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要趁早嗎?未必!

2021-02-08 校長傳媒

出名要趁早嗎?未必!
原創作者|墨媽

最近看到這樣一則新聞。8月2日,山東濟寧。一檔唱歌比賽節目中,主辦方邀請一個8歲童星當評委,當眾點評一些長輩唱歌。 

見鏡頭前,那個孩子學著大人的模樣,頭頭是道地點評著年紀比她大上好多輪的選手。舉手投足之間有著與同齡人不相符的成熟與老成。

對此,網友們熱議紛紛:

「讓一個小孩當評委,太不尊重選手了,主辦方咋想的?」


「小孩點評長輩這太不禮貌!」


「感覺在孩子身上看不到童真,家長有點急於求成了。」


……

面對網友的質疑,主辦方卻振振有詞:「你們大人有她(那個孩子)出名嗎?」

說實話,看著那個所謂「名人」的小女孩,我絲毫不覺得厲害,反而竟感到失掉了童真,一點都不可愛。

有人說,孩子過早地模仿大人說話做事,就不像孩子了。他們看似聰明,其實他們懂的東西還非常的有限,不會尊重,沒有敬畏,無法從他人身上學到東西,繼而也就停止了自我成長,從而帶來不良後果。

在我們周圍,有很多年少成名的人。他們從小就頭頂光環,褪去天真與稚氣,成為眾人羨慕的對象。但是,出名真的要趁早嗎?


01

出名太早也會毀了孩子

孩子過早成名,讓很多家長羨慕,但對孩子來說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就拿2008年曾經驚豔世界的奧運女孩來說。她曾紅極一時,很多人認為她一定是將來的流量小花。但自奧運結束後,這位小女孩的家長過於關注當前的發展,不斷接廣告、參與商演,沒有從長遠考慮讓其去認認真真完成學業,踏踏實實接受後天教育,逐漸淡出大眾的視野,成為現實版「傷仲永」。

年少成名,自然會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此時孩子有一種眾星捧月的感覺,對於外界給予的評價不會客觀地進行判斷,認為是憑藉自己的能力而獲得的成功,很容易滋生傲慢與強勢,做各種事以自己為中心,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

記得2008年「感動中國」人物評選中,年僅15歲的初三學生雷楚年作為「地震中的逆行者」當選。當時,很多媒體爭相報導,他一時之間成為了名人,還擔任了北京奧運會聖火在成都傳遞的火炬手。

 

然而,年紀輕輕的他,由於獲得太多虛浮的名譽,使他迷失了心智。後來,他開始利用自己的名聲,四處詐騙,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

年少成名,孩子從小很容易被傳遞給追求名利的價值觀,而要獲得名利,則需要付出常人無法理解的代價,如果把成名作為唯一的人生追求,那麼這就是錯誤的一元價值觀了。

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千年,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展現出過人的才華。4歲的時候就知道把大個的梨讓給哥哥吃,很多人稱讚孔融識大體懂尊卑,也因此家喻戶曉,家族對他也寄予了厚望。

但長大後的孔融卻是另外一個樣子,受名望的影響,需要遵守的禮儀太多,深受束縛的孔融也很叛逆,成年後的孔融縱使文學成就深厚,但因為其過於自傲,也不懂得謙卑禮讓,導致其他的同僚文人學士不喜歡與他來往,因為他不孝、嗜殺、無能這樣的性格,導致後來遭到了滅門的悲劇發生,連家人都被他所拖累。

年少成名,雖然有紅極一時的時候,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是要回歸學校,和平常人需要一樣去參加學習,參加考試,不再像之前那樣備受關注,心理落差就會非常大,對今後的人生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

曾經就有一位童星的媽媽,談到自己孩子兒時的經歷,她非常後悔,那時為了不錯失出名的機會,每天奔波於各個片場,本該天真爛漫的年齡,卻整日面對著複雜的生活場景,孩子的名氣過了以後,追捧他的人沒有了,孩子感到非常的失落,孩子的心理深受打擊。


02

如何正確對待年少成名

小孩子本身沒有判斷能力,而身為孩子父母的監護人,有責任有義務引領孩子從容地走到成年。那麼,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1)改變焦慮心態


