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原本是法國巴黎近郊的一個衛星城,怎麼就成為了一門「新學科」的代名詞?「凡爾賽學」是如何悄然興起又星火燎原的?學習「凡爾賽學」和吐槽「凡爾賽學」的都是怎樣一群人?
最近,一個名為「凡爾賽文學」的梗火了,先後登上微博、知乎等社交平臺熱搜,成了全國網友的「快樂源泉」。也許之前你從未聽說過「凡爾賽學」,但你一定不知不覺接受過「凡爾賽式」的信息衝擊。
△圖片來源網絡
「凡爾賽」的主要陣地在社交網絡,最大的特點在於不經意間地露富、拐彎抹角地炫耀、潤物細無聲地展示一種高端品質生活,背後都有一個隱約的主旨:「哎呀人家也不想這樣啦,可我就是這麼富/帥/美/厲害怎麼辦?」熟練掌握「凡爾賽文學」的「朋友圈貴族」們,也被戲稱為「凡學家」。
比如被奉為「凡爾賽學經典教材」的《小時代》,隨意翻開一頁就能看到時不時蹦出一個英文單詞的對話(儘管把頭等艙稱為「first-class」、經濟艙稱為「economy-class」毫無必要),97塊一杯的豆漿,和「生下來就沒坐過火車那玩意兒」這樣非貴族無法想像的高貴生活。
△節選自郭敬明《小時代》
更日常的「凡爾賽」則出現在每個人的朋友圈。總有人把簡單一句「昨天熬夜補作業,氣色好差」的普通吐槽,用看似真誠的埋怨、英文名稱的外國名校、來自他人(未必真實存在)的讚揚和精心修飾後、與文字基本無關的配圖,填充成一句「凡爾賽式」標準發言:
又是一個瘋狂趕ddl的晚上,呵呵,是誰說的上大學就輕鬆了,有請University of Oxford的學生都出來說說。今天早上照鏡子嚇一跳,臉色很蒼白,室友居然還說很好看,尤其是我五官立體精緻,像貴族吸血鬼…...所以我這是?(配圖是一張精修自拍)。
這類言論乍看讓人不適,再看有些好笑,仔細想想又挑不出毛病,明明沒有一句話在直接炫耀,卻能明確感受到發言者溢於言表的驕傲。
此類表達方式最早被微博網友「@小奶球」總結歸納為「凡爾賽」,她為此開創了一門「凡爾賽學」,總結歸納出了「凡爾賽式發言」的三大要素,每日與網友分享「凡言凡語」。
△豆瓣「凡爾賽學研習小組」
隨後,「凡爾賽學」在豆瓣發揚光大,豆瓣小組「凡爾賽學研習小組」自今年5月成立以來,已有三萬多名成員加入,他們自稱「凡克雅寶」,一邊在小組分享、吐槽著身邊的「凡言凡語」,一邊又不斷總結、概括經典句式來學以致用。
「凡爾賽文學」近日的火爆,與一位情感作家的微博有關。
△網絡截圖
凡爾賽,原本是法國巴黎近郊的一個衛星城,怎麼就成為了一門「新學科」的代名詞?「凡爾賽學」是如何悄然興起又星火燎原的?學習「凡爾賽學」和吐槽「凡爾賽學」的都是怎樣一群人?
