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楓林晚的小書房裡來了一位特別的老師。有小朋友說,這是他聽過的楓林晚第二好的分享會(第一好就不說啦~哈哈~),放棄看電影而選擇來聽分享,是再正確不過的決定。
這位老師,就是《臺灣漫遊》的作者王曉林。
王老師的《臺灣漫遊》吸引了許多書友。或者抱著對臺灣的好奇,或者源於對手繪的喜愛,赴約而來。於是,一個叫做「邊走邊畫」的夢想就這樣出現在我們眼前。
《臺灣漫遊》是王老師「邊走邊畫」的第一部出版作品。但本次分享不僅限於書,而是他繪畫夢想的傳遞。
他說:這是一個品牌,也是一個夢想
以前是為了成全了別人,現在則要成就自己
他說:這是一個信仰
只有在行走和畫畫的時候
我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所以我必須邊走邊畫
===
繪畫是上帝賜予的特別的禮物,是有別於其他人的藝術語言。在王老師看來,繪畫是自然而然的,特別是在孩童時期,千萬不要為了讓孩子學畫畫,而隨便找一個老師,扼殺孩子的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讓他們自己想畫什麼就畫什麼吧,也許就有成年人意想不到的「佳作」誕生。因為,我們每個人,天生就是藝術家!
他為我們講述自己女兒的故事。故事裡,小女孩兒是伴著畫筆長大的,一路畫,一路成長。她用畫筆記錄生活,表達豐富的情感,紓解煩惱,最後將畫畫當作了自己追求的理想。
***
一開始是這樣的。
長大一點兒,是這樣的。畫中的小女孩常常是平頭,頭頂是空空的。爸爸有次給她補上了腦袋,她卻「鬧」起來,覺得爸爸破壞了她的畫。她就是個平頭的小姑娘。
再大一些,就有了更多的表達,而設計也成為她主修的專業。
除了女兒的故事,王老師還提到藝考的學生。他很配合那些雖然美術功底不好,卻很勇敢的學生。也許在專業標準來看,這些作品很不合格,但從個性上說,卻都非常有意思。所以,畫畫沒有標準,只要是「有趣」的表達,就值得鼓勵。
***
關於《臺灣漫遊》
(後面貼著《臺灣漫遊》的原稿)
這是一本讓人感到十分親切的小書。平實質樸,圖文並茂,日常物件隨意穿插。說它是書,其實更像是一本旅行日記,很生活,很真實。
每一頁都是故事,每個故事都給王老師留下深刻的回憶。比如下面這張。右邊拿著話筒的是他們的導遊,正在介紹一款商品。王老師強調說,當導遊開始介紹時,他已經隱隱明白後面將要發生什麼,但因為這推銷不是強買強賣,而是介紹商品功用,因而也不覺得不快。
,
還有這一張,左圖是他從咖啡館裡收集的糖包。不似我們這兒的連鎖咖啡館,臺灣的咖啡館會給糖包這樣的小東西注入許多妙想,明明是一模一樣的糖包,卻用不同款式的包裝,讓客人永遠有新鮮感。
***
關於新書
除了《臺灣漫遊》這一本,王老師還有另兩本新書即將出版——《藍色土耳其》和《情遇尼泊爾》,同樣是邊走邊畫的方式,記錄旅行的人和事兒。不過,關於這兩本的故事,我們就先保持神秘吧!等書面世了,大家再了解不遲。
加入楓林晚微信群,
請添加小編微信2470994762,備註「加群」
下載映客APP並關注映客號134004881,
即可收看活動的視頻直播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