對待年少成名這件事家長應因勢利導,才能發揮出效果。當代孩子正處於一個多元化、開放且連結緊密的社會中,名利並不是人生的最終目的,伴隨著心靈和精神共同成長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

有的家長一心想讓孩子成名,無論學什麼都急功近利,不正視孩子的天資,學什麼都希望小孩比賽拿獎,不拿獎不罷休,創造一切條件想把孩子培養成天才。拔苗助長,註定苗毀人亡,對孩子產生極其不好的影響,沒有讓孩子在慢慢地學習中成長。

家長不要有功利心,不能盯著成名。人生在世想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都應對它發自內心的興趣,孩子以輕鬆的心態對待擅長的事情,在心理上得以放鬆,內心充實,精神豐富自然,知行合一才會走得更遠。

(2)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名

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旁人左右,父母應該教導孩子低調做人,謙遜處世,堅定走好自己的人生步伐。

前段時間,網絡上有個叫「鍾美美」的小孩,因為在視頻中模仿老師成為了網絡紅人,有公司願意出100萬元籤約美美,相較於那些想要通過孩子撈錢的家長,鍾美美的媽媽做了很好的引導,她隱藏了視頻,也從未讓孩子覺得自己火了,在她看來,鍾美美依然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孩子。有如此淡定名利、三觀端正、謙遜處世的媽媽,美美將來想不成功都難。


(3)做有遠見的家長

作為家長,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為眼前的短暫利益蒙蔽雙眼,培養孩子不斷的自我積累與提升,為未來的世界做準備,這樣在人生中才會擁有持續的動力。

楊沛宜2008年因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與林妙可同唱《歌唱祖國》而被大家廣泛關注。然而楊沛宜父母沒有趁這個機會大火一把,雖然有很多人找她合作,但是她的父母卻堅持孩子應以學業為重,在父母的教育下,楊沛宜認真學習,將唱歌作為了自己個人愛好,通過自己的努力,從小學到高中一直都是學霸。
 

楊沛宜沒有在聚光燈下長大,擁有更完整的童年,擁有著自己的生活方式,現已順利進入美國知名大學深造,我們相信,楊沛宜終究會以另一種更恰當的方式歸來。

搜狐公司張朝陽曾對記者說過:「這麼多年總結下來,我的教訓就是成名太早了,人有點飄飄然,沒有潛下心來做產品,這是失誤。人不能出名太早,而且出名太大。」

成名,幾乎是人人盼望的一件事,但從事物的發展規律看,成名也需要積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若成名太早,沒有經歷必經的階段,反會傷害自己,留下無盡遺憾。

盧梭在《愛彌兒》中寫道: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童真失去,童年也會失去。願所有的孩子們能夠及時儲備專業知識,厚積薄發,人生需要冬藏,才能有持續發展的力量。
(本文為墨媽原創投稿)                                                   

延伸閱讀:

家有女兒的請教會她這三招,快速識別垃圾人

內向?沒什麼不好的!

「我不合群,我要改嗎?」高曉松、蔡康永做了最好的回答

孩子長大畏手畏腳,源於父母的4種性格,很多人卻不在意

解碼不同孩子的性格差異:看看您的教育策略對路麼?

著名腦科學家: 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運動、閱讀和遊戲!

家長不該對孩子做的十件事

家長發三分脾氣,會對孩子形成七分傷害

五類媽媽易養出叛逆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育兒經」合集

部編版1-9年級語文電子課本(完整版)

新!電子課本

1-9年級必備學習資料:孩子,你不是沒有成長,而是在紮根!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聯繫我們加QQ:2636915649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查看歷史消息」輕鬆閱讀更多文章

