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你,我連廁所都上不了。」在阿根廷導演馬西路·品尼路的同志電影《烈焰焚幣》中,患有嚴重幻聽的安吉爾這樣對自己的戀人說。這部根據1965年阿根廷真實犯罪事件改編的佳作,借兩具充滿陽剛之氣的熾熱身體,熊熊燃燒一種奪人心魄的脆弱。兩個男人之間,有至純至真的依戀。
但同志電影絕不可耽溺於這種依戀。這一電影類型,需依循同性情感在社會環境與時光軸線中的發展脈絡,漸漸剝除自己的疼痛標籤,與同性群體在現實生活中的自我認知與平權努力並軌,最終實現與其它固定電影類型徹底融合的祈願。
某一天,「同性」既不於包括電影在內的任何藝術中,也不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仍為一個醒目標籤,同志電影的使命才算完成。這之前,仍需在銀幕的光影流轉間,去捕捉這一情感或生態的甜蜜與痛苦、生存與毀滅、釋放與壓抑,唯其如此,才能更客觀地看待它,更深刻地理解它。
因此,這次會從我自己的觀影經驗中,為各位推介全球各地180部同志電影。其一,如《斷背山》《霸王別姬》《春光乍洩》《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等享譽影史的經典名作,因為已經被討論太多,我就不在此文贅述,只做單純列入。
其二,以下電影就各大評分體系而言,可能顯得「良莠不齊」,但每一部作品都有其動人之處。對於同志電影,刻畫疼痛似乎更顯深刻、錐心,但任何一種情感,「輕淺的甜蜜」都必不可少,這份甜蜜,一個戳人的小細節,一張初戀般的臉,都可以給。
肉體的碰撞,靈魂的細流。他和他,她和她,在這些電影裡自冰塊中燃出火焰,在隱匿中綻開情感之花園。
美 國
《午夜牛郎》(約翰·施萊辛格,1969)
《蜘蛛女之吻》(海科特·巴班克,1985)
《我自己的愛達荷》(格斯·范·桑特,1991)
《費城故事》(喬納森·戴米,1993)
《驚世狂花》(沃卓斯基姐妹,1996)
《天鵝絨金礦》(託德·海因斯,1998)
《女魔頭》(派蒂·傑金斯,2003)
《神秘肌膚》(格雷格·阿拉基,2004)
《斷背山》(李安,2005)
《你好,再見》(陳俊彥,2008)
《米爾克》(格斯·范·桑特,2008)
《單身男子》(湯姆·福特,2009)
《天佑鮑比》(拉塞爾·穆卡希,2009)
《孩子們都很好》(麗莎·查羅登科,2010)
《初學者》(邁克·米爾斯,2010)
《點亮燈光》(艾拉·薩克斯,2012)
《燭臺背後》(史蒂文·索德伯格,2013)
《卡羅爾》(託德·海因斯,2015)
《二次旅程》(尼克·科爾波龍,2016)
《月光男孩》(巴裡·詹金斯,2016)
《馬斯頓教授與神奇女俠》(安吉拉·羅賓森,2017)
《沙灘鼠》(伊麗莎·希特曼,2017)
「唯一能賦予人生價值的事,就是為數不多的、能夠真正地和另一個人心靈相契。」
時尚大師湯姆·福特導演作品《單身男子》中這句臺詞,如同電影裡科林·費爾斯與馬修·古迪彼此相對、窩在沙發上看書的場景,暖黃、溫糯,令人安心,一如沙發邊那隻沉靜的貓。它超越性別,柔情地揭示一個真理。而這種超越之後對情愛本質的抵達,正是如今同性平權所需的靈魂之鑰。
影片《我自己的愛達荷》則以一個無比傷感的「男妓」故事,留住了好萊塢巨星基努·裡維斯顏值最盛的時光,但其摯友瑞凡·菲尼克斯在電影內外的生命,卻更令人唏噓。
若未早逝,很可能取代萊奧納多的瑞凡,出演此片後難以抽離,最終在好友約翰尼·德普的酒吧中長眠不醒,只給世人留下一個頹靡而深情的經典形象,以及一句他自己添加在電影中的臺詞:對我而言,我可以愛一個人,即使不是為錢,我愛你,而你不用付我錢。
而在電影《費城故事》中,最佳男主角湯姆·漢克斯在病軀之中,爆發出一段以法國大革命作為歷史背景的真實主義的歌劇(《Andrea Chenier》),這同2013年的《達拉斯買家俱樂部》異曲同工,都是針對愛滋病人生命權益的熱烈鬥爭。