創立「凡爾賽學」:鑑定+拆穿+學習
「凡爾賽學」名稱的來源,確實與法國的凡爾賽有關。中世紀之前,凡爾賽不過是巴黎郊外的小村莊,最多算一個城鄉接合部。但到了17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為了削弱地方貴族的勢力,避免叛亂危險,在凡爾賽建造了一座豪華的宮殿,將全國主要貴族都邀請至凡爾賽宮居住。
凡爾賽宮被稱為世界五大宮殿之一,外表宏偉壯觀,內飾富麗堂皇,500餘間大殿小廳裝飾以精緻雕刻、巨幅油畫和厚重掛毯。居住其中的法國貴族自然也過著紙醉金迷、窮奢極侈的生活。日本漫畫家池田理代子以凡爾賽宮為地點創作的漫畫《凡爾賽玫瑰》,在日本大獲成功,被接連改編成動畫、真人電影和舞臺劇,她在書中塑造的法國王后、路易十六的妻子以及她標準貴族的奢靡生活方式也跟著家喻戶曉。
△《凡爾賽玫瑰》動畫劇照
不過,少有人知的是,凡爾賽宮雖奢華卻並不宜居,500餘個房間沒有一處廁所或盥洗設備,所有貴族們洗漱、排洩都要起身出宮,王太子甚至不得不在臥室的壁爐內起夜。某種意義上,凡爾賽宮也是華而不實的代名詞。
「凡爾賽學」就從中而來。「@小奶球」用「凡爾賽」來指代社交軟體上的「貴族們」,來嘲諷他們看似漫不經心實則曲折刻意的炫耀言論。在她的「凡爾賽學導論」中。「@小奶球」總結出了「凡爾賽學」的三個基本操作和兩個進階操作。三個基本操作分別是:
先抑後揚、似貶實褒靈活運用自問自答熟練借用他人評價
借用這三個基本操作,學習者可以創作最基本的「凡爾賽言論」,也可區分「凡爾賽言論」和普通分享生活、單純炫耀行為的不同。而兩個進階操作是用定位來巧妙地暗示自己所處的高貴場合,以及用捂臉、哭笑不得等表情來表達自己的無奈、委屈。
具體到實踐,豆瓣「凡爾賽學研習小組」的教材及經典區就有這樣一個例子:
△圖片來源:豆瓣「凡爾賽學研習小組」
改造後的文字,看似是埋怨自己的粗心大意,「為自己智力捉急」,實際上卻達到了多個層面的炫耀:
讀的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的書,並且不是代表作而是早期作品,顯示自己文學品位高雅且小眾;兩千多塊錢只是一頓飯的小錢,顯示自己財力豐厚消費水平高端; 借朋友之口似貶實褒,顯示自己是公認的聰明。
只不過單純的文字改寫還沒有運用到自問自答的技能。配圖流露的品牌元素也太過直接繁雜,難免被輕易拆穿。畢竟「凡爾賽學」的終極奧義就是低調曲折,讓人抓不住炫耀的把柄。
簡單了解便能發現「凡爾賽學」的「博大精深」。但更為高深莫測的是「凡爾賽學研習小組」成員們的學習動機。小組分為四個主要板塊:教材及經典、我來當凡人、拆凡達人和求鑑定。不同於創始人「@小奶球」對「凡爾賽學」的單純嘲諷,豆瓣小組中的「凡學」研究者們分為兩派,一派是希望通過學習來鑑定並進一步拆穿他們的凡爾賽行為,另一派則希望通過學習成為滴水不漏、不被拆穿的「高級凡爾賽」,兩派看似水火不容,卻在同一個小組中相互學習借鑑,進行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套路與反套路博弈。
可是為什麼我們既想炫耀又要蜿蜒曲折不想被發現在炫耀呢?
