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宮鬥劇《延禧攻略》實在是太火爆了,網播量在同期的電視劇中遙遙領先,身邊的姐姐妹妹、大爺大媽們也都在討論劇情,以前可能他們康熙、雍正、乾隆誰是爺爺、誰是孫子都分不清,但現在,乾隆有幾個妃子,誰是滿族、誰是蒙古族、誰是漢族都門兒清。
近年清宮劇收視勁爆,不僅讓「甄嬛」孫儷這樣的演員走紅,也引來觀眾們對歷史上清宮真實妃子樣貌的探秘。在一般人的眼裡,皇妃應該美貌絕倫,或者才氣無雙。
《甄嬛傳》中孫儷扮演的甄嬛
周迅在《如懿傳》中的扮相
《延禧攻略》劇照
但實際情況可能令人大跌眼界,清宮妃子的真實面貌一般人不可能得見;而郎世寧所繪乾隆妃子的畫像大大美化了她們,只能做參考。但光緒皇帝時期,照相在清宮出現了,而照片不會騙人,媒體翻出的清朝光緒皇宮一些真實的老照片,皇后和后妃不僅很難稱得上美豔,甚至連一般人都不如。從光緒的后妃反推整個清朝後宮,皇帝的后妃不但不好看,而且還很醜,難道是皇帝、太后、太監的審美眼光有問題,還是另有隱情?由於樣貌氣質與電視屏幕上的差距實在太大,引來一片吐槽……
清宮老照片中的妃子
為什麼清朝的皇妃都不漂亮?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很多的。要解開這一疑問,就得從大清朝的「選秀」說起,所謂「選秀」,就是清政府為皇帝和皇室子弟選擇妻室和宮女的辦法。據說創始人是順治皇帝,最初,皇室婚姻首選是與蒙古王公聯姻。比如孝莊皇太后及其姑母,就是這樣的例子。按照慣例,14歲的順治皇帝也要迎娶蒙古親王吳克善的女兒,即孝莊皇太后的侄女。可是此女野蠻、霸道,這讓小皇帝心裡生厭,終於兩年後廢后自選。他的著眼點不僅是蒙古族,還有滿洲官員的女兒,這一舉動改變了傳統清朝的皇族婚姻方式。
慈禧太后和後宮妃子的合影,瑾妃、德齡、慈禧、容齡、容齡之母、隆裕皇后。
清朝從順治時規定,凡滿族八旗人家年滿十三歲至十六歲的女子,必須參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選秀女,選中者,留在宮裡隨侍皇帝成為妃嬪,或被賜給皇室子孫做福晉,未經參加選秀女者,不得嫁人。閱選時,按八旗的順序,一般七八個人站成一排,由皇帝、皇太后們挑選。被挑選女子的名字,每排寫一張單子,留宮中存檔,這種名單,在檔案中稱為「秀女排單」。
首先,當時的滿漢是不通婚的,我們不要被電視劇所騙了,不僅不通婚,他們還處處提防漢人。
通常是在滿洲八旗內挑選秀女了,就連皇帝的外孫女,也要參加表兄弟或舅舅甚至於姥爺的選妃活動。但清皇室明確規定,皇宮中的妃子不能是漢人。僅僅這一點,就將皇妃的漂亮指數降低了很多。在偌大一個中國,自古江南出美女,這是有定論的。但是,大清朝的皇家又規定:漢人家的女子不能被滿族貴戚納妃或者娶為妻子。這一規定,皇帝是帶頭落實的。正是由於這一點,漢族家的女孩根本沒有嫁給皇帝以及皇帝家族其他男人的機會。大清皇帝的皇后、妃子,必須從滿族人、蒙古族人當中挑選(當然凡事也有例外)。這樣挑選出來的皇后、妃子,肯定具有北方人的渾圓之美,與南方美女的纖巧清秀之美便無緣了。
清王朝把選擇后妃看成一大政治。清王朝選擇后妃,主要從滿族中挑選,其次是從蒙古貴族中挑選,目的是為了加強與蒙古貴族的聯繫。佟洵、侯久萱《清宮后妃》根據《清皇室四譜》編制的《清宮后妃表》,列出12帝后妃187名,除8名未標族名外,12名是女真族,136名是滿族,蒙古族21名,漢族9名,維吾爾族1名。但滿人、蒙古人就那麼點人,一旦縮小範圍選人,美女肯定沒有那麼多人,自然就沒有那麼多美女。
其次,很多都是政治婚姻,不是看外貌,大多是為了利益,就算長得不好看,還是會選上。
清代后妃中既有世家貴族出身的名門閨秀,又有出身一般的旗人之女,還有來自包衣奴才之家。與清皇室、王公世代聯姻者有所謂八大家勳貴,清后妃出自八大家之一的鈕枯祿氏的最多,共12人,其中6人被封為皇后。其他后妃,父、祖為大學士、尚書,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一品大臣的也很多。眾所周知,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的相貌奇醜,但她是慈禧皇太后的侄女,因此,她成了皇后。
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
被光緒皇帝視為紅顏知己的珍妃入選時,她的父親是侍郎長敘,祖父是曾任總督的裕泰,伯父是廣州將軍長善,長善又是大學士桂良的女婿,是恭親王奕欣的連襟,因此他他拉姐妹雙雙入選為珍、瑾二嬪。加上清朝皇帝有的是近親結婚,到了後來質量越來越差。看看清朝有十位皇帝,哪個皇帝沒有政治聯姻,說到頭,一切為了利益。