著名獨立導演託德·海因斯以派翠西亞·海史密斯(《天才瑞普利》原著作者)名篇《鹽的代價》為藍本,奉獻出2015最美的銀幕愛情故事《卡羅爾》。魯妮·瑪拉在最後一幕,以富有千言萬語的堅定眼神,緩緩完成與凱特·布蘭切特的世紀對視,那時,銀幕不可多得地令時間靜止。
回想歷年的奧斯卡入圍影片中,不乏很多形態各異的同志題材。早在70年代,就曾將《午夜牛郎》送上過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寶座。直到2017年,黑人主演的同志片《月光男孩》成功登頂,更是一個歷史性時刻。此外還有像《米爾克》《初學者》《孩子們都很好》等都是奧斯卡的奪獎熱門。
英 國
《洛基恐怖秀》(吉姆·沙曼,1975)
《塞巴斯蒂安》(德裡克·賈曼,1976)
《我美麗的洗衣店》(史蒂芬·弗雷斯,1985)
《卡拉瓦喬》(德裡克·賈曼,1986)
《莫裡斯》(詹姆斯·伊沃裡,1987)
《花園》(德裡克·賈曼,1990)
《哭泣遊戲》(尼爾·喬丹,1992)
《維根斯坦》(德裡克·賈曼,1993)
《心之全蝕》(阿格涅絲卡·霍蘭,1995)
《愈愛愈美麗》(希提·麥克唐納,1996)
《王爾德》(布萊恩·吉爾伯特,1997)
《冥王星早餐》(尼爾·喬丹,2005)
《指匠情挑》(艾斯林·沃什,2005)
《迷情站臺》(亞德裡安·謝爾高德,2007)
《周末時光》(安德魯·海格,2011)
《輕輕搖晃》(許泰豐,2014)
《驕傲》(修·沃楚斯,2014)
《丹麥女孩》(湯姆·霍伯,2015)
《上帝之國》(弗朗西斯·李,2017)
「如果你丟下我,我將在半夢半醒中度過餘生。」
此言在英倫經典《莫裡斯》中一語成讖。當詹姆斯·威爾比牽手俊美的家僕魯珀特·格雷夫斯,率先拋棄劍橋戀曲的休·格蘭特,只能站在窗口,回望曾經的濃情歲月。
剛憑《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奪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年屆90的詹姆斯·伊沃裡,於1987年導演了英國作家E·M·福斯自傳小說《莫裡斯》的改編電影,並讓風華正茂的詹姆斯·威爾比與休·格蘭特,同時奪得威尼斯最佳男主角。
似乎每個俊美的男演員,都應該在最迷人的時候,主演一部同志電影,以紀念青春,所以,裘德·洛也把自己最英俊的時光留在了《王爾德》中。裘德·洛所飾演的波西伯爵,應比王爾德真實的情人更迷人,他的身體是一劑毒藥,令天才王爾德被毀。
與《王爾德》誕生於同一時期的《心之全蝕》,當年同樣因為小李子的顏值而備受矚目。影片講述了法國象徵派詩人魏爾倫與蘭波的傳奇之戀,而故事背景同樣逃不開那個時代對同性戀的殘酷禁錮。
記憶中,雖然1836年是英國歷史記錄中最後一次對同性戀處以死刑,但王爾德因波西伯爵之戀從而隕落卻發生於半個多世紀後的1895年。直到2014年,同性婚姻才在英國合法化。
這一年的《驕傲》,則以充滿陽光朝氣與互助精神的精彩劇作,為同性平權落下最美的註腳。影片依據柴契爾夫人時期礦工群體與同志群體的溫暖接觸為原型改編,呈現出一種極為生動的歷史影像。
熾熱危險的暗沉影像中,倫敦同志群體的剖面一一展現,血腥、隱忍、慾火焚身、自我懷疑,唯獨溫暖缺席。同志對同志的冷漠與打擊,則是《迷情站臺》異於大部分同類影視的深刻巨痛。
而真正甜蜜的英國同志片,其實不多,《周末時光》與《上帝之國》堪為代表,當然,情感的徘徊與糾葛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調料。
影片《周末時光》猶有色調與故事的含蓄,而偷師李安《斷背山》的《上帝之國》,則如以白花花的沉甸肉體為光,照亮一切晦暗情愫與褶皺洞口,使情感的糖分溼潤而閃亮。