「炫耀」與「表演」:朋友圈是最好的舞臺
所謂「炫耀」,其實只是一種自我展現的方式。任何試圖引導他人按照特定的方式看待自己的行為,都可以看做自我展現。只不過通過「炫耀」這種方式展現的,是經過仔細挑選和精心修飾的,自我中最好的、甚至略微超出自我的一部分。
有選擇地自我展現幾乎是人的本能,在世界這個大舞臺上,每個人都在對特定的人群展現著特定的自我——在妻子面前扮演忠誠的丈夫,在孩子面前扮演慈愛的母親,在上司面前扮演能幹的下屬。你不會在辦公室展現自己在家邋裡邋遢穿著拖鞋蹺著腳的一面,也不會在朋友聚會中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板著一張臉。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作者: 歐文·戈夫曼,譯者: 馮鋼,版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年5月
在社交媒體出現之前,也並非沒有凡爾賽式的言行。只不過這類言行,只有此時此地在現場的人能看見聽見,最多通過書信、物件在小範圍內流傳,即便下血本修建宏偉壯麗的凡爾賽宮也無法展示給全世界。同時,炫耀式的表演是針對特定群體,在現實世界中卻沒有明確的舞臺,表演便面臨被預料之外的觀眾打破的危險。
想像一位驕矜的凡爾賽貴族小姐正向小姐妹們炫耀自己魅力萬千,接受了奧地利某位王子的出遊邀約,又收到了西班牙某個王室的貴重禮物,一時間躊躇不定在好幾位男友之間無法抉擇。也許姐妹們確實會對她歆羨不已,但如果此時她口中的奧地利王子恰巧經過,聽到這番言語,不知該多麼妒火中燒、氣上心頭,難免要找這位貴族小姐一番對峙。
社交媒體的出現,為「凡爾賽學」的發揚光大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許多凡爾賽學教程都特別指出,此方式僅適合用於朋友圈。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為什麼?因為朋友圈簡直是為「凡爾賽學」量身定製的舞臺。
先說所有的社交媒體都具有的共同優勢——你可以永恆地定格某個特定的瞬間,提供文字、圖片、視頻甚至特殊定位等全方位的展現方式,還能夠選擇分組可見,精準投放向特定的好友展現。他們不必知道這張擺拍的臥室精緻角落照片之外,你的床上堆了多少衣服和雜物,也無法知道你是坐了好幾站地鐵去這個專家雲集的研討會蹭了個定位,為了和大佬合影還差點被保安攔下。他們看見的,正好是,也只能是你想給他們展現的那一部分。
朋友圈更擁有特殊的非好友不可見點讚、留言和刪除評論的功能,最大程度釋放了「凡爾賽學」巧妙運用自問自答的精髓。即使根本沒人留言詢問口紅的色號、包包的款式,你也可以佯裝不堪其擾地統一回復(反正別人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人留言):「不要再問啦,是某香新出的包包,前兩天去巴黎出差剛好經過老佛爺順手買的,現在看膩了這個顏色,後悔當時沒買另一款,國內專櫃又買不到(可配委屈表情),只好讓巴黎的朋友再給我送啦。」
△圖片來源:網絡
與傳統社交時只能零星獲得他人反饋的模式不同,在社交媒體上你可以直觀看到好友的評論與點讚數量,好友的讚美與評價也能直接轉化為你的自我反饋。一方面,這滿足了人人皆有的虛榮心,和他人認可已達自我實現的需求,另一方面,這樣不斷加強我們的自我認識,「我確實有(通過濾鏡精修後的自拍照)那麼美」,「在研討會上我的確(像找角度抓拍的那樣)和幾位專家談笑風生」。
儘管大多數人會否認自己是有意炫耀或是為了獲得讚美才發布的社交動態,但卻沒多少人能否認,自己在發布社交動態時沒有考慮到這條信息可能帶來的點讚和留言。為了得到更多讚美和歆羨,人們很難抵抗進一步美化自己、炫耀自己的衝動與誘惑。
「學習」與「拆穿」:身份的焦慮
人們想在他人心中塑造的形象不計其數,但簡單而言可以分為五類策略:
△表格根據喬納森·布朗《自我》一書繪製
