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相約星期六》開播了20年,幾乎每個上海人都知道:要找對象,去相約星期六,有情就牽手。
20年前,在電視節目裡找對象、談戀愛的形式新穎特別,吸引了適婚青年,也吸引了中老年人和當時未到法定結婚年齡的80後90後們。
那時參加節目的25歲女嘉賓就會說:「我是老姑娘了。」
而現在,年齡的界限漸漸被弱化,「相親」這個詞,在適婚青年的詞典中也越來越被邊緣化。
所以,一檔相親節目的興衰起落,或許也折射著這個城市年輕人婚戀觀的變化。
一
1998年,唐凡輝讀高中。
東方電視臺20頻道出了一檔新節目,爸媽周六晚上守在電視機前看,看的時候還喜歡評頭論足。
「這個男小囡條件蠻好,賣相好,年紀輕輕做到經理了。」
「這個小姑娘要求有點太高了……」
這是一檔電視相親節目,男女嘉賓在電視裡通過自我介紹、一起做遊戲的方式來增進了解,實現快速配對。
節目名字和播出時間極其相配——《相約星期六》。
節目開播伊始
董卿、呂涼和方青卓
都曾擔任過主持人
1998年1月24日,《相約星期六》第一期節目播出時,宣傳語是這麼說的:這是螢屏上出現的第一個以「婚戀交友」為主題的電視欄目。
構思節目的編導介紹,開闢這檔節目意在填補戀愛談話節目的空白。
最初的創意曾受臺灣的《非常男女》和日本一檔《鵲橋》電視節目啟發,再加以適合國情的包裝、策劃。
節目籌備期間,編導們在上海20—25歲、具有中專至碩士學歷的年輕人中做過一個廣泛的問卷調查。
結果顯示:有60%的年輕人感到生活中結識異性朋友的機會較少;84%的年輕人承認對情感婚戀問題存在很多迷惘和疑惑,希望交流。
他們認為,社會給予年輕人討論愛情、結識異性的機會實在太少。
儘管如此,但當提出「是否願意通過電視來結識異性」這一問題時,60%以上的人選擇了「有興趣,但有顧慮」。
所以對於節目是否會成功,編導們心裡沒有底。
來參加節目的
男女嘉賓
大都談吐不俗
他們當時在接受《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說:「剛開始創辦這檔節目的時候,是冒了很大的風險的」。
沒想到,第一期節目開播就大獲成功。電視臺在一周內竟接到12000多隻電話,有的是發表對節目看法的,也有很多年輕人是來報名的。
二
節目一炮而紅,收視率節節攀升,僅一年時間,就達到20%左右,成為上海綜藝節目之冠。
每到周六晚上7點多,圍坐在電視機前看《相約星期六》,成為很多上海家庭的保留節目。
有觀眾向報社投稿,發表自己的觀後感:「《相約星期六》為青年男女提供相識、相知的機會。」
「無論是節目形式還是欄目的設置均新穎獨到,特別是編導把節目的娛樂點定位在『真』字上,令屏幕內外的觀眾喜愛有加。」
「相約星期六」
「有情就牽手」
這兩句話膾炙人口
還有觀眾摘錄下男女嘉賓的婚戀觀語錄:
「談戀愛就像小火燉牛肉,急不得。」
「好男人應該是瓶風油精,包醫百病,沒有副作用,又有點辣。」
「上海的女孩子特別會『釣魚』,老是收收放放,你覺得沒希望的時候,又來個電話;覺得自己表現不錯的時候,偏又對你不理不睬。於是你就成了一條一天到晚遊泳的魚。」
這些並沒有什麼實質內容的話,在當時卻顯得新穎獨特,撩起了年輕人甚至於中老年人的心。
令編導意外的是,本來他們以為這只是年輕人關注的一檔節目,結果在他們所收到的大量觀眾來信中,有好些是父輩寫來的。
有的觀眾說:「東視的《相約星期六》自開播以來,收視率一直居高不下,其因是臨場嘉賓談吐不俗、隨機應變、妙趣橫生,令吾輩中老年觀眾也為其所吸引。」
有人說:「我真羨慕現在的年輕人,電視媒體創造了這麼好的條件可以勇敢地走進『相約星期六』。」
還有代孩子報名的:「我在外地工作的時間很多,與兒子的交流很少,他又是一個十分內向的孩子。我知道他很想參加《相約星期六》,可是由於膽怯,不敢來。我想以一個父親的名義替他報個名,也算是為兒子做了點什麼,希望他未來的生活能夠比我們這代人活得好。」
節目曾有過「場外連線」環節
讓場外嘉賓
直接走進演播室
《相約星期六》的編導曾在接受採訪時向記者表達了節目的意義:「在社會文化轉型期,社會交往和社會關係都在重新構築和調整。」
「對愛情的渴望、思慮、追求和迷惘,在有相當文化背景的年輕人心中交織。」