當然,不得不提的人物還有德裡克·賈曼導演。從他的第一部長片《塞巴斯蒂安》開始,到他的遺作《藍》,幾乎每一部電影都逃不開同性情愫,包括《花園》《卡拉瓦喬》《天使對話》《塞巴斯蒂安》《愛德華二世》等等。他一生致力於同志平權運動,那句「男孩只愛男孩,女孩只愛女孩」成為很多人心目中的美好心願。
此外,尼爾·喬丹導演有兩部作品也常常進入各大同志電影榜單,一部是《哭泣遊戲》,另一部是《冥王星早餐》;這兩部電影都曾讓我驚嘆於異裝癖之美。至於小雀斑演《丹麥女孩》,則都是後話了。
法 國
《特殊的友情》(讓·德拉努瓦,1964)
《野獸之夜》(西裡爾·科拉爾,1992)
《野蘆葦》(安德烈·泰西內,1994)
《乾柴烈火》(弗朗索瓦·歐容,2000)
《時光駐留》(弗朗索瓦·歐容,2005)
《我生命中的男人》(扎布·布雷特曼,2006)
《東方男孩》(羅賓·坎皮略,2013)
《湖畔的陌生人》(阿蘭·吉羅迪,2013)
《阿黛爾的生活》(阿布戴·柯西胥,2013)
《每分鐘120擊》(羅賓·坎皮略,2017)
「跟你在一起我很快樂,這就是我快樂的方式。」
電影《阿黛爾的生活》中這句對白,勾勒的,是法國人充滿韌性的浪漫,所以即使早在1964年那部驚世駭俗的《特殊的友情》裡,這句對白就已成立。
2013年,《阿黛爾的生活》奪得坎城金棕櫚後,劇組成員與時任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在巴黎愛麗舍宮共進午餐,不久,總統就籤署了承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法案。主演蕾雅·賽杜認為,電影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
性,同樣在《湖畔的陌生人》中突破了銀幕禁忌,阿蘭·吉羅迪以令人心慌氣短的姿勢與隱藏在姿勢下的腥臭欲望,代替時間對內心的蠶食。《阿黛爾的生活》親近靈魂,法國《電影手冊》十佳榜首的《湖畔的陌生人》則以鋒利的姿態擁抱袒露的肉體。
安德烈·泰西內導演的《野蘆葦》自然是當仁不讓的法國同影經典;而弗朗索瓦·歐容作為中堅力量,也為法國影壇貢獻了不少同性經典,比如《乾柴烈火》,比如《時光駐留》,在師承大師之餘,也獨有歐容自己的顏色。
悲劇在羅賓·坎皮略的ACT UP愛滋運動中,則於激烈、沉重裡多了一分敘事的輕柔。《每分鐘120擊》自然是2017最重要的同志電影,但在關注其社會意義同時,或許也應對羅賓·坎皮略的影像與劇作風情有一絲領會。
因愛滋病英年早逝的西裡爾·科拉爾,也曾為同志影史留下過極為重要的一部《野獸之夜》。對生與死、愛與背叛的深度探討,令人唏噓慨嘆。
韓 國
《公路電影》(金仁植,2002)
《王的男人》(李濬益,2005)
《不後悔》(李宋喜一,2006)
《霜花店》(庾河,2008)
《只是朋友》(金趙光壽,2009)
《兩個婚禮一個葬禮》(金趙光壽,2012)
《白夜》(李宋喜一,2012)
《夜間飛行》(李宋喜一,2014)
《道熙啊》(鄭朱莉,2014)
《小姐》(樸贊鬱,2016)
《蝕》(鄭熙晟,2016)
《換季期》(李東恩,2016)
《方法派》(方銀振,2017)
「別走……再也……拜託……媽的好孤單。」
叛逆青年基雄在《夜間飛行》裡,在推拒中終於願意靠近同學永俊時,吐露了如斯心緒。這部電影是一次極為疼痛的抒情,它源自韓國最重要同志導演李宋喜一。李宋喜一以代表作《不後悔》與《夜間飛行》,塗染一種酒吧式的幽暗、迷醉生態,而他的痛,絕非沒有理由。
因為對於同性情感,韓國仍是非常保守的國家。儘管首爾市中心曾舉行過驕傲遊行,但同時同地,也有大批反對人士舉標語抗議。據調查,韓國民眾對同性的接受度,僅為18%。基於此,韓國同影尚囿於一種陰鬱的方寸格局,而其影像表達,則拘泥於傳統的《方法派》。
影片《蝕》仍在探討直男與同志之間的情愛糾葛,《換季期》則無法擺脫韓式車禍的劇作設置。
再往前追溯,我們最初對韓國同影的印象,註定離不開李準基主演的《王的男人》,當年也可謂是驚鴻一瞥。三年後亮相的《霜花店》則延續了這股古裝同性熱潮,儘管深度非常有限,卻也風靡一時。
