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劇歷史的見證物——明本潮州戲文
潮劇是用潮州方言演唱,流行於粵東、閩南、香港、臺灣,以及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地的比較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本世紀30年代以來,流存於海外的明代潮劇本的發現,以及明代藝人手抄南戲劇本在潮汕出土,潮劇的淵源得到了史料佐證的論說。
1936年,我國歷史學家向達,在《北平圖書館館刊》上,發表《記牛津所藏的中文書》一文,首次介紹存於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的潮劇明代刻本《班曲荔鏡戲文》(即《陳三五娘》劇本)。戲文的全題《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人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牛津大學所藏的這個刻本,因「最後一頁有殘缺,不能知道此書究竟刊於何時」,但向達認為「就字體各插圖形式看來,類似明萬曆左右刊本」。
1956年,梅蘭芳和歐陽予傅倩率中國京劇團到日本訪問,在日本天理大學的明刊本《班曲荔鏡戲文》,一個是藏於東京大學東洋大學研究所的《重補摘錦潮劇金花女大全》(附刻《蘇六娘》)。藏於天理大學的明刊本《班曲荔鏡戲文》與英國牛津大學所藏的《班曲荔鏡戲文》是同一刻本。但該本保存完好,末頁是明世宗朱厚燠年號,嘉靖丙寅年即公元1566年。藏於東京大學東洋大學研究所的《重補摘錦潮調金花大全》,沒有刊刻年號,但據專家考證,系明代萬曆年間刻本。
1964年,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主任、漢學家龍彼得教授,在奧地利維也納國家圖書館,又發現潮劇的另一個明代刻本,這就是刊於明萬曆辛巳(公1581年)的《新刻增補全像鄉談荔枝記大全》。這個「新刻增補」的潮劇本,不稱《荔鏡記》,而稱《荔枝記》,是與《荔鏡記》同一故事內容的不同演出本。這個刻本是「新刻增補」本,說明在萬曆之前,已在原刻存在了。
1958和1975年,在揭陽縣漁湖和潮字縣鳳塘兩地的明墓中,相繼出土《蔡伯皆》(即《琵琶記》)和《劉希必金釵記》手抄劇本。手抄本中夾雜不少潮州方言,如「你們」稱「恁」,「我們」稱「阮」,「什麼」稱「乜」,「刁難」稱「吊割」,「好東西」稱「好物」等。說明這是一個以潮州方言演唱的藝人演出本。
《荔枝記》、《荔鏡記》是以潮州民間故事編寫,結構完整、手法嫻熟、用潮腔演唱的劇本,說明潮腔在嘉靖年間已趨於成熟,那麼,它形成的年代,自然應在嘉之前。前到什麼年代呢?有的戲曲研究專家根據有關的史料,認為「明中葉以前,泉潮腔已很盛行,它有獨特的劇目和演出形式,流傳在泉州、漳州、潮州一帶」。「明中葉以前」,即15世紀初,距今已有500多年了。如果從《荔鏡記》刊刻的嘉丙寅(1566年)算起,潮劇歷史的絕對數字,也有430多年了。
潮劇特色所在——唱腔音樂
1、潮劇唱腔的類別與罕見的調式
唱腔音樂是不同劇種區別所在。我國現有335個戲曲劇種,其區別主要是唱腔音樂。潮劇與其它劇種的區別,主要也是唱腔音樂。潮劇的唱腔,包括曲牌、對偶曲和小調。
曲牌,藝人也稱為牌子曲,主要見的曲牌如《石榴花》、《紅衲襖》、《四朝元》、《錦堂月》、《下山虎》、《皂羅袍》、《山坡羊》、《鬥鵪鶉》等,都是比較古老的傳統曲牌。曲牌唱腔根據結構及節奏變化的不同分為頭板曲牌,二板曲牌和三板曲牌三種。
對偶曲,藝人稱為子母句曲。對偶句是由上下句組成旋律腔句,上下呼應,上句是子句,下句是母句,唱詞多為七字句,間有五字句、三字句。對偶句有二板慢、中、快,三板慢、中、快;一般都遵循潮州方言語音的規律,依字擇腔,字音明朗清晰,旋律流暢,易於演唱流傳。
小調,是來自民間的小調、小曲,如《桃花過渡》的《燈籠歌》,《鄭元和落難》的《螃蟹歌》,《薛仁貴出世》的《採茶歌》,《騎驢探親》的《騎驢歌》等。這類小調輕鬆活潑,以小鑼小鼓伴奏,富有生活情趣。
潮劇的唱腔有一個其他劇種罕見的情況,就是「調」。潮劇的唱腔分有「輕三六調」、「重三六調」、「活五調」、「反線調」等。這裡的調是指一定的音階組合,比如「輕三六調」,屬五聲音階56123。
2、別具一格的幫唱
潮劇唱腔有一個特點,就是幫唱。幫唱不是潮劇獨有,但潮劇幫唱形式和手法,有獨特之處。
當代一些劇目中,有通過幫唱對人物行為加以評議的,如廣東潮劇院二團演出的現代劇《銀鎖怨》,寫田母的幾媳臨產,田母為求男孫心切,請瞎子算命,這時出現臺幫唱:
茫茫塵世一條河,處處迷津風浪多;
有眼人不識人生路,無眼人偏知路坎坷!
