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徐克導演當年為我們帶來經典的《智取威虎山》,很多經典電影也被翻拍成了經典,比如《鐵道遊擊隊》被成龍老師拍成了《鐵道飛虎》,紅色經典變成了當今影視行業的IP寶庫。
其實紅色經典的亮點之處在於它很強的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了觀眾的眼球,再一次將歷史展現出經典大片的感覺。從某個角度來看,當下影視行業面臨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題材的把握。
客觀上來講,若想翻拍紅色經典,那麼首先一定要達到行業主管部門的標準,還要具備一定的群眾基礎,把控好尺度即可打造一部成功的作品,影片《上甘嶺》雖然擁有很高的群眾呼聲,但一直沒有出現好的作品。
1956年《上甘嶺》如期上映,片中展示出了當年的真實場景,整個作戰場景令人意想不到,僅僅在3.7平方公裡的土地中,40多天雙方介入了10萬餘兵力,而且達到了上萬次的炮火轟炸。
這些冰冷讓人心寒的數據,在歷史中是血淋淋的一幕,在那種情況下戰士們都是九死一生。《上甘嶺》也是在這場戰爭結束後第4年上映的,可見這場戰爭對中國來說意義非凡。
「戰事工地被毀掉了,草木已全被打光,山上的巖石甚至都被打成了粉末。天空烏黑一片,炮火連天。在地上隨便抓一把,其中便有許多鐵屑、彈殼。」這就是上甘嶺戰役的真實畫面。
該片講述了志願軍某連隊連長張忠髮帶領自己的部下一次次抵擋侵略者侵略的事件,成功堅守了上甘嶺。而且當時這支部隊在彈藥、食物上也是十分短缺的。
令人印象深刻的七連指導員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依舊奮戰前線,戰士們英勇作戰到忘記吃糧食喝水補給,楊德才用自己的身體抵擋敵人的機槍掃射……這些畫面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受觸動。
不過用當今影視行業中的特效來與這部影片對比,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但是這部影片在劇情上完全好於現在許多紅色經典影片。
在前期做拍攝準備工作時,導演帶著團隊一同來到了朝鮮進行實地考察,考察後回國在山東發現了一個與上甘嶺地理條件十分類似的山峰,還特地請來一些工程兵打造了與當年戰役幾乎一致的戰地工事。
在進行拍攝時,為了讓觀眾體驗到更真實的作戰畫面,劇組將鬱鬱蔥蔥的樹木變成了光禿的樹幹,將巨大的巖石也擊碎成了小塊的碎石和流沙,士兵們的衣著也變得破舊不堪、有著許多漏洞。
參演該片的所有演員在拍攝前都經歷了一段軍旅生活,並且也聽了當年參加上甘嶺戰役的戰士對當時作戰情形的講述,做了許多功課,主角們也不停地琢磨人物在當時的心理活動,從而給觀眾呈現出更好的狀態。
雖然在各方面整個劇組做足了準備,但導演依舊感到很不滿意,他覺得影片沒有很好地展示出中國志願軍面臨危機時英勇頑強的樣子,甚至連百分之一都沒有。
不過《上甘嶺》與觀眾見面後,得到了許多觀眾的好評,影響一代又一代人。
「和現在的國產影片對比,人物神態的拿捏和道具場景逼真還原讓人感到震撼,我們甚至覺得再也拍不出這種感覺的影片了!」
「經典就是擁有長久的效果,沒成想我們也擁有這樣的電影,價值觀展現的很清晰明了,整部影片也具有十足的觀賞性!」
讓人感到不理解的是,這麼好的一個題材,居然經過了60多年沒有再次被翻拍,即使有很多大眾對此有強烈的憧憬。但近幾年來所呈現的國產抗戰影視劇大多都是一些誇張的「神劇」。
「為什麼沒有導演站出來決定翻拍《上甘嶺》,如此好的題材,票房肯定大賣!」
「《血戰鋼鋸嶺》在國內票房才4.2億,即便題材好,但沒人看,有什麼意義呢?」
「畢竟時間將那段歷史痕跡模糊了,很難再拍出當年《上甘嶺》的感覺,何況當下那麼多奇葩的影視劇!」
因此針對《上甘嶺》翻拍一事,引起了廣大網友的激烈討論,產生了很多分歧。不過去年出現了一則轟動整個圈子的消息:經國家電影局批准,柳建偉,張軍編寫的《決戰上甘嶺》獲準立項。
整個故事主要情節講述的是中國志願軍在上甘嶺堅守,抵擋一波波敵軍進攻的故事。沒錯,人們期待的《上甘嶺》終於要翻拍了。
這場戰役志願軍傷亡慘重,但是展現了中國軍人的英勇無畏,可惜的是當時拍攝出來的是黑白感覺,如果用當今的設備和特效來拍攝的話,一定是一部經典傑作!讓觀眾更加清晰地看到真實的歷史!
《決戰上甘嶺》獲準立項,對很多人來說無非是一個好消息,但最後拍出的效果能否力壓《上甘嶺》,這是誰都無法預測的,當然攝影設備和特效技術不是問題,當下的問題是在於請誰來導演。
一部影片的好壞,關鍵在於導演自身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片給觀眾呈現的風格,也往往代表著導演的風格。老話說得好,演員決定電影上限,導演決定電影下限。
如果讓史匹柏或者梅爾 吉布森執導《決戰上甘嶺》是不現實的,因此還是會在國內的知名導演中選擇最佳的。
擅長拍出好萊塢大片感覺的徐克導演、喜歡將作品類型元素與主旋律融為一體的導演林超賢、以及因《集結號》向觀眾們展示主旋律新定義的馮小剛導演,都成為了熱門人選。
三位導演各有各的特點,而且三位的執導能力深受業內業外人士的認可。不過就《決戰上甘嶺》這個題材的影片而言,你更看好哪一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