此外,樸贊鬱導演的《小姐》和鄭朱莉導演的《道熙啊》則是對女性之間曖昧情愫的兩次有力觸探。藉由金敏喜抑或裴鬥娜的演技,我們著實看到了女同題材的更多的可能性。
日 本
《萬字》(增村保造,1964)
《薔薇的葬禮》(松本俊夫,1969)
《戰場上的快樂聖誕》(大島渚,1983)
《20歲的微熱》(橋口亮輔,1993)
《流砂幻愛》(橋口亮輔,1995)
《御法度》(大島渚,1999)
《三心兩性》(橋口亮輔,2001)
《彩虹老人院》(犬童一心,2005)
《46億年之戀》(三池崇史,2006)
《戀人們》(橋口亮輔,2015)
《怒》(李相日,2016)
《人生密密縫》(荻上直子,2017)
《雙生薄荷》(內田英治,2017)
你終究有太多無法割捨的東西,真正不能割捨的東西不是在增加,而是在減少的。
在日本多次被同志群體評為最理想戀人的妻夫木聰,終於在電影《怒》中滿足了日本同志的想像。日本是一個神奇的國度,它的小電影產業(無論異性或同性)相當發達,甚至能在東京發現專門售賣小電影的音像製品店,並不斷推出小電影明星,但日本的同志電影卻極為匱乏。即使如《怒》,同志情感亦只是劇情支線。
而在柏林影展泰迪熊獎評審團獎電影《人生密密縫》中,更多的,是一種日式柔情與日式重口奇蹟如春日櫻花般的美妙融合,這部影片所體現的,實際上是「性別認同」與「異化的異性戀」。
往前追溯到日本新浪潮時期,松本俊夫的《薔薇的葬禮》註定是旗幟性的一部經典同影,不僅僅因為它改編自俄狄浦斯王悲劇,更因為創作手法上的大膽前衛,至今看來依然毫不過時。這樣的電影,有一部便足矣。
同為新浪潮重要導演的大島渚,也曾為影史貢獻過一部超級經典的《戰場上的聖誕快樂》,大衛·鮑伊和坂本龍一兩位大神難得一見同框飆戲,值得被無數次膜拜。
而大島渚的遺作《御法度》,則讓我們見證了一位一鳴驚人的男演員,松田龍平;如今,大島渚已然逝去,而松田龍平早已在日本影壇撐起一片天。
最後壓軸要提的是同志導演橋口亮輔,猶記得兩年前他的新作《戀人們》來北影節展映時,簡直一票難求,其中一大吸引點便是影片中的同性情愫。而對於了解橋口導演的影迷而言,更多是基於對他前作《20歲的微熱》《流砂幻愛》《三心兩性》等影片的喜愛。
泰 國
《愛在暹羅》(楚克·薩克瑞科,2007)
《曼谷之戀》(普安農 ,2007)
《想愛就愛》(薩拉薩瓦蒂·翁索姆佩奇,2010)
《熱帶疾病》(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2014)
「我們不能在一起了,但這並不代表我不愛你。」
當如清晨朝日一般乾淨的馬裡奧·毛瑞爾於《愛在暹羅》中講出這句經典臺詞,不知有多少觀眾會像小P一樣痛哭失聲。這是泰國同影中令人心碎的巔峰時刻,它使小P後來的任何一場哭泣,盡失感染力。
泰國是同志影視的天堂,尤其電視劇方面最突出。《為愛所困》《愛來了別錯過》《一年生》《逐月之月》……泰國電視臺每年都會收集全國各地混血鮮肉,向亞洲乃至世界不停輸出一種青春、甜美、細膩的腐文化。當然,他們也會致力於在《曼谷基友記》、《灰色彩虹》這樣的作品中,刻畫有別於美好想像的殘酷現實人生。
相比電視劇,泰國同影似乎相對乏力一些,但仍能通過《曼谷之戀》展出獨具熱帶潮溼氣息的性感身體與灼燙戀情,也通過《熱帶疾病》鏤刻出一種具有東方神秘主義特質的同性曖昧情愫。
但《熱帶疾病》的題旨決不止於同性題材本身,這部電影如同神諭,導演阿彼察邦的靈魂表達世所罕見。
阿 根 廷
《烈焰焚幣》(馬西路·品尼路,2000)
《夏威夷》(馬可·伯格,2013)
《跆拳道》(馬可·伯格,2016)
講述兩個美男大盜相偎相依的《烈焰焚幣》,如其片名,高溫而決絕,對白甚少的《夏威夷》則靜謐而燥熱。
若論自身體細節勾勒同性曖昧,恐怕馬可·伯格是最擅長之人。《B計劃》、《缺席》、《夏威夷》、《跆拳道》,在馬可·伯格的作品中,時光緩慢,鳴蟬聒噪,身體之荷爾蒙香味在草長鶯飛中隱秘釋放,如濃白粘合劑,引另一具身體。
