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既大甚,則不可推。兢兢業業,如霆如雷。周餘黎民,靡有孑遺。昊天上帝,則不我遺。胡不相畏?先祖於摧。"
《詩經·大雅·雲漢》
參考上文(三角架選購指南), 碳纖維腳架中, 同時考慮重量, 高度, 和價格, 馬牌三腳架真的是目前市場上的性價比首選, 遂入之。 此次最先入的其實是1542, 但是一看實物就直接退回了, 1系腳架最高只有1.2米(穩健的我從不升中軸)時候露出來的13mm的最細一節(比筷子粗一點), 直接打破心裡底線, 1系輕便腳架算和我無緣了。 (更新:關於1542的末端13mm, 色總回復見文末)
一周前從馬牌色總處喜購馬牌 2542三腳架 和 xb-2pro三維雲臺。使用一周, 心得如下:
1. 馬牌的細節設計, 非常到位, 有高級感。 但是有些設計細節在說明書中沒有提及。比如, xb-2pro的三個旋鈕都有「位置觸感」, 就是旋鈕到了原始點的時候, 能感受到按鈕的回饋「咯噔」一下。 馬牌就像一個理工直男, 只懂耕耘, 不善言辭。
2. 馬牌的理工直男特性,還體現在產品信息的公布上。首先, 官網(marsace.com) 上截止目前是沒有 2542三腳架 和 xb-2pro 雲臺信息的。 對馬小路的產品信息都是來自電商。 其次, 馬牌產品的說明書, 都是只能通過「掃產品二維碼」, 然後自動轉到到「馬小路官方公眾號」上的產品說明書頁面。 但是只通過「馬小路官方公眾號 Marsace2013」是搜索不到 2542三腳架 或 xb-2pro 雲臺 的產品說明的。
3. 對於三維雲臺這種按鈕、操作比較繁雜的設備, 廠家最好直接提供SOP(標準作業程序), 就是雲臺的標準放置方向。因為我自己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現偶爾會發生按鈕相互碰撞(藍圈)和 標識被遮擋而失去意義(紅圈)的現象。 仍由用戶自由發揮的話, 反而會抑制產品的設計體驗感。
這是我經過一周摸索後, 發現最方便, 也是最安全的雲臺放置方式(面向自己)。 就是把「快裝板鬆緊旋鈕」對著外面, 其他的按鈕, 任君選擇。
4. 快裝板鎖緊旋鈕, 最要命的旋鈕, 最好和其他按鈕不要採用統一的設計外型, 這樣能回饋不一樣的觸感, 馬上能減少誤操作可能。 我就有一次在調整「仰頭」功能的時候, 去操作了「鬆快裝板」 (因為沒有SOP, 把「仰頭」和「鬆快裝板」 統統旋在了一邊), 相機就直接從雲臺上跌了下去, 幸虧沒有造成損失, 但是驚嚇度絕對爆表了。
(更新:xb-2pro將有一次小更新, 「快裝板鬆緊按鈕」的形狀會重新設計, 而且變得更短。色總回復見文末。)
後來發現, 這點小細節, 其實頂尖廠商做的也不是特別到位。 我覺得阿卡就談不是一個好設計。 旋鈕不同的長度, 不能馬上回饋不一樣的觸感, 還是會有誤操作的可能。 國產可以考慮在這方面加油超越一下。
5. 包包。 在頂部加一個半圓形的鐵環, 方便展開三腳架後, 能把包包直接掛在中軸下, 非常方便, 而不是把包包只能丟棄在一旁。目前任何廠家都沒有類似的設計, 馬牌可以加油。
6. 中軸, 雲臺承載板, 很難旋緊鎖死。 因為在腳架螺紋口有一層橡膠(保護作用)。然後雲臺和雲臺承載板鎖緊了, 承載板和腳架鎖不緊, 這樣一水平轉雲臺, 承載板和腳架就鬆了, 造成雲臺鎖不緊的假象。 其實這點可以通過完善使用技巧來規避,只是剛買的時候非常不適應。雲臺水平旋轉多用用也會松, 不會死咬著承載板最後脫離腳架 。
