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SKII的Pitera,海藍之謎的Miracle Broth,富勒烯也因其強大的抗氧化能力成為了消費者、各大品牌方競相追逐的成分。
隨著富勒烯這個成分大火,很多品牌開始做富勒烯這個成分的護膚品。但市面上很大一部分品牌和產品都是想要借富勒烯這個熱度,忽悠消費者為此買單,這就實在令人火大了。
富勒烯是什麼呢?
提到獲得了諾貝爾獎的成分富勒烯,自然而然大家會聯想到是這個成分很厲害才給予了諾獎。但事實上,1985年是針對發現了富勒烯成分的三位科學家授予了獎項。雖然不能說是因為功效厲害直接得獎,不過也確實說明了富勒烯的獲取艱難。
獲得諾獎的三位科學家
實際上富勒烯(Fullerence)是一種碳的同素異形體。任何由碳一種元素組成,以球狀、橢圓狀或管狀結構存在的物質,都可以被叫做富勒烯,因此富勒烯實際上是一個龐大的家族。而在富勒烯被發現之前,碳的同素異形體只有石墨、鑽石、無定形碳(如炭黑和炭)。
富勒烯作為一種超級納米材料,在能源、化工、醫療和基礎材料等各個方面都有非常廣闊的前景,學者們也在研究富勒烯分子在抗病毒的應用,希望能在對抗新冠狀病毒當中起到作用。
富勒烯在護膚品中有什麼功效?
在美容護膚領域的應用來講,富勒烯憑藉優秀的「清除自由基」和「抗光照」能力而被視為化妝品界的原料新貴。
大量科學家研究證實,富勒烯對清除自由基有很好的效果,抗氧是維C的172倍,並且自帶抵禦UV的能力,關於富勒烯在清除自由基方面的功效也已經發表了近3萬篇論文。
但目前的國內護膚品市場,並不是所有叫富勒烯的產品,都有富勒烯,也不是所有含有富勒烯的護膚品,都能達到如此神奇有效的護膚效果。
任何成分,拋開了量來談是否有功效,都是在耍流氓。
護膚品的功效成分在整個護膚品的體系中,能有1%的含量,都被認為是有效添加了。那麼99%的富勒烯護膚品是不是更牛x了?
剛剛有講過富勒烯的本身是什麼,就是碳呀,富勒烯生產出來以後是黑色的粉末狀晶體。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以富勒烯的結構來看,99%的富勒烯含量的面膜,本應該成為石膏的……
這款是城野醫生的富勒烯原液,是市面上很多消費者認可的一款富勒烯護膚品。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瓶身上有一個標識。
這個標識是什麼呢?這個標誌是日本三菱公司授權的一個富勒烯成分標識,只有購買了日本三菱公司1%含量的富勒烯才能在產品上添加的一個標識。
如何判斷我買的富勒烯護膚品添加了足夠高含量的富勒烯呢?
1、從價格上判斷
18年之前,富勒烯這個成分只有日本三菱集團能夠生產,它們幾乎壟斷了市面上大多數富勒烯護膚品的原料來源,因而價格極其昂貴。18年我們國內的碳谷科技公司終於打破了日本長期壟斷富勒烯的霸主地位,也能夠噸級量產高純度的富勒烯成分了,逼得日本三菱集團不得不把富勒烯原料的價格下調。這真是我們國人的驕傲啊!
但是,儘管富勒烯成分的價格下調,富勒烯仍然屬於「貴婦級」成分。
作用於護膚品的富勒烯成分,會根據富勒烯級別、純度的不同定價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在幾萬元1kg以上的。
因而,什麼99塊錢4盒……這樣的富勒烯護膚品,真的添加了富勒烯嗎?如果沒有其他抗氧化成分,那真的別買了,白花錢。
價格上可以參考一下城野醫生的富勒烯原液,460元30ml。以它的富勒烯含量1%作為參考,如果有日本三菱公司授權的這個標識,再拋開品牌溢價,進口等原因,價格還可以再下降一些,但並不可能會做到例如99塊錢4盒這樣誇張的價格。
2、從顏色上判斷,此方法只適合添加含量高的富勒烯護膚品
因為富勒烯剛剛製備出來的是黑色的晶體,用於護膚品中,需要進行水溶或者油溶性處理,才能成為我們使用的護膚品。因而我們可以根據它本來的顏色來判斷,溶於料體中的富勒烯的顏色,是接近於褐色的。
所以,在沒有添加色素的情況下,富勒烯的精華液、或者水裡面,含量高的產品成分會呈現出褐色或者奶茶色。
據我所知,國內外的富勒烯護膚品當中,只有碳立方CARBON CUBE的富勒烯護膚品是呈現褐色的。
碳立方CARBON CUBE這個品牌的公司是碳立方科技,而該公司目前也只生產富勒烯護膚品,名字是不是有點耳熟?
還記得前面我們提到的,18年打破了日本壟斷生產富勒烯的碳谷科技公司嗎?碳立方科技公司(碳立方 CARBON CUBE)的總經理孫永青正是碳谷科技的法人代表及執行董事、經理
(2019年3月21日10點截自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
因而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目前只有碳立方CARBON CUBE富勒烯護膚品能夠添加如此高含量的富勒烯了。高純度的成分肯定只供給自家的品牌,自己具備生產技術和能力,自行製備生產和購買別人生產的富勒烯,從成本的角度來講,肯定是更便宜了。
但是看一下產品的售價,這個系列只屬於該公司最便宜系列的產品,價格也符合我們剛才說的第一條判斷方法,並且綜合含量來看,碳立方富勒烯護膚品的確是高性價比了。
好好做產品,不忽悠消費者的品牌和企業值得支持,反觀一些只會營銷宣傳,而不好好做產品的企業,拜託,請良心一點,放過我們消費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