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要趁早嗎?未必!
原創作者|墨媽
最近看到這樣一則新聞。8月2日,山東濟寧。一檔唱歌比賽節目中,主辦方邀請一個8歲童星當評委,當眾點評一些長輩唱歌。
見鏡頭前,那個孩子學著大人的模樣,頭頭是道地點評著年紀比她大上好多輪的選手。舉手投足之間有著與同齡人不相符的成熟與老成。
對此,網友們熱議紛紛:
「讓一個小孩當評委,太不尊重選手了,主辦方咋想的?」
「小孩點評長輩這太不禮貌!」
「感覺在孩子身上看不到童真,家長有點急於求成了。」
……
面對網友的質疑,主辦方卻振振有詞:「你們大人有她(那個孩子)出名嗎?」
說實話,看著那個所謂「名人」的小女孩,我絲毫不覺得厲害,反而竟感到失掉了童真,一點都不可愛。
有人說,孩子過早地模仿大人說話做事,就不像孩子了。他們看似聰明,其實他們懂的東西還非常的有限,不會尊重,沒有敬畏,無法從他人身上學到東西,繼而也就停止了自我成長,從而帶來不良後果。
在我們周圍,有很多年少成名的人。他們從小就頭頂光環,褪去天真與稚氣,成為眾人羨慕的對象。但是,出名真的要趁早嗎?
01
出名太早也會毀了孩子
孩子過早成名,讓很多家長羨慕,但對孩子來說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就拿2008年曾經驚豔世界的奧運女孩來說。她曾紅極一時,很多人認為她一定是將來的流量小花。但自奧運結束後,這位小女孩的家長過於關注當前的發展,不斷接廣告、參與商演,沒有從長遠考慮讓其去認認真真完成學業,踏踏實實接受後天教育,逐漸淡出大眾的視野,成為現實版「傷仲永」。
年少成名,自然會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此時孩子有一種眾星捧月的感覺,對於外界給予的評價不會客觀地進行判斷,認為是憑藉自己的能力而獲得的成功,很容易滋生傲慢與強勢,做各種事以自己為中心,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
記得2008年「感動中國」人物評選中,年僅15歲的初三學生雷楚年作為「地震中的逆行者」當選。當時,很多媒體爭相報導,他一時之間成為了名人,還擔任了北京奧運會聖火在成都傳遞的火炬手。
然而,年紀輕輕的他,由於獲得太多虛浮的名譽,使他迷失了心智。後來,他開始利用自己的名聲,四處詐騙,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
年少成名,孩子從小很容易被傳遞給追求名利的價值觀,而要獲得名利,則需要付出常人無法理解的代價,如果把成名作為唯一的人生追求,那麼這就是錯誤的一元價值觀了。
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千年,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展現出過人的才華。4歲的時候就知道把大個的梨讓給哥哥吃,很多人稱讚孔融識大體懂尊卑,也因此家喻戶曉,家族對他也寄予了厚望。
但長大後的孔融卻是另外一個樣子,受名望的影響,需要遵守的禮儀太多,深受束縛的孔融也很叛逆,成年後的孔融縱使文學成就深厚,但因為其過於自傲,也不懂得謙卑禮讓,導致其他的同僚文人學士不喜歡與他來往,因為他不孝、嗜殺、無能這樣的性格,導致後來遭到了滅門的悲劇發生,連家人都被他所拖累。
年少成名,雖然有紅極一時的時候,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是要回歸學校,和平常人需要一樣去參加學習,參加考試,不再像之前那樣備受關注,心理落差就會非常大,對今後的人生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
曾經就有一位童星的媽媽,談到自己孩子兒時的經歷,她非常後悔,那時為了不錯失出名的機會,每天奔波於各個片場,本該天真爛漫的年齡,卻整日面對著複雜的生活場景,孩子的名氣過了以後,追捧他的人沒有了,孩子感到非常的失落,孩子的心理深受打擊。
02
如何正確對待年少成名
小孩子本身沒有判斷能力,而身為孩子父母的監護人,有責任有義務引領孩子從容地走到成年。那麼,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1)改變焦慮心態
對待年少成名這件事家長應因勢利導,才能發揮出效果。當代孩子正處於一個多元化、開放且連結緊密的社會中,名利並不是人生的最終目的,伴隨著心靈和精神共同成長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
有的家長一心想讓孩子成名,無論學什麼都急功近利,不正視孩子的天資,學什麼都希望小孩比賽拿獎,不拿獎不罷休,創造一切條件想把孩子培養成天才。拔苗助長,註定苗毀人亡,對孩子產生極其不好的影響,沒有讓孩子在慢慢地學習中成長。
家長不要有功利心,不能盯著成名。人生在世想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都應對它發自內心的興趣,孩子以輕鬆的心態對待擅長的事情,在心理上得以放鬆,內心充實,精神豐富自然,知行合一才會走得更遠。
(2)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名
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旁人左右,父母應該教導孩子低調做人,謙遜處世,堅定走好自己的人生步伐。
前段時間,網絡上有個叫「鍾美美」的小孩,因為在視頻中模仿老師成為了網絡紅人,有公司願意出100萬元籤約美美,相較於那些想要通過孩子撈錢的家長,鍾美美的媽媽做了很好的引導,她隱藏了視頻,也從未讓孩子覺得自己火了,在她看來,鍾美美依然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孩子。有如此淡定名利、三觀端正、謙遜處世的媽媽,美美將來想不成功都難。
(3)做有遠見的家長
作為家長,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為眼前的短暫利益蒙蔽雙眼,培養孩子不斷的自我積累與提升,為未來的世界做準備,這樣在人生中才會擁有持續的動力。
楊沛宜2008年因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與林妙可同唱《歌唱祖國》而被大家廣泛關注。然而楊沛宜父母沒有趁這個機會大火一把,雖然有很多人找她合作,但是她的父母卻堅持孩子應以學業為重,在父母的教育下,楊沛宜認真學習,將唱歌作為了自己個人愛好,通過自己的努力,從小學到高中一直都是學霸。
楊沛宜沒有在聚光燈下長大,擁有更完整的童年,擁有著自己的生活方式,現已順利進入美國知名大學深造,我們相信,楊沛宜終究會以另一種更恰當的方式歸來。
搜狐公司張朝陽曾對記者說過:「這麼多年總結下來,我的教訓就是成名太早了,人有點飄飄然,沒有潛下心來做產品,這是失誤。人不能出名太早,而且出名太大。」
成名,幾乎是人人盼望的一件事,但從事物的發展規律看,成名也需要積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若成名太早,沒有經歷必經的階段,反會傷害自己,留下無盡遺憾。
盧梭在《愛彌兒》中寫道: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童真失去,童年也會失去。願所有的孩子們能夠及時儲備專業知識,厚積薄發,人生需要冬藏,才能有持續發展的力量。
(本文為墨媽原創投稿)
延伸閱讀:
家有女兒的請教會她這三招,快速識別垃圾人
內向?沒什麼不好的!
「我不合群,我要改嗎?」高曉松、蔡康永做了最好的回答
孩子長大畏手畏腳,源於父母的4種性格,很多人卻不在意
解碼不同孩子的性格差異:看看您的教育策略對路麼?
著名腦科學家: 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運動、閱讀和遊戲!
家長不該對孩子做的十件事
家長發三分脾氣,會對孩子形成七分傷害
五類媽媽易養出叛逆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育兒經」合集
部編版1-9年級語文電子課本(完整版)
新!電子課本
1-9年級必備學習資料:孩子,你不是沒有成長,而是在紮根!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聯繫我們加QQ:2636915649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查看歷史消息」輕鬆閱讀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