荷 蘭
《軍官與男孩》(羅蘭·克博施,1992)
《男孩》(米莎·坎普,2014)
《好朋友》(埃倫·施密特,2018)
荷蘭同影的風格極為小清新,顏值、風景、情感,乾淨而且統一,《男孩》如一池輕波蕩漾的水塘,《好朋友》則如那些緩慢轉動的荷蘭風車。
而誕生於1992年的《軍官與男孩》,無疑是荷蘭影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同影。在男孩成長的過程中,年輕軍官扮演了亦師亦友的角色;而兩人之間的隱秘之戀,則成為一段珍貴回憶。
加 拿 大
《夜幕低垂》(帕特麗夏·羅茲瑪,1995)
《迷戀荷爾蒙》(弗蘭克·皮爾森,2003)
《愛瘋狂》(讓-馬克·瓦雷,2005)
《我殺了我媽媽》(澤維爾·多蘭,2009)
《衣櫃迷藏》(傑米·特拉維斯,2009)
《幻想之愛》(澤維爾·多蘭,2010)
《湯姆的農場旅行》(澤維爾·多蘭,2013)
《戀老症》(布魯斯·拉布魯斯,2013)
《她唇之下》(愛普洛·馬倫,2016)
不只在加拿大,即使於世界影壇,澤維爾·多蘭都是不容被忽視的天才存在,他也是公開身份的同志導演。在其20歲驚豔坎城的長片處女作《我殺了我媽媽》中,同志情感只是次要情節,但同樣呈現出隨心所欲的荼蘼美感。
多蘭後來的作品,如《幻想之愛》《湯姆的農場旅行》《雙面勞倫斯》等也都不可避免聚焦於同性情事。在烙印上自我標籤的同時,也努力在這個題材領域內探尋更深度的思考。
加拿大導演對女同題材也不乏關注。早期有像帕特麗夏·羅茲瑪的《夜幕低垂》這樣的經典作品,近年也有像愛普洛·馬倫的《她唇之下》這樣的香豔之作。
澳 大 利 亞
《內陸驚魂》(特德·科特切夫,1971)
《沙漠妖姬》(史蒂芬·埃利奧特,1994)
影片《內陸驚魂》大約是全球最晦澀的同影,它的經歷也十分神奇:1971年,它在入選當年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後,膠片意外遺失,直到約40年後,膠片才在匹茲堡一個被標記「廢棄」的箱子中被發現,電影得以重映。
其間更有個猜想:膠片可能是因為誰無法忍受影片內容,才故意使之消失。此片相當燥熱並且驚險,明晃晃的大街,暗沉沉的荒漠,似乎各繃了一根隱形之鋒弦。
相比之下,史蒂芬·埃利奧特導演的《沙漠妖姬》則極盡妖豔之能事。看幾位異裝癖愛好者在澳洲大陸放飛自我,足以深切感受到什麼叫「活著」。
芬 蘭
《愛砸了》(尼爾斯-埃裡克·艾克布洛姆,2017)
《芬蘭的湯姆》(多姆·卡如庫斯基,2017)
影片《愛砸了》與荷蘭同影類似,打柔光北歐小清新。有句這樣的玩笑很適合形容這部同影,男生在沒有遇見對的男生之前,都以為自己喜歡女生,遇到了喜歡的男生,出櫃也需要有勇氣,最後家庭的包容也成了電影非常美好的落腳點。
影片《芬蘭的湯姆》則因題材本身拒絕歐式小清新,從而呈現熱辣性感的風格。這部代表芬蘭申奧的同志情色畫家傳記片,同「芬蘭的湯姆」本身的畫作一樣,旨在刻畫男性身體那飽滿熾熱的細節。
德 國
《潘多拉的魔盒》(G.W.帕布斯特,1929)
《柏蒂娜的苦淚》(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1972)
《狐及其友》(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1975)
《十三個月亮》(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1978)
《霧港水手》(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1982)
《夏日風暴》(馬可·克羅伊茨派因特納,2004)
《自由墜落》(史蒂芬·拉坎特,2013)
1871年的5月15日,德國頒布第175條,開始了迫害同性戀者的歷史。這個殘酷的條例,直到1994年才被正式廢除。在此期間,被殺害的同性戀者數以萬計。