相關焦點

  • 俞敏洪:「出名要趁早「?真要這麼著急嗎?
    提問:人說「出名要趁早」,如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古話裡說的「大器晚成」,在現在是不是會遇到沒能等到你厚積薄發
  • 出名要趁早,如何看待韓甜甜少年成名?網友:丟了西瓜去撿芝麻
    張愛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不知成為多少人的人生信條。可是在年輕時候過於追逐名利而忘記沉澱,後期真的可以厚積薄發嗎?出名真的要趁早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刷抖音,如果大家也有刷抖音的話應該對韓甜甜這個名字很熟悉。
  • 劉嘉玲用《半生緣》告訴你什麼是「出名要趁早」
    「出名要趁早」這句話是張愛玲說的,張愛玲出名的確挺早,二十三歲便因《沉香屑第一爐香》的問世一鳴驚人,從而一發不可收拾。不過和她短暫的一生相比,我不知道這是算遲還是算早。從佘詩曼到劉嘉玲,同樣是演藝生命非常長久的兩位女演員,似乎告訴我們出名不一定要趁早
  • 戲曲演員出名要趁早,出名趁早要有實力
    出名要趁早。這話放在戲曲界,一點都不為過。她們都不是浪得虛名,都是有兩把刷子的人。越劇如茅威濤,23歲獲得第二屆梅花獎榜首。27歲演陸遊,30歲演張珙,而且憑這兩個角色獲得二度梅。這兩個角色,成了越劇小生演員的試金石。敢演這兩個角色而且獲得觀眾認可,就是演技好的證明。
  • 出名要趁早?12位大咖告訴你:NO!
    文/Amber Lee「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張愛玲的這句話,成了多少人的魔咒?於是,各路俊男靚女擠破腦袋參加選秀,就想出名早一點,再早一點;於是,「三十而立」成了無數屌絲人生路上的一塊心病;於是,貝比剛呱呱墜地,爸比媽比們就下定決心: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大家改變命運真是其心可鑑!
  • 娛樂圈中,出名非要趁早嗎?
    「出名要趁早」:藝人之年齡優勢張愛玲曾說「出名要趁早」,這句話在張粉那裡流傳甚廣,在普通讀者那裡同樣不時被提起。「出名要趁早」可以說概括了張愛玲的一生。她8歲投稿即得稿費,從此開啟寫作生涯,《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幾部小說的發表讓張愛玲奠定了在文壇的地位。
  • 出名真的要趁早?同為童星,他兩度入獄,而他倆早已自甘墮落
    著名作家張愛玲曾說過:「出名要趁早啊,來得太晚,快樂也不那麼痛快。」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為要儘早發揮自己的天賦,形成影響力,走向成功。在影視圈,曾經湧現出過許多耀眼的童星,他們年少成名,他們之中有的人像秀蘭·鄧波兒那樣星路平坦,鮮花與掌聲不斷,有的則沒有那麼幸運。
  • 出名要趁早,電影教育更要趁早
    所以和Sama君的交流越來越多都是依賴傳即時消息了……「師父,我知道您大推《海邊的曼徹斯特》,不過它還是算2016年的作品,您也在2016年的佳片盤點選了它;但是今年的新片,有什麼值得期待的嗎?」海邊的曼徹斯特 Manchester by the Sea (2016)我:有啊!
  • 出名真的要趁早?
    大家還記得被稱為小巨肺的譚芝昀(Celine)嗎?在 2016年6月10日的時候,在《家駒....愛心延續慈善演唱會2016》中與著名歌手梁詠琪一起演唱《真的愛你》。2017年獲美國達人秀總決賽獲黃金按鈕。
  •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鍾曉芹是多少人的夢想,你認同嗎
    鍾曉芹鍾曉芹就是一個乖乖女,過著隨遇而安的平淡日子,沒有啥上進心,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一不小心,一夜成名,成為了一個作家。「我沒有故事,我就是我自己想寫的故事。」這是一個能為閨蜜兩肋插刀在所不辭的姐們,張一一個電話:「我出事了,我要離婚。」就從國外飛回張一身邊陪著你。這幾個女主都是劇裡三觀很正,非常有正能量的人物,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閃光點,我非常欣賞她們,讚賞她們。但是要說最想成為誰,說句心裡話:「我最想成為鍾曉芹一夜成名。」
