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7 13:19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徐小翔 通訊員 王家鈴 李文芳
最近,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陳定偉被一部熱播劇《裝臺》深深吸引,出於職業敏感,他對劇中人物大雀兒尤為關注。
劇中,大雀兒是個靠體力勞動謀生的年輕人,冬天為了省幾元錢就洗涼水澡,有時大晚上不睡覺出去幹苦力,白天也是一個人幹兩個人的活。雖然幹活途中發生過兩次暈厥,大雀兒都自我安慰是「剛剛睡著過去了」,不以為然。最後,大雀兒死於缺血性心臟病誘發的猝死。看到這裡,陳定偉聯想到了最近接診的一位患者老高(化名),老高就是「翻版」大雀兒,幸運的是,老高逃過心血管病的追擊,又躲過胃癌侵襲,最後得以保全生命,重啟新生活。
一頓能吃一隻蹄髈 心臟裡沒有一根好血管
發生在老高身上的這部「連續劇」要從今年9月說起。
老高從事採購工作,平時食不定時。他最愛肥膩的紅燒肉,一次可以吃下一整隻蹄髈,而且幾乎不碰果蔬,飲食結構單一。受疫情影響,他的訂單量下降了不少,從2月份開始,他就待在家中胡吃海喝,體重增加不少。
9月的一天,老高突然感覺胸悶得透不過氣,到醫院心內科做了冠脈造影,結果讓醫生嚇了一跳。
「50歲的年紀,心臟血管類似80歲,基本上找不出一根好的血管。」邵逸夫醫院心內科醫生告訴老高,他的左、右冠狀動脈的主要分支都有接近70%至90%的狹窄,情況極其危險,必須馬上手術。醫生分兩次給老高的心臟血管裡放進3枚支架,關鍵時刻打通了血管。
事實上,十多年前,老高在出車時就出現過類似的胸痛,當時還差一點暈厥過去。但事後,因為工作繁忙,他也沒顧得上到醫院檢查,乾脆就將這事拋在了腦後。
「這次幸好來得及時,放完支架,休養休養應該就沒事了吧。」正當老高和家人都認為萬事大吉,意外又再次發生了。
便血數日查出癌症 整個胃都被拿掉了
今年11月,回到家中休養的老高持續黑便,持續好幾天。期間,還多次頭暈、胸痛。到醫院做了血常規,結果發現,老高的血色素最低僅為6.9克,已屬於重度貧血。出血點在哪?
「暗紅色的便血很有可能是消化道出血,這段時間,患者一直在服用阿司匹林及替格瑞洛等抗凝藥物,這些藥物本身就會對胃黏膜產生較大的刺激。」消化內科醫生建議老高做胃鏡明確一下。
屋漏偏逢連夜雨。內鏡醫生在患者近賁門的位置,發現了一個潰瘍,表面覆白苔,周圍黏膜不規則隆起,皺襞中斷,質地硬且脆。這個潰瘍並不顯眼,但十分不「友好」,病理診斷為賁門低分化腺癌伴部分印戒細胞癌。這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的癌症,進展快,並且容易引起淋巴結轉移。
拿到檢查結果,老高和家人幾近崩潰。如果要再手術,必須在術前將抗凝藥停掉,但剛剛完成的心臟支架手術又無法長時間脫離對抗凝藥的依賴,圍手術期風險一再增大。
一個個危險因素砸過來,但時間不等人,一旦錯失,可能連手術的機會都沒有了。邵逸夫醫院普外科、心內科、麻醉科、ICU、消化內科、腫瘤內科和影像科等多科醫師共同參與多學科討論後,專家們一致認為,予以停阿司匹林及替格瑞洛等抗凝治療,而改用低分子肝素橋接一周左右後,在監護嚴密及搶救藥物備齊的前提下,儘快手術是當下更適合的選擇。
「一上手術臺,就開弓沒有回頭箭。」陳定偉和普外科俞圖南醫師頂著壓力,與多學科團隊通力合作,終於順利完成手術。術中病人病情平穩,術後入住ICU進一步監護。術後病理報告顯示,所有清掃的淋巴結均為陰性,也就是說,手術做得很乾淨。在重症監護室待了3天後,老高終於回到了普通病房,一家人懸著的心終於落了地。
陳定偉了解到,患者的母親心臟裡也放過6枚支架,姐姐也有心臟病,有家族史。
「這類人群,本身就應該特別警惕,一定要注意是否有心血管問題,如果十年前出現症狀,就重視了,可能就不會到需要放支架的地步,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這麼幸運。」陳定偉分析,對於這個案例來說,心臟手術後的抗凝藥物對胃黏膜刺激較大,導致病灶潰瘍面出血,激發出了胃癌症狀,成了最後的「導火索」。
「大難不死,我一定要好好珍惜身體,也要和身邊的朋友灌輸健康的理念,不要讓他們重蹈覆轍。」躺在病床上的老高,握著陳定偉的手說。
160818239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