至於有音無義的襯腔幫唱,在一些小調唱腔中,仍保留著,如《桃花過渡》中,桃花與渡伯對歌,每一段的結尾,都有「黎呀黎」的有音無義的幫唱。
3、具有時空意義的鑼鼓科介
潮劇的伴樂與潮州音樂有密切關係。潮劇的伴樂包括弦詩、笛套、雜曲、嗩吶牌等,基本上都來自潮州音樂。他們被子舞臺吸收之後,作為唱腔或道白之間的過渡音樂,起著烘託唱腔、鋪墊劇情、渲染環境,以及表現人物情緒的作用。
在潮劇的伴樂中,打擊樂的鑼鼓科介是很有特色的部分。潮劇的每個鑼鼓科介,人一定的樂器組合、節拍和結構;按其使用功能,分有開場鑼鼓,身段鑼鼓、唱腔鑼鼓和專用鑼鼓。
4、潮劇的樂隊與獨特的樂器
潮劇的樂隊分文場(畔)和武場(畔),文場即管弦樂,武場即打擊樂。
在潮劇文武場所有的樂器中,有幾件是潮劇獨有或有特色的樂器,如二弦、椰胡、曲鑼(即小鬥鑼)、深波和號頭。其製作和使用有潮劇獨特的風格。
寫實與寫意相結合的表演
1、從「演人不演行」說起
我國古代的劇本,不管元代的雜劇也好,明清的傳奇也好,有一個現象,就是所有劇本的唱詞和道白,不標明某個人物的唱或白,而標明生唱、生白,或旦唱、旦白;潮劇也如此。潮劇的行當從大的方面分類是生旦醜淨四個行當。各個行當的身段動作,一般來說是來源於生活,但卻不是生活的處然形態,而是已經藝術化、舞臺化的動作,概括起來,有幾個特徵:
程序性:舞臺上所有的行當,一切身段動作都有程式規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舉手投足都要落在舞臺的音樂節奏中,比如手的活動區位,就有「花旦齊肚臍,小生在胸前,烏面到目眉,老醜胡亂來」的基本規範。演員就是在程式規範中去塑造人物形象。
寫意性:潮劇各行當的程式動作,不是生活動作的自然形態,而是經達概括、提煉,它的特點是寫意性。所謂寫意性,就是廣泛吸取自然景象或模擬神似,比如旦行「手式」中的姜芽手、蘭花手;身段中的「風擺柳」「雲飄空」等動作,就是模擬自然景象而達到身段的婀娜多姿。
技巧性:潮劇各行當的表演,注重技巧的發揮,演員把人物身上的穿戴,或攜帶的道具,加以發揮,形成技巧功法,如旦行的手袖功;生行的帽翅功等,使身段動作具有藝術欣賞的價值。一般來說表演的技巧性越高,其欣賞價值也越大。
2、生旦的身段美從何來
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它把語言提煉為有音韻節奏的唱腔和道白,把身段動作提煉為舞蹈動作。就以生行和旦行來說,其身段動作要有舞蹈支作的韻律感和形體美,也就是說,身段表演要符合形體美的規律,即:
圓與曲的規律:圓就是指動作與動作之間的變化與聯繫,要流動自如、渾然一體,不要有稜角。
動與靜的規律:即動作運行與停止之間,唱腔弱之間,內心與外表之間,要「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得宜」,靜止處感情不斷,運動處表演不爆等。
剛與柔的規律:即動作要剛柔相濟,柔中有剛,剛中寓柔,做到表演不瘟不火。
對襯勻稱的規律:即一個動作的啟動要有相從的動作配合,有高必有低,有左必有右,舞臺上每個動作都以它的對立的動作而存在,從相反相倚的動作中求得勻稱、對稱。
隨合連貫的規律:即一個動作的運行要渾身配合,一動百動,做到「心到、手到、眼到、步到」。
3、潮丑三特點
潮劇生旦淨醜四個行當中,醜行是一個表演藝術比較豐富、地方特色比較濃厚的行當。潮醜表演藝術有三個特點,這就是扮演人物的廣泛性,身段動作的技巧性和語言的通俗性、詼諧性。