  • 易烊千璽告訴你,趁早出名,還需要一個足夠「狠」的媽媽
    張愛玲曾說過,出名要趁早。大概意思是:趁著機會,在可以的時候趕快成功,因為不知道後面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在很多時候,我們都不得不認同這樣的觀點。很多時候,我們的機會會來得觸不及防,能抓住,就可以走上風口。出名可以趁早,但沒得那麼簡單。
  • 出名要趁早,追星也一樣!
    所以初看張一山成人之作《餘罪》的時候,真心有那種眼前一亮的震撼感,為國劇也為小生,更為那個說要當硬漢小生的抖機靈感到自豪,因為他做到了。大概還摻雜著一絲,我就知道這小子可以的先知感?所以啊,追星一定要趁早,那麼現在還有哪些潛力股值得先飯為敬呢?按年齡從大到小分,我都幫你盤點好了!
  • 25歲考大學,30歲出道,當紅小生出名不一定要趁早
    而且看高偉光的經歷,我覺得是對當今年齡焦慮的一個很好的例子,不要總覺得自己時間不夠了,想要繼續讀書,那就去考吧,不要總是發一些「我30歲了,想考研可以嗎?」完全可以,三十歲人生才三分之一,現在不去做,後面的三分之二就會一直後悔。
  • 頂級神顏女愛豆翻車引熱議,出名要趁早,或許已不適用於偶像團體
    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韓國偶像業一貫如此。「出名要趁早」的韓國偶像業,註定了許多練習生自幼就必須與社會隔離,平時接觸最多的人除了舞蹈、聲樂教師,就是同樣被隔離的其他練習生,偏離了普通人的生活軌跡,沒有機會去經歷普羅大眾經歷的社會化過程。
  • 太有才 | 所謂「出名要趁早」,說的就是她了
    橫空出世 の 音樂天才所謂「出名要趁早」,說的就是她了。要扮酷也不一定要穿黑白色,顏色鮮豔或者柔和一些的西服套裝,娘Man平衡的同時,更添活力。劃重點:不管是什麼款式和顏色的西服套裝,建議還是要配Crop Top來穿。下圖左就有些老氣,而下圖右露出小蠻腰更時髦喔~
  • 14歲成為坎城影帝,卻經歷自殺、發福、早婚,出名真的要趁早?
    王俊凱剛18歲,已經在鏡頭和粉絲的包圍下生活4年,《偶像練習生》開播10期,17歲的範丞丞已經哭了兩次……張愛玲曾說「出名要趁早」,越來越多的偶像在少年時期就早早出道,但享受光環的同時,也過早承受了壓力有些人頂住壓力一路前行,少年偶像長成實力新星,也有很多人被壓力壓垮,困在光環裡走不出來今天是日本演員柳樂優彌的
  • 都說出名要趁早,這位權志龍最小師妹10歲就拿到了人生贏家王牌!
    人見人愛的神仙顏值7歲以模特身份出道10歲便坐擁百萬粉絲籤約YG娛樂旗下音樂品牌The Black LabelBLACKPINK、權志龍的最小師妹這些關鍵詞組合到一起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角都說出名要趁早,當你還在玩泥巴的時候,她已經成為人們理想中的人生贏家了。
  • 演藝路上,出名何必趁早
    為了出名,人們想方設法挖掘自身的優勢,其中不乏拿年齡做文章的,因此,低齡化已經成為當今演藝圈的大趨勢,越來越多的兒童開始加入。這些童星利用自身發育階段獨有的童真、可愛以及對比反差,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然而,孩子出名這麼早,真的是好事嗎?4歲出道「呆萌暖女」阿拉雷現狀如何?
  • 愛說這三種話的人要趁早遠離,你身邊有嗎?
    喜歡說以下這幾句話,遇到千萬要謹慎,一定要趁早遠離。01 習慣在背後說三道四有人如此形容自己與朋友的關係:在彼此面前是最佳損友,凡事都要懟。但在別人前,我們是生死之交。可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卻反了過來。遇到這樣的人,切記要遠離,也不可在他們面前暴露自己的缺點。02 只會說一些事後諸葛的話:「我早知道會這樣」馬後炮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見:我早就和你說過了,這樣行不通的,現在好了吧!
  • 出名要趁早?她14歲拿下的經典角色,卻讓她恨了一生…
    後來,《洛麗塔》也被翻拍過其它版本,1997年的版本尤其出名。↓都說「成名要趁早」,只可惜,後來的蘇·萊恩並不這麼想。《洛麗塔》票房成功賣座的同時,電影中的「戀童癖」嫌疑也飽受評論質疑。後來,儘管她相繼出演了《巫山風雨夜》《七女人》《託尼羅姆》等影片,但都遠遠不如《洛麗塔》出名。(下圖《託尼羅姆》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