通過民間金融產品,讓更多的人不具備3成首付的情況下買了房子。資金槓桿被放大了10倍,而有多少人這麼幹,銀行不知道。這才是最大的風險。
5、 大空頭裡沒有的劇情——為了買房排隊離婚。
(來源:百度百家 齊俊傑)
導演: J·C·陳多爾
主演: 凱文·史派西,扎克瑞·昆圖,傑瑞米·艾恩斯,保羅·貝坦尼
片長:104分鐘
上映時間:2011年09月29日
劇情簡介:影片的故事發生在紐約的華爾街,時間是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的時刻。更確切地說,故事的發生在一家投資銀行的內部,時間是他們要宣布破產聲明的前24小時。在檢閱完所有的資料後,年輕的分析師皮特·蘇利文突然間意識到公司的財產評估有著巨大的漏洞。也就是說,一個錯誤的,或者說計劃好的商業決定使得公司舉步維艱,這間投資銀行大量購買了一種有價證券,但是現在發行這些證券本身變得不值錢了,這即將導致銀行的破產。
發現了這點後,公司的高層連夜舉行會議,希望能研究出策略來挽救公司。富有經驗的股票經紀人山姆·羅吉斯、他的老闆賈德·科恩、金融危機分析師薩拉·羅伯特森都來到了會議現場。乃至是公司的老總約翰·圖爾德也坐著直升飛機趕了回來。會議決定,銀行要以極低的價格拋售這些一文不值的證券。公司的高層對這些即將到來的金融界的危險既無所畏懼,也不知羞恥。他們在第二天股市一開盤的時候,就拋出所有的不良資產。 這樣一來,雖然投資銀行能得到暫時的安穩,但卻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厄運還是會降臨到這些投資銀行的頭上。
1.該片是J·C·陳多爾的長片處女作。
2.影片由扎克瑞·昆圖的Before the Door製片公司製作,而且扎克瑞·昆圖還是影片的主演和製片人。
3.傑瑞米·艾恩斯扮演的角色原本是給本·金斯利準備的,可是由於金斯利的檔期太滿,才放棄。除此之外,比利·克魯德普和蒂姆·羅賓斯都對參演本片感興趣,可是都因為檔期和其他原因而未能參演。
4.卡拉·古奇諾在影片開拍前一年就決定要在影片中扮演莎拉·羅賓森一角,但也是因為檔期問題而放棄了這個角色,好在有一位同樣級別的女演員接過了這個角色,她是黛咪·摩爾。
5. 獲得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
1. There are three ways to make a living in this business, be first, be smarter, or cheat.(要在金融市場中活下去,你就要更快、更狡猾或者乾脆作弊)
2. 1937年、1957年、1984年、1987年,1997年,2000年,都一樣,周而復始,這種情況一直會發生,我們改變不了什麼,我們只不過是控制不住自己罷了。我們只不過是採取措施,做對了我們賺一筆,做錯了橫屍街頭。
3. 這些普通人,他們想要的生活就是香車豪宅,但是他們根本負擔不起。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這麼重要,我們是他們豪華生活的根本原因。我們用手指在他們天平的一端壓了一下,我們抽走手指,那時候才是真正的公平社會,但是他們馬上就會不幹。他們想要我們給的東西,但是又喜歡假裝不知道這些東西是怎麼來的。他們裝偽君子比我強多了,去他們的吧。
1. 桃桃淘電影:應該能拿個奧斯卡原創劇本的提名吧,很紮實的本子,情節緊湊,推進得非常迅速又充滿懸念,每個角色都表現出了與其職位相對應的性格面。金錢真是萬惡之源啊。凱文·史派西、傑瑞米·艾恩斯、保羅·貝坦尼、西蒙·貝克、扎克瑞·昆圖等等,這裡的每個演員都有各自讓人亮眼的表演。
2. 九尾黑貓:在金錢面前,總有些寶貴的東西會死去。比如埃裡克建的大橋,山姆的職業道德,塞斯對未來的構想,不管那些多美好,在金錢面前,他們都會無奈地、痛恨地、憂傷地低下頭。有時候你仿佛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最後卻發現總是被世界改變。
3. 坐等1900:比起電影,更像一出寫實的紀錄片或話劇,每個演員都入戲而不搶戲,恰到好處地詮釋著屬於自己的人物,這只是金融危機下的一個縮影,足夠真實,足夠殘酷。I do need money, who don't?