儘管如此,德國電影人還是創造了不少名垂影史的經典同影,尤其是作為德國新電影四傑之一的法斯賓德,他自己的一生便足以被拍成一部跌宕起伏的電影。在他短暫卻輝煌的導演生涯中,拍攝了無數的女性主義經典,同時也不乏同性傑作。比如1975年的《狐及其友》便是對殘酷同志愛情的絕望審視,而1982年的遺作《霧港水手》則堪稱他整個創作航程中的最後絕響,也是同性元素的集大成之作。
而誕生於1929年的《潘多拉的魔盒》,據說是德國電影史上第一部涉及女同題材的電影。不得不說,帕布斯特導演足夠大膽而先鋒。
俄 羅 斯
《父子迷情》(亞歷山大·索科洛夫,2003)
《情迷禁果》(2004)
《寒冬旅程》(2013)
俄羅斯無疑是世界上恐同問題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現實中已然有太多殘忍的案例。也正因此,我們極少能夠看到戰鬥民族電影人拍攝的同志題材電影。或許,唯一有點名氣的便是亞歷山大·索科洛夫導演的《父子迷情》。但索科洛夫的拍法還是非常隱晦的。
南 非
《看不見的世界》(謝米姆·薩爾弗,2007)
《傷口》(約翰·特倫戈夫,2017)
第90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九強之一的《傷口》,在南非部落的割禮文化中,湧動出殘酷情慾。電影的最後一擊,撼人心魄地靶中非洲同性生態的隱秘與不安。
謝米姆·薩爾弗執導的《看不見的世界》,則是南非與英國的合拍片。影片講述五十年代,種族隔離制度執行期間,兩個女子之間微妙而細膩的情感。
越 南
《迷失天堂》(武玉登,2011)
《大爸爸,小爸爸和其它故事》(潘黨迪,2015)
影片《迷失天堂》是越南首部公映的同志電影,述盡社會邊緣人的痛苦掙扎。儘管不乏很多瑕疵,但故事足夠動人,這樣一部電影能在越南上映,無疑也是創造歷史的。
潘黨迪導演的《大爸爸,小爸爸和其它故事》則講述了一場多角戀情。關於愛,我們總是有太多不可言說的秘密。
巴 西
《兄弟情人》(阿盧希歐·阿巴瑞奇,2009)
《愛,簡單》(丹尼爾·裡貝羅,2014)
影片《愛,簡單》是2014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最佳影片,它是由第五屆Iris世界同志短片大賽冠軍《愛,牽手》延伸而出的長片。Iris世界同志短片大賽是一個很有味道的賽事。
從2007年開始,Iris Prize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專注於男女同性戀、雙性戀和雌雄同體有關的短片評選,獲獎者將得到2.5W英鎊(約21萬人民幣)的豐厚獎金,這樣藝術家就有足夠多的資金繼續他的下一部作品。
丹尼爾·裡貝羅的這一系列之所以連連獲獎,原因很簡單:以最純淨的鏡頭語言,敘說最單純的同性愛戀。
西 班 牙
《欲望法則》(佩德羅·阿莫多瓦,1987)
《西班牙處男》(西斯科·蓋伊,2001)
《不良教育》(佩德羅·阿莫多瓦,2004)
《羅馬的房子》(胡裡奧·密譚,2010)
《肌膚》(愛德華多·卡薩諾瓦,2017)
「誰還能找到似我這樣的愛人。」
西班牙國寶級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在《欲望法則》中,毫不掩飾自己對男性身體與愛欲的徹底迷戀與通透研究。一個優秀的藝術家,靈魂必雌雄同體——後來的電影,證明阿莫多瓦有多了解女人,而這一部,愛情是如此陽剛。
此外,胡裡奧·密譚導演拍於2010年的《羅馬的房子》,則是很多人心目中最美的女同題材電影之一。這種美,並非僅僅因為兩位女主角,還在於圍繞著我們的歷史氣流。
冰 島
《顫湧》(Baldvin Zophoniasson,2010)
《心之石》(古德蒙達爾·阿諾爾·古德蒙松,2016)