「他們需要傾訴,需要理解與被理解,需要在觀念的碰撞和融合中看清愛的本來面目,找到解決愛情難題的良方。」
1998年,很多人都說在懷念它。
這個看上去就在眼前的年份,細細想來,其實已有太多的不同。
那一年,上海地鐵還只有一條線,大部分上海人的工作、生活半徑都還在同一個行政區裡;
那一年,貨幣分房方案開始試點,三灣一弄地塊新商品房房價才三四千元;
那一年,很多上海家庭配了第一臺電腦,並開始撥號上網……
「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1990年代的上海,變的遠遠不只是身外之物。
人的思想、觀念,包括婚戀觀,也在漸漸發生著變化。
難怪乎,有老年觀眾會說:「真高興上海有了你們這樣一檔節目,這在我們那個年代是根本不可能想像的事情。」
三
在過去和未來的結合點上,年輕人是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
而在年輕人中,在外企工作的人又最早直面了外來文化的衝擊。
所以,《相約星期六》最初男女嘉賓的職業大多是「白領」。
現在大家都熟識的少兒節目主持人金煒和導演鄢頗都曾上過相約星期六,他們當時的職業分別是物業公司董事和網絡創意總監。
金煒參加完節目後
一度擔任過
代班主持人
這些普通青年上電視時的能言善談曾讓觀眾驚訝不已。
「我很敬佩這些俊男靚女的勇氣和才能,相互見面介紹時絲毫沒有一點膽怯和靦腆,相反說噱逗唱,口若懸河,很顯風採。」
有觀眾曾寫信到報紙表達自己的觀感。
在此之前,除了由親朋好友介紹這樣的傳統相親方式之外,人們還會在報紙或雜誌上刊登徵婚廣告來尋找自己的另一半。
那時的書面徵婚廣告,對徵婚者的描述大都類似,比如「體健貌端」、「溫柔文靜」、「善解人意」等,無法來評判徵婚者A和B到底有什麼區別。
而在電視裡出現的男女青年就生動活潑多了。
他們的模樣、談吐、才能、參加遊戲時的小細節,都在電視節目中毫無遮掩地展現了出來。
節目裡
有許多輕鬆有趣的
遊戲環節
而上海觀眾對此接受程度很高。
不少當事人在節目播出後收到大量親朋好友、同事同學的電話、來信,表示鼓勵和欣賞:「想不到你還有這一面!」
到電視上大大方方談情說愛,並不是什麼難為情的事情,而是一次值得誇耀的人生體驗。
四
唐凡輝和父母一起看《相約星期六》的時候,萬萬沒想到的是,10年之後,這個節目會和他有緊密關係。
2008年,他已大學畢業,在一家動畫公司工作。
某一天開會談完公事之後,大家依然坐在會議室裡閒聊。
老闆說起,要不推選一個同事去參加《相約星期六》,其他同事做後援團,就當作公司的一次團建活動。
老闆的眼神對準了唐凡輝,同事們也開始起鬨,說要幫他報名。
「我那時還沒想找女朋友的事,本想等事業穩定再說,不過盛情難卻,就答應了下來。」
唐凡輝(左)
參加節目時的畫面
唐凡輝回家和父母說起這事,《相約星期六》的老觀眾對此非常起勁。兒子老大不小了,他們早就操心起了相親的事。上電視在他們看來,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報名之後,節目組會有個簡短的面試,對應徵者的工作背景,擇偶要求等都要有個大概的了解。
唐凡輝記得當時去東方電視臺面試時,現場總共有100多人,除了20多名男生外,其他都為女生。
男女比例不協調是節目開播就遇到的問題。
根據節目開播後所收到的報名來信來電,女青年報名人數與男青年報名人數曾達到50:1的懸殊比例。
唐凡輝當時被問了一些簡單問題,諸如「你做什麼工作」、「有什麼才藝」、「對女方有什麼要求」之類。
隔了一兩個月,他接到工作人員的電話,通知他在某個時間去錄節目。
唐凡輝(後排右一)
和其他嘉賓合影
/受訪者提供
節目的時長近一個小時,但錄製的時間卻多達幾個小時。
唐凡輝坐在嘉賓位子上,面前擺著介紹他的牌子:28歲,動畫公司製作經理。
這時,他那原來還不考慮交女友、只是參加公司團建活動的心態微妙地發生了變化。
「以前在家看《相約星期六》,只是看戲,但自己上了節目之後,就入戲了,開始真正想這件事。」
或許是環境的影響,嘉賓們雖然口頭上會說是來「試一試,玩一玩」的,但大多數的目標確實是相親。
而根據節目的要求,每個嘉賓都會準備才藝以及給心儀對象的小禮物。
「大家多少都用了心,用心之後就會認真。」
節目的第一個環節是女嘉賓戴著面具走出來自我介紹。如果男嘉賓覺得她是自己心儀的女生,就可以站出來,「為愛衝衝衝」。