4、不可小看的「龍套」
潮劇舞臺有一類角色,不直接參予戲劇矛盾衝突,只作為武將的兵卒,文官的隨從等,這類角色,稱為「龍套」。在潮劇和潮汕觀眾,卻把這類無名無姓的「龍套」稱為「老阿兄」,並把「老阿兄」在舞臺上的特點,概況為四句話:「行哩行在前,站哩站兩畔,說哩說齊齊,死哩死頭先」。潮劇龍套的隊列變化程式比較豐富,同一內容的場面,往往有幾種不同的隊列變化,這些隊列變化程式,都有固定的伴奏音樂和鑼鼓科介。舞臺上千變萬化的空間環境,正是由龍套「跑」出來的。
亦真亦假的舞臺美術
1、有身份區別而無寒暑之分的戲服
潮劇戲服,是舞臺人物造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三個特點:
首先是十分重視身份區別、官階區別和等級區別,並反映在服裝的式樣(款式)、顏色和圖案花紋上。
其次是潮劇戲服,與其他兄弟劇種一樣,也實行衣箱規制。所謂衣箱規制,就是全部戲服以明代其基本式樣,歸為35類左右,這35類,通過圖案、色彩的變化,組成100多套常用服飾,適應於各種朝代、各種人物的穿戴。
第三,舞臺上的戲服雖然十分重視身份區別,卻無寒暑四季之分,不論是朝官的蟒袍,還是百姓的項衫、短衣,一年四季均可穿戴,並無季節之別,這也是潮劇舞臺戲服的一個特點。
2、帽子 髮式 鬍子
潮劇舞臺上人物所戴的各種帽子,稱為頭盔。潮劇的頭盔分為冠、盔、巾、帽四類。
潮劇的盔帽樣式與兄弟劇種大同小異,但其中一些盔帽,卻是潮劇所獨有的,如射箭眼帽,繡狀元帽,珠笠解元巾、痴哥轉等。
潮劇舞臺上的婦女如不戴巾帽,則用假髮(髮髻)表示人物的年齡、身份。其中「大後尾」鬃,是一種較有地方特色的發鬃。傳統《荔鏡記》中黃五娘、《龍井渡頭》餘娓娘,就梳這種髮髻。
3、把性格畫在臉上的藝術——臉譜
潮劇臉譜在創作手法上,是寫意與象徵相結合的誇張手法,通過變形、傳神、寓意,以突出人物獨特的精神氣質與性格特徵。
廣東潮劇院一團
廣東省粵、潮、瓊、漢四大地方劇種的代表劇團 之一。成立於1956年8月1日。團址設汕頭市商業街。 廣東省文化局直屬文藝團體。建團時演員、領奏、司 鼓等主要藝術人員,從當時潮劇六大班中選調。其中 小生有翁鑾金、黃清城,青衣有姚璇秋、吳麗君,花 旦有蕭南英、陳馥閨,老旦有洪妙(兼女丑)、陳少 卿,武旦有謝素貞,老生有吳林榮、陳水和和,花臉 有蔡寶源、李炳松,醜行有郭石梅、蔡錦坤、孫暹龍、 葉林勝(女丑),領奏陳仙花(陳華),司鼓林炳和, 導演盧吟詞、鄭一標,編劇魏啟光,舞臺美術設計洪 風,團長林瀾。同年11月首次公演,先後演出傳統劇 目有《蘇六娘》、《陳三五娘》、《掃窗會》、《楊 令婆辯本》、《鬧釵》、《槐蔭別》、《搜樓》、 《藍關雪》、《鐵弓緣》,移植劇目《楊乃武與小白 菜》、《恩仇記》,以及本團創作的現代劇《革命母 親李梨英》、《棋東春暖》等。
一九五七年四月,與 廣東瓊劇、漢劇組成「廣 東潮、瓊、漢劇赴京匯報 演出團」,首次到北京演 出。以富有特色的潮劇唱 腔音樂和傳統表演藝術, 為首都觀眾矚目。《楊令 婆辯本》、《掃窗會》、 《鬧釵》等3個傳統摺子 戲,則被譽為「百花潮中 的3塊寶石」;在北京演 出後,還到上海、杭州演 出,與當地兄弟劇種進行 藝術交流。
1958年12月併入廣東潮劇院改為廣東潮劇院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