電影《心之石》可能不會在你心中掀起滔天巨浪,但絕對會有細膩而真實的漣漪。2016威尼斯影展酷兒獅獎得主,冰島陰鬱清冷的自然風光成為一段禁戀的見證。
墨 西 哥
《情碎的天空》(朱利安·赫南德茲,2006)
《四個月亮》(2014)
《夢囈雨林》(埃內斯託·孔特雷拉斯,2017)
誕生於2017年的《夢囈雨林》是一部美麗的電影,講述了殘酷無情的故事。熱帶雨林中的獨特語言滅絕之時,同性之愛才終於死灰復燃。
印 度
《阿里格爾》(漢薩·梅塔,2015)
《孟買之戀》(蘇德翰舒·薩利亞,2015)
影片《阿里格爾》從第一個鏡頭,就令觀眾得到安全感,但它表現的是一個並不安全的題材。影片結尾字幕一句「同性戀再度入罪」,揭示出印度同性戀者的生存困境。
義大利
《魂斷威尼斯》(盧基諾·維斯康蒂,1971)
《坎特伯雷故事集》(保羅·皮埃爾·帕索裡尼,1972)
《海紫》(Donatella Maiorca,2009)
《夏日光年》(加布裡埃萊·穆奇諾,2016)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盧卡·瓜達尼諾,2017)
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託馬斯·曼經典中篇《魂斷威尼斯》,一經改編為電影,便幾乎為觀眾呈現出影史上最令人心折的美少年形象。瑞典演員伯恩·安德森飾演的少年塔奇奧,美得如哲學般脆弱又堅定,這場同性追逐,其實是對美的獻祭。
影片《夏日光年》是一部美好而感傷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導演加布裡埃萊·穆奇諾的愛情文藝小品。一場旅行,四個人兩對伴,一段成長的經歷,美好、浪漫、清淡卻也深刻,陽光炙熱,盛夏快活,只有三天,已經過去十三年了。
當然,義大利除了去年大熱的《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之外,還有一位不得不提到的同志導演,便是大名鼎鼎的帕索裡尼。儘管他電影的格局都遠遠超脫於同志題材本身,但無論是驚世駭俗的《索多瑪120天》,還是《定理》《俄狄浦斯王》《坎特布雷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等,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一些同性情愫。
以 色 列
《我的軍中情人》(伊藤·福克斯,2002)
《泡沫》(伊藤·福克斯,2006)
《暗之光》(麥可·邁耶,2012)
對於同性戀情,或許在以色列只有悲劇。無論《我的軍中情人》,還是《暗之光》,純真的愛情似乎都絕對無法衝破現實的阻礙,最後只能粉身碎骨。而這殘酷的現實本身,已令人難以容身。
中 國 臺 灣
《喜宴》(李安,1993)
《愛情萬歲》(蔡明亮,1994)
《寂寞芳心俱樂部》(易智言,1994)
《河流》(蔡明亮,1997)
《藍色大門》(易智言,2002)
《豔光四射歌舞團》(周美玲,2004)
《十七歲的天空》(陳映蓉,2004)
《盛夏光年》(陳正道,2006)
《刺青》(周美玲,2007)
《少年不戴花》(蔡辰書,2007)
《花吃了那女孩》(陳宏一,2008)
《艾草》(姜秀瓊,2008)
《帶我去遠方》(傅天餘,2009)
《女朋友。男朋友》(楊雅喆,2012)
《那天媽媽來看我》(郭春暉,2013)
《醉·生夢死》(張作驥,2015)
《日常對話》(黃惠偵,2016)
《阿莉芙》(王育麟,2017)
「你的退縮,讓我覺得自己的堅持很愚蠢。」
2017年05月24日,中國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區,同性單元系列劇《History》成為其最直接的影視註腳。這個已出《著魔》、《越界》、《是非》等多部八集短劇系列,以令人難以意料的超高甜度,被內地觀眾戲稱:果然合法了,底氣就足了!