(色總回覆: 橡膠墊直接撕掉, 就能解決鎖不緊的尷尬, 但是會對「雲臺承載板」造成劃痕。 ) 我其實感覺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綜合來看, 馬牌的直觀質量和感受還是非常不錯的, 耐用度有待觀察。 之前就買過MT05, 非常好用。 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把巨人幹下去, 用心的國產非常有希望, 有龐大難以估量的巨量國內市場是國產堅實的後盾。以後還會捧場。
4月12日 更新:
關於以上說的這幾點, 我把文章發給色總後, 色總馬上給了回復。其實可以看出馬小路都是在實實在在的提高產品牢固度, 但是這些信息要一下子教育給新消費者(和老鳥), 還是需要強大的市場力量的。但是市場力量又需要成本驅動, 最後還是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 擺在馬小路和眾多自主國產品牌面前有三條路:
嚴格控制成本, 售價經濟實惠, 消費者教育只在特定渠道進行, 品牌附加價值認可不足, 經銷商動力不足。 維持目前的狀態。馬小路現在唯一的市場人員, 感覺就是色總一人。
嚴格控制成本, 依舊售價實惠, 利用新媒體進行廣泛的消費者教育, 提高附加價值認可, 經銷商動力提升。
加大市場投放, 大鳴大放, 通過漲價來徹底重塑品牌形象, 重訂經銷商激勵模式。 但這種激進的模式, 需要資本參與, 而且和馬小路一直以來「勤懇低調」的基因有點不是太和諧。
1. 關於我提到的3和4點, 快裝板鬆緊旋鈕, 的形狀和其他旋鈕打架, 色總回復如下, xb-2pro要有新設計了:
2. 關於我提到1542最細一節只有13mm, 色總回復如下 (長文不便截圖只能帖字):
最末節13mm的管徑——消費者都會比較在意,你最末一節有多粗,因為誰都知道管子越粗、穩定性越好。
那麼什麼因素會制約最末節的粗細呢?是管徑落差。目前市面上的碳纖維三腳架,碳管,一般有三種規格的管徑差,4mm、3.5mm和3mm。
管徑差越大,自然最末節就會越細。那麼為何大家沒有統一都用3mm甚至更小的管徑差呢?這樣不是最末節都能比較粗了嗎?
這就要談有哪些因素會影響管徑差——兩個重要指標:碳管管壁厚度,和鎖緊墊片厚度。
要實現3mm的管徑差,一般來說,碳管的管壁厚度不能超過1.0mm,鎖緊墊片的厚度不能超過0.4mm;如果採用4mm的管徑差,碳管的管壁厚度可以做到1.3mm,鎖緊墊片的厚度可以做到0.6mm ——我說過,馬小路MT系列(除去桌面系列)為何堅持採用1.3mm壁厚的碳管(雖然1.3mm的碳管要比1.0mm壁厚的碳管更重、成本更高),是為了更好的碳管剛性、和整體更好的穩定性。採用0.6mm厚度的鎖緊墊片,也是為了獲得更強的鎖緊力和穩定性。當然,這裡面還涉及到內部筋條的高度、抽拉的順暢度等問題,就不展開談了。對於我們來說,要想做到最末節更粗、三腳架整體更輕,其實不是技術上做不到,而是我們不想那麼做!
很長一段時間裡,捷信一直都是4mm的管徑落差,而中山的諸多品牌很早就採用了3mm的管徑落差。難道中山的碳管品質比捷信更好?可以用更薄的碳管壁厚、更薄的鎖緊墊片,獲得同等甚至更好的穩定性?
影響一個三腳架品質的因素很多,吸引消費者購買的參數也很多,可惜,大部分消費者還是只能看到外在的那些參數,所以很多廠商也懂得如何通過消費者關注的那些顯性指標,來討好消費者,比如更粗的末節、更輕的自重、更大的高度、更小的收縮長度.但是,又有幾人會去研究那些隱形的、不太被關注的、但可能對於穩定性和品質影響更大的那些指標呢?
——其實,我們對最末節的碳管還做了加厚的處理,實際的剛性要超過同業更粗的管子。
3. 快裝板螺絲加裝半圓環:
我和色總提到, 論壇有很多呼聲想要半圓環的快裝板螺絲, 我自己也開始量尺寸淘寶了兩個來體驗一下半圓環, 然後色總洋洋灑灑的回覆又開始了:
全文完。
長按識別二維碼, 添加作者微信進群一起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