4.楊曉帆:電影用很冷靜的方式,鞭辟入裡地展現了這個行業的冷酷、慘烈和欺詐,以及身在其中那種夾雜著優越、恐懼和極度身不由己的滋味。
5.鞭辟入裡:這是一部非常真實的電影。用很冷靜的方式,鞭辟入裡的展現了這個行業的冷酷,慘烈和欺詐,以及身在其中那種夾雜著優越,恐懼,和極度身不由己的滋味。在這裡生存下去的,都是非常優秀的人。只有如此冷靜的處理手法,拋開好萊塢商戰片的浮華誇張,恰恰表達了這個行業的深邃:原本最賺錢的交易就只有在最不透明的市場裡面能夠找到。而這些重量級演技派的精湛演技,把編劇在臺詞中含有的強烈的反諷,平談而且真實的表現無遺。
6.王提姆:沒有太多的你儂我儂,沒有太多的情感糾葛,更沒有文藝青年上身般在劇情裡穿插上一段俗氣的男女溫情故事,是我對這部電影頗有好感的另一個原因。除卻開頭的HR的和影片中段驚鴻一瞥的清潔工大媽,影片中唯一出現的女性角色便就只有風險管理部的頭兒,而女頭兒唯一的一次感情流露,便是壓住電梯門狠狠的告誡同事:」你他媽休想在背後捅我刀子「,冷峻不斂殺氣。
7. lomo36:影片在拍攝的時候,「佔領華爾街」運動並未開始。不過《商海通牒》毫不遮掩的曝出了投行中各個級別的年薪數目,最初級的如彼得和賽斯,大約為25萬美元,交易組頭目威爾250萬,大老闆圖爾德自然更是高的沒邊,9千萬的分紅和年薪,身價數十億。單憑這不平等到極點的工資條,就足以被工薪階層棒殺。但是,話說回來,那些聚集在華爾街,舉牌抗議的示威者,又是否真的無辜到可以隨便向華爾街大鱷們扔出石頭?一個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起源又是否只是投行的金融精英闖下的大禍?對此,導演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8.不開燈:
《利益風暴》裡頭對於次債問題的起源,沒有過度苛責裡頭所影射的雷曼兄弟的管理層,影片沒有表示公司是在明知道投資產品有巨大風險的情況下,還故意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投資,而是認為問題最初產生的原因在於:(1)次債本身的風險很難準確衡量,尤其是在層層分散的過程中不免被低估;(2)投資銀行因為業務過於龐雜、相應的會計處理過於繁複,因此難以及時掌控公司整體的投資和風險狀況。
也因此,影片將焦點更多聚集在公司發現問題後的處理方式和態度:公司股東明知道市場就要暴跌,還提供高額獎金鼓勵員工將投資產品甩賣給還不知情的投資者;員工為了高額獎金、為了紅利和退休金、為了不讓公司破產倒閉,紛紛巧言欺騙投資者買下這些就要一文不值的投資產品。在整個討論和決定的過程中,也有公司高管表示不同意這種損人利已的處理方式,認為這樣做,不僅將嚴重打擊公司未來在市場中的信譽,還會牽連所有公司的員工,害他們在市場裡無法立足。
在此之間,值得爭議的是,公司在面臨倒閉破產的困境時,是否還應該以信譽為重?員工的身家財產都綁在公司上頭,在面臨失業和一無所有的困境時,是否還應該以對顧客的職業道德為重?如果以是非對錯的觀點來看,顯然答案都該是「對」,但如果以人性、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角度來看,那答案毋庸置疑的該是「錯」。也因此,對這部電影的觀感很容易形成兩極化的局面,一般的人都認為公司和員工們的做法非常卑鄙無恥,然而作為金融人員,則比較容易認同當中的處置方式,畢竟他們的顧客,那些決定從他們手上購買產品的投資者,也不是基於道義,而是認為投資有利可圖,想在甩賣中撿便宜。
除了這兩個充滿矛盾的人性與道德議題外,影片還提出另外一個議題,那就是華爾街金融人員坐領高薪是否合理?與此相對應的是,影片提出金融人員所處的就業環境:當公司的利潤下滑、市場轉壞時,殘酷且不留情面的裁員隨時會落在這些人身上,毫不顧及這些人從前為公司賺進多少錢、立下多少功勞。目前,美國百姓對華爾街最大的意見,多少也是在於他們領取了高額薪水與獎金,覺得他們的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而且認為這種高額的收入正是驅使這些人大膽冒進、出賣道德的動力。
其實,所謂的「合理的收入」本來就沒有一個客觀絕對的衡量標準,就資本主義社會來說,最簡單和客觀的衡量方式,就是一個員工為公司帶來多少盈利。試想,如果你身為一個昂工,一年為公司賺進1千萬元的利潤,但公司只付給你10萬塊的年薪,你能接受嗎?你會留在這家公司嗎?沒有相映襯的薪金水平,在市場好的時候,自然是留不住人才。而高額的獎金確實是會鼓勵員工冒進,但低額的獎金又何嘗不會鼓勵員工偷懶?
除此之外,很多人斥責華爾街人穿戴名牌、住五星級酒店、坐商務艙飛機,卻很少想到,如果他們穿著破爛、出入寒酸,又有多少投資人會相信他們是投資方面的專家,能放心地把錢交給他們?猶記得,在次債風暴發生之時,所有人都惶惶不可終日,害怕企業發生大面積倒閉,紛紛指望著美國政府拿出解決方案,還責怪美國政府出手太慢、太輕。如今時過境遷,便又紛紛掉過頭來,指責問題全部是華爾街富人造成的,而美國政府又被華爾街富人把持,用老百姓的錢去救助他們。凡此種種,都是人們在憤怒的激情下,比較不容易客觀持平的事例,而《利益風暴》則試圖以較為含蓄的方式來表達出這種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