但電影並未同樣形成瞬間的席捲之勢,這使我們對臺灣同影的印象,仍停留於「古老」的《藍色大門》《盛夏光年》時期;更經典的,則要追溯到李安導演的《喜宴》,或者蔡明亮導演的《河流》與《愛情萬歲》。
2016年的《日常對話》,似乎也將更多細節傾注於家庭暴力與童年陰影。而臺灣原鄉本土氣息中的同性話語,更多於公視電影《艾草》與《那天媽媽來看我》中得以表達。
影片《那天媽媽來看我》中,喪女的白冰冰本色出演喪子之痛,令人無比動容,而片中男演員吳慷仁則因2007年的影像詩同志短片《沿海岸線徵友》(據臺灣詩人鯨向海同名詩歌改編)為觀眾熟知,與張孝全、張睿家、周孝安、範植偉等人一起,成為臺灣同影的身體符號。
影后製造機楊雅喆則憑《女朋友。男朋友》,將桂綸鎂送上金馬影后寶座的同時,更在片中為張孝全與鳳小嶽安排了幾場迷離而性感的情慾戲。往後兩年亮相的《醉·生夢死》以及《阿莉芙》則進一步拓寬了臺灣同影的範疇。
中國香港
《新獨臂刀》(張徹,1971)
《愛奴》(楚原,1972)
《春光乍洩》(王家衛,1997)
《自梳》(張之亮,1997)
《基佬四十》(舒琪,1997)
《美少年之戀》(楊凡,1998)
《愈快樂愈墮落》(關錦鵬,1998)
《遊園驚夢》(楊凡,2001)
《蝴蝶》(麥婉欣,2004)
《渺渺》(程孝澤,2008)
《永久居留》(雲翔,2009)
《無聲風鈴》(洪榮傑,2009)
《得閒炒飯》(許鞍華,2010)
「等我從虎威莊下來,我就封刀不提武事,與你一起去太湖務農為生。」
相比臺灣,香港更像是同影荒漠。卻因當年cult梟雄張徹與至情至性倪匡,出了這樣一部不是同影勝似同影的《新獨臂刀》。這部「斷臂刀」集齊當年邵氏兩大頂級美男,姜大衛與狄龍,上演了一出令觀眾難以自持的江湖基情。
正統武俠作品中的同性曖昧一向很少,能與《新獨臂刀》相比的,可能只有趙晨光拿下溫世仁武俠大賞首獎的《浩然劍》。或許,有些影迷還會想到楚原的《愛奴》。
而最為顧盼生輝的香港同影經典,除了《春光乍洩》之外,就屬《美少年之戀》了。在吳彥祖的制服誘惑與美少年的情色之中,令人唏噓地呈現青春之愛的轉瞬即逝。三年後的《遊園驚夢》,楊凡導演更是將吳彥祖的誘惑力發揮到了極致。
關錦鵬導演的《愈快樂愈墮落》則像是世紀末的最後一場狂歡。我至今猶記得影片中那句:「你知道嗎?每一個高潮就像一次天盡頭,我和你一起雙雙死去。」
香港女同題材電影倒是有不少,比如張之亮的《自梳》、麥婉欣的《蝴蝶》等等。還有許鞍華的《得閒炒飯》則讓玉女周慧敏展現出不同一面,影片顛覆男女角色的社會地位,實則是許導在香港文化的圈囿下對性別獨立意識的表達。
中國內地
《霸王別姬》(陳凱歌,1993)
《東宮西宮》(張元,1996)
《男男女女》(劉冰鑑,1999)
《夜奔》(徐立功、尹祺,2000)
《藍宇》(關錦鵬,2001)
《哎呀呀,去哺乳》(崔子恩,2003)
《目的地,上海》(程裕蘇,2003)
《少年花草黃》(崔子恩,2005)
《春風沉醉的夜晚》(婁燁,2009)
《姑奶奶》(邱炯炯,2010)
《光棍兒》(郝傑,2010)
《雪花秘扇》(王穎,2011)
《在勾引中學會愛》(葉明,2013)
《有我在這裡》(吳維峰,2015)
「兩個人要是太熟悉了,倒不好意思再玩下去了,也就是到了該散的時候了。」
在《藍宇》中,陳捍東與藍宇的悲戀幾乎沒有社會結構的參與,而只基於生命本身的無常。影片在劉燁執著的形象與胡軍浪子回頭的深情中,探索同志情感本身的自洽與深度,為觀眾留下一曲傷痕輓歌。
對於同影,內地是一片複雜的土壤,饒是如此複雜,內地同影卻仍熱衷於聚焦同性情感本身的悲歡離合,對於社會環境,似乎甚少成為影片主題,這實在令人心中五味雜陳。
當然,我們也不應否認優秀同影為同志群體所做的貢獻,即使瑪麗蘇如《上癮》這樣的網劇,依然能憑藉其熱潮引發大眾對同志群體的關注。
婁燁導演的《春風沉醉的夜晚》則依憑其極具韌性與晦暗詩意的劇作文本,為內地同志群體爭取到國際視野。當年在坎城拿下最佳編劇的份量,也註定被影史記下一筆。
不得不提的,除了陳凱歌執導、張國榮主演的《霸王別姬》外,還有張元導演改編自王小波的《東宮西宮》同樣是標誌性的時代力作。此外,還有像崔子恩的《哎呀呀,去哺乳》、程裕蘇的《目的地,上海》、劉冰鑑的《男男女女》、邱炯炯的《姑奶奶》等,都或多或少的影響過一些人。
而《有我在這裡》與《在勾引中學會愛》均依據青年學子的真實經歷改編,雖有稚嫩之處,但仍以對情感本身保有的純潔信仰,生動勾勒出最真實的學生同志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