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錄片產業跨界與破圈現象漸成常態、紀錄片的「公眾時代」進一步坐實的趨向下,作為紀錄片人的我,也不由得會有一種冷思考:產業化背景下的紀錄片「破圈」,是一次創新大膽的遠徵,還是一次本性的遠離?「跨界」「破圈」,成為紀錄片產業化探索的關鍵詞,頻頻被提起,並常常成為論壇主題。今春,我受邀主持騰訊短視頻創作聯盟首期大師班圓桌論壇,主題就是「紀錄片2.0時代如何『破圈』」。參加論壇的嘉賓《奇遇人生》導演趙琦、《了不起的匠人》新媒體運營總監張忌安,以及短視頻內容品牌Figure創始人張銳,他們所運營的熱門項目,一定意義上也都是行業「破圈」現象的代表。近幾年紀錄片界出現的一個又一個熱點話題、爆款作品,背後也多與「破圈」這個話題相關。一方面,紀錄片與娛樂類節目等其他影視文本元素嫁接,形成新的泛紀實內容形態產品;另一方面紀錄片被納入大影視產業甚至其他行業領域中,形成跨界化學反應,成為釋放其產業價值的重要抓手。這似乎已成為紀錄片發展突破瓶頸的有效良方,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了必由之路。當前產業化語境下的紀錄片「破圈」,至少有兩個層面的解讀:首先是產品層面的類型融合與伴隨而來的產業邊界突破;其次是用戶思維下的紀錄片觀眾培育與圈層拓展。2013年,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CDRC)推出的紀錄片藍皮書《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就提出「紀錄番外篇」概念,用以描述「新的社會文化環境下,紀錄片或紀實元素以各種衍生形態被納入大影視產業鏈結構中的行業現象」。事實證明,這一類型產品在當下正成為一種模式。根據網綜真人秀《創造101》打造的紀錄片《成團:中國第一女團誕生之幕後故事》;優酷依託其知名綜藝IP打造的衍生紀錄片《這!就是舞者》《灌籃吧!兄弟》;騰訊出品傍焦風行電視劇《如懿傳》推出的紀錄片《生活在古代·乾隆與如懿》等,這些跨界破圈產品因為傍焦熱點,融入更多娛樂元素,贏得了遠超傳統紀錄片的關注度,繼而成為「爆款」的聚集地。來自其他行業、領域的破圈與跨界合作不斷出現,以「真實」或「記錄」為基底的「紀實+」將成為紀錄片商業模式的新常態,「大紀錄片產業」或「泛紀實內容產業」概念浮出水面。以紀錄片為核心的泛紀實內容無疑會吸引更多用戶和觀眾,受眾的培育與圈層拓展將在這一過程中實現。綜藝節目《這就是街舞》熱播之時,真人秀觀察式紀錄片《這!就是舞者》播放量近2億,表明紀實內容符合主流年輕人的審美習慣和關注點時,極易產生爆款。我曾在「舌尖(一)」播出後預測,中國將進入紀錄片「公眾時代」。事實也證明,「舌尖」 效應瞬間發酵,持續升溫,終演繹成一種現象。「舌尖」現象點燃的絕不僅僅是社會對於紀錄片的熱愛,還有對紀錄片產業化甚至政治化的期待;也不止於喚醒國人對於美食的熱愛,還有瀰漫的鄉愁和社會心理的重構;也不只是創設紀錄片的新體,還因此改變了媒體紀實與娛樂節目的生態。然而,市場話語的不斷強大,正在改變紀錄片的美學樣貌,也一定意義上重塑著紀錄片產業的邊界和內涵。在紀錄片產業跨界與破圈現象漸成常態、紀錄片的「公眾時代」進一步坐實的趨向下,作為紀錄片人的我,也不由得會有一種冷思考:產業化背景下的紀錄片「破圈」,是一次創新大膽的遠徵,還是一次本性的遠離?捋清紀錄片本體內涵與產業外延很重要。對於紀錄片本體而言,當下的「破圈」現象,一定意義上是一次基於紀實內核的同心圓式的延展,對於整個大文化產業而言,則是各行業領域交叉圓間的化合反應,它們的核心動力都源於市場和商業力量的驅動。紀錄片是多元價值的統一體。這個話題將在以後專門探討。對紀錄片產業而言,無原則地迎合資本力量,肯定不是行業發展長久之計。只有謹守紀實本真,才能真正佔據市場、擁有用戶,才是可持續的生存之道。這是紀錄片特殊的生命周期和長尾效應所賦予的,也是紀錄片的清奇和良心。紀錄片破圈,不應淡忘如何守正。只有聚焦紀錄片最為根本的美學品性和社會責任,並以此作為產業化發展的核心資源和能量,才是真正的生存智慧。
聶辰席總結新中國70年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成就與經驗
直擊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影視節目展 「合作共贏未來」主題推介會
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註明來源,並附上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登錄手機版「綜藝+」m.zongyij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