女嘉賓戴著面具自我介紹後
感到心儀的男嘉賓
會大方站出來
3號女嘉賓介紹完自己後,唐凡輝和另一個男嘉賓都站了出來。
在參加節目的面試時,唐凡輝仔細想過了自己的擇偶要求。
他希望找一個善解人意、體貼溫柔、做事能顧全大局的女孩做自己的女朋友。
所以,當3號女嘉賓介紹自己曾做過的一件「厲害」事情是做了一雙襪子時,唐凡輝覺得這個女孩子心思細膩,心靈手巧,是自己尋找的那一類女孩。
只是最終3號女嘉賓並沒有選擇他,之後出場的女嘉賓,唐凡輝也一個都沒有選。
五
以節目的模式來說,如果一開始沒有選好嘉賓配對,在最後也就很難被「亂點鴛鴦譜」配上。
從唐凡輝的這波「操作」來看,他當時基本上放棄了在節目上相中另一半的機會。
不過那時,《相約星期六》已經多了一個新環節——場外連線。
在主持人介紹外場女嘉賓的名字時,唐凡輝心裡一動,就是她了。
「那段時間,我腦子裡一直在想一句話:希望自己未來的生活能圓融一些。而那個女嘉賓的名字,就叫袁溶。」
唐凡輝果斷地選擇了她,袁溶從外場進入內場,在最後的配對環節中,他們倆成了一對。
唐凡輝(中)
和妻子袁溶(左)
通過節目幸運牽手
/受訪者提供
「屏幕上配對,屏幕下沒戲」的案例有很多,但唐凡輝和袁溶卻很快確定了下來。
那一年6月底錄的節目,第二年2月就領證結婚了。
「我內心是非常感謝這個節目的,還曾想過給節目組送喜糖呢。」
後來每當認識新朋友,被問起和愛人是怎麼認識的時候,唐凡輝和妻子都會相視一笑,說是通過《相約星期六》認識的。
「上海人都知道的,外地朋友不知道的話,我們就會告訴他們,是上海一檔很有名的相親節目。」
和唐凡輝一樣,有上千對嘉賓通過節目結緣牽手,組建自己的小家庭。
除了電視節目
節目組還經常舉辦
各種大型活動
和後來有一些相親類節目更多是突顯嘉賓個人「彈眼落睛」的言論不同,《相約星期六》在給人們找對象這件事上是認真的。
即使現場沒有牽手成功,節目組也會組織大型的活動,讓各期嘉賓聚集在一起,看看能不能再擦出一些火花。
六
20年,轉瞬即過。
適婚年齡的嘉賓從70後、80後,變成了90後。
廣播電臺節目主持人羅毅從2010年開始做《相約星期六》的嘉賓主持。
節目組引入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或媒體人等來做嘉賓主持,一是為了豐富節目;
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傳達一些更為健康、更符合時代變化的婚戀觀,讓青年男女們不要被年齡、經濟條件等因素限制了愛情。
前些年
節目也曾嘗試過
當時紅火的」轉椅子「形式
雖然在羅毅看來,中國人的婚戀觀從根本上來說變化不大,但她也感覺到,年齡的界限弱化了一點。
曾經有女嘉賓試探地問嘉賓:「我已經25歲了,迄今沒有尋找對象,請問你是否以為我是個老姑娘了。」
而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25歲根本還不算什麼。
根據上海民政局曾經公布的數字顯示,2014年上海居民平均結婚登記年齡為男性34.43歲、女性32.00歲,連續五年呈上升趨勢。
節目中隨著時間推移而呈現出來的變化,讓羅毅感受比較明顯的是,嘉賓們對職業的接受度更寬泛了。
「最早人們認為國企、國營單位、外企都還不錯,現在人們對創業的接受度很高,不再認為他是沒有工作的。」
20年來,有人說
「鐵打的倪琳,
流水的男主持」
年齡、職業的界限被打破,尋找對象的方式也在發生改變。
現在,適婚年齡的年輕人更為開放,也有更多渠道認識異性,所以他們對於「相親」的認可程度是在逐漸下降的。
今年,就有節目組的工作人員曾和記者吐苦水:「現在最難的問題就是找嘉賓,希望能重新喚起大家來報名的需求。」
唐凡輝從自身角度說出了代際之間的差別:「我們80後還是有些傳統的。我們小時候經歷過物資短缺的時代,想要得到一樣東西沒那麼容易。」
「但85後、90後有記憶的時候就什麼都不缺了,他們可以更多地去追求自我想要的東西。」
「而且他們的父母也更為年輕、更為開放,不會像我們的父母一樣,去催婚。」
「等到我們的孩子長大,我們肯定是不會催他們的,讓他們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