而在社交媒體,最完美的形象可能是既可愛又能幹。不幸的是,如布朗在《自我》一書中所證明的,同時展現出可愛與能力卻非常困難——比如,彬彬有禮的謙虛是討好他人的有效方式,卻不會給人留下能力強的印象;相反,自吹自擂的炫耀可以展現自己的能力,卻難以得到喜愛。正是如此,人們經常混合使用逢迎討好和自我提升兩種策略,或是尋求二者之間的平衡點,「凡爾賽學」便是這種努力的集中體現。
只是我們不難發現,逢迎討好和自我提升兩種策略都帶有一定的欺騙性質,既然是「謊言」,就害怕拆穿,「凡爾賽學」研習者們最怕遇上的就是「拆凡達人」,揭穿他們的炫耀。例如在女生埋怨自己太瘦了穿衣服不好看的朋友圈下留言,「確實不好看」,「想挨誇沒門兒」,或者在曬高端酒會宴請函的照片下面「好心提醒」宴請函上的姓名「P圖沒有考慮透視」,一下就讓「凡爾賽貴族」們從低調地炫耀轉為高調地出醜。
△圖片來源:網絡
根據戈夫曼的戲劇理論,朋友圈的觀眾們在看「凡爾賽貴族」的「演出」時,佔據一定上帝視角的優勢,因而更容易發現「演員」的疏漏和錯誤,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但在過去,人們面對面社交時,面對失誤觀眾通常選擇配合「演員」的演出,甚至給予適當的幫助,讓社交場面不至於陷入尷尬。但在社交媒體時代,「拆凡達人」們的橫空出世,讓凡爾賽式的言行舉止愈發困難。
△薛之謙《演員》MV
面對被拆穿的挑戰,不願放棄炫耀的「凡爾賽貴族」們剩下兩個選擇。一種方式是不斷精進自己的「凡學」修養,通過更低調委婉、無懈可擊的方式來達成自己的炫耀目的。研習「凡爾賽學」的過程,也是提高自己社交敏感性的過程。通過站在他人的立場,推斷一個特定的行為會在他們心中產生什麼樣的印象,讓自己掌握成功塑造理想形象的能力。這就造就了「凡爾賽學研習小組」的持續發展。
另一種方式則是我行我素,繼續自己的「凡爾賽」行為。就像郭敬明在小說《小時代》中對於奢侈品牌和穿著打扮的過量描寫已經飽受詬病,他還是繼續堅持不懈地在幾部《小時代》電影中延續著對奢侈和拜金的追求。
為什麼有人明知自己的炫耀令人反感還要繼續?根據布朗的分析,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在此時,討人喜歡已經不是他的目的了,相反,他是在為自己渴望的身份尋求社會證實,並通過尋找聽眾來達此目的,而不管這樣做的社會代價是什麼。
對「凡爾賽學」的執著背後,其實是一種對身份的焦慮。真正的法國貴族們不需要時刻通過完美的穿著打扮來驗證自己的身份,只有並非貴族卻又渴望成為貴族的人們才會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語,他人的看法評級。
在《身份的焦慮》一書中,作者阿蘭·德波頓指出,他人的認可與關注對我們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我們對自我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的自我感覺和自我認同完全受制於周圍的人對我們的評價。因而我們一切行為的動機也就是為了被他人注意、被他人關懷,得到他人的同情、讚美和支持。
但過度在意他人看法,讓我們不知不覺把自己放在了被審視的卑微地位,而把「觀眾」抬到了過高的位置——就像演員的一切行為是為了觀眾,而非為了自己。
在「凡爾賽學研習小組」的簡介中,組長提出,凡組不是為了嘲諷或攻擊任何個人,而是希望通過對這種行為的總結,讓「凡爾賽」們意識到自己價值取向中的問題,把注意力轉移到美好生活的實質上,而不是刻意營造一種虛偽的自我感覺良好。
這可能才是「凡爾賽學研究」的終極目標。如果耗盡精力糾結於創作「凡爾賽」與拆臺「凡爾賽」套路與反套路的博弈,那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較量只能永無盡頭。小小的炫耀其實不失可愛,但是對照「凡學」也可供自省。
綜合新京報、新聞與寫作 作者:肖舒妍
本文編輯:劉穎
-閱讀推薦-
「記者被移出群聊」,玻璃心不是應對輿論監督的正確態度
《好聲音》啞火,音樂綜藝嗨不起來了嗎?
「一不高興就購物」:女性是如何被塑造成非理性消費者的?丨周末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