光緒皇帝瑾妃
再次,「秀女」的標準拒絕美貌。
清宮的選秀分為兩類:其一,內務府包衣三旗(清代皇室的奴隸)女子,主要是宮女;其二,八旗女子,主要為皇家選擇妻室。當「秀女」二字映入人們眼帘時,人們的直覺是秀女應有沉魚落雁之貌,然而,靚麗的容貌是否是當選秀女的主要標準呢?八旗秀女清統治者公開的兩條標準一般來說:門第第一,品行第二;至於美貌,卻有可能是被淘汰的原因。
光緒皇帝淑妃
皇帝選取妻室的時候,當然自己是不怕紅顏禍國的,越漂亮越好,但往往不能如願。就算是皇帝或某皇子貝勒鍾愛某些漂亮女子,也會被大臣彈劾;因為在文人士大夫眼中,帝王好色乃是一大忌。大清朝的選秀更重要的是看品行,女子要仁厚端莊,至於漂不漂亮並不重要。清代列朝皇帝鍾愛的皇后大多是儀態端莊、敦厚賢淑且知書達理的女子,靚麗的容貌並不是后妃當選的主要標準。從同治帝選後的史實中,我們可以看到皇后阿魯特氏長相併不出眾,但雍容端莊,氣質高貴,嫻熟詩書,德才兼備,而慧妃富察氏雖然長相秀麗,出身高貴卻只能成為妃。
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一旦沾上「好色」的評價那是極不名譽的,在中國歷史上,也確實有很多昏君,荒淫無度,整日沉迷於酒色,逐漸被掏空了身體,也就是所說的——「美女禍國」。
漢成帝劉驁,是西漢第十二個皇帝,也是歷史中有名的昏君。未登基前就沉迷於酒色,登基之後更是肆無忌憚。先後建造了霄遊宮、飛行殿、雲雷宮纂養大量美女供自己享樂,後來有了趙飛燕和趙合德姐妹後,更是專寵二人。
趙飛燕、趙合德是姐妹倆,歷史中有名的美女。劉驁先是有了趙飛燕,對其大為寵幸,後來封她做了皇后,在後來劉驁聽說趙飛燕有個妹妹趙合德,於是趙合德又成了劉驁的寵妃,在姐妹二人的服侍下,劉驁對其他妃子不屑一顧,專寵姐妹二人。
劉驁沉迷於趙飛燕、趙合德的美豔之中無法自拔、欲罷不能,特別是趙合德,手段比姐姐更高明,漸漸的劉驁的身體就不行了,劉驁愛美人到了不顧身體的地步,感覺不行了就吃藥,在一次玩耍中,劉驁連服了數顆藥,終於身體撐不住了,最後在趙合德的懷中暴斃。
明光宗朱常洛也是一個短命的皇帝。他的短命,不僅在於他只活了三十九歲,還在於他只當了二十九天皇帝。朱常洛的短命,則是因為他近乎「自殺」性質的縱情。
朱常洛(1582—1620),明神宗長子,明朝第十四任皇帝。因為生母是一個身份低微的宮女,因此父親一直不願意正眼看他,因為鄭貴妃想讓自己的兒子取而代之,所以,朱常洛早年一直生活在受冷遇、被欺凌、遭迫害的險惡環境中,各種供給待遇也極差。萬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神宗去世。八月初一,朱常洛即皇帝位,是為明光宗。
一般來講,一個長期受壓抑的男人,如果突然站在了世界的頂端,喜悅之餘,必然有一番瘋狂的淫逸傾向,況且朱常洛原本就好色。而百官的有意奉承,尤其是鄭貴妃的投其所好,更是為鬱悶多年的朱常洛提供了縱慾的溫床。即位的第二天,鄭貴妃就送給朱常洛大量的錢財、珠寶,同時還進獻了八名漂亮嫵媚的女子。《明史·方從哲傳》對此事記載得惟妙惟肖,稱鄭貴妃「進珠玉及侍姬八人啖帝」。
啖,有吃的意思,也有引誘的意思。鄭貴妃此舉,是想通過美色無休止的糾纏和引誘朱常洛,使其在「溫柔富貴鄉」裡墮落心志,撒手政務,從而達到間接操控朝政大權的目的。朱常洛的體質原本比較虛弱,尤其是當了皇帝以後,日理萬機,單是繁雜瑣碎的政務,就讓他力不從心。然而退朝之後,他卻耐不住美女的誘惑,在春藥的有力激活下,有時一夜連幸數人。
這種對美色變本加厲的貪婪,這種對做愛只爭朝夕的勁頭,大有一口氣補足三十多年美色虧空之勢。權利,對於男人來說,固然是最好的「偉哥」,但在女色的輪番「啖」力下,朱常洛在位的一個月中,有二十天是在床上度過的。八月初十,也就是他即位的第十天,便臥病不起。十四日,內侍太監崔文升開出一劑洩藥,朱常洛服用後一天內竟腹瀉三四十次,頓時萎瘁不堪。病急亂投醫,皇帝也不例外。二十九日,鴻臚寺丞李可灼進獻「紅丸」,朱常洛服用一粒後感覺很舒服。入夜,他擔心藥力不足,不聽勸阻又服一丸。結果到了次日一早,即九月初一清晨便去世了。
呂洞賓的一首《警世》詩:「二八佳人體似酥,腰中仗劍斬凡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中教君骨髓枯。」因此清朝皇帝接受歷史教訓,在選妃的時候也就不太注重外表了。
至於如今的影視劇清宮戲裡后妃多美貌,那是因為她們須有顏值,演員也多長相好,觀眾才愛看啦,但畢竟是不符合歷史事實……
喜歡請按最上方藍字「藝術品價格縱橫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