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閉門家中,百無聊賴,與妻一起看了高曉松的《同桌的你》。一部海報上寫著「同哭同笑同青春」的青春電影。
20年前,聽同桌的你,恰同學少年,情竇初開,小小少年,乍添憂愁,為賦新詞強說愁;20年後,看同桌的你,已盡不惑,忙於生計,世故老城,紅塵喧囂,登高樓卻道天涼好個秋。
我倆個為片中那室友的集體營救,鼓掌大笑,遙思故友;為「5211314」的一個個小片段追撫往昔,黯然神傷;為馮哲的粗鄙意氣難平,破口大罵。
此片之賣點,同《那些年》、《致青春》一樣,打的回憶牌,勾的恰是我與妻這個年紀人的傷懷。她成功了。
想起了高中時的初戀,傻笑自己的瘋狂,也感慨現如今自己的猥瑣懦弱。
臺詞說得好:我們都輸給了現實。我加一句,不管你是否努力。
美麗的校園,純純的感情,白衣飄飄的女孩兒,一遍一遍,只能回放。但是很多人已然忘掉,或者是不敢去按下那個「re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