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即將展開,先來聽聽首席科學家的「劇透」

2020-12-23 騰訊網

原文作者:W.X. Wan, C.Wang, C.L. Li & Y.Wei

註:本文第一作者,中國火星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萬衛星院士於2020年5月20日因病逝世,《自然-天文學》刊發訃聞表達哀悼。

在"天問一號"探測器計劃於7月底或8月初發射之際,任務首席科學家及其團隊重點介紹了中國首次火星任務的科學目標和儀器設備。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與地球最為相似,而且距離地球也很近。因此,它自然成為空間探索的優先目標。火星給了人類一個切實的機會,去回答有關地外生命的存在、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等關鍵問題,並探索適合人類居住的可能性。從20世紀60年代第一個飛掠火星的空間探測器到今天的行星軌道器和巡視器,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和印度都制定了火星探測方案,以實現人類的願望。

中國於2016年[1]宣布了其超越地月系統的行星探索方案。受益於中國月球探測計劃的工程成果[2],中國國家戰略將火星定為下一個行星探測目標。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計劃在一次任務中完成環繞、著陸和巡視3個目標[3]。「天問」取自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屈原(約公元前340-278年)的一首詩的名字。目前,「天問一號」正準備於2020年7月或8月發射,經7個月後抵達火星(圖1)。

圖1:"天問一號"藝術示意圖。這次任務將綜合使用軌道器和著陸器/巡視器來研究這顆紅色星球。

「天問一號」將在海南文昌發射場[4]發射,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直接發射進入地火轉移軌道(Earth–Mars transfer orbit)。「天問一號」探測器重約5噸(含燃料),由一個軌道器和一個著陸器/巡視器組合體組成。軌道器將為巡視器提供中繼通信鏈路,同時本身進行為期一個火星年的科學觀測。科學觀測階段的軌道是一個極橢圓軌道(265 km × 12000 km)。著陸器/巡視器將在探測器到達約2-3個月後,在火星表面進行軟著陸,候選著陸點為烏託邦平原(Utopia Planitia)。太陽能巡視器重約240公斤,質量幾乎是"玉兔號"月球車的兩倍,預計將運行約90個火星日。

「天問一號」的主要任務是利用軌道器對整個火星進行全面廣泛的勘測,並將巡視器送到有科研價值的表面位置,進行高精度、高解析度的詳細調查。具體來說,「天問一號」的科學目標包括[5]:(1)繪製火星形態和地質結構圖;(2)調查火星表面的土壤特徵和水冰分布;(3)分析火星表面的物質組成;(4)測量電離層和火星地表氣候及環境特徵;(5)探索火星的物理場(電磁場、引力場)和內部結構。

「天問一號」任務共有13種有效載荷。軌道器上的7臺儀器包括兩臺相機、火星軌道次表層探測雷達、火星礦物學光譜儀、火星磁力儀、火星離子和中性粒子分析儀、火星高能粒子分析儀。巡視器上的6臺儀器包括多光譜相機、地形相機、火星巡視器次表層探測雷達、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器、火星磁場探測器和火星氣象監測儀。

「天問一號」將在第一次嘗試中就進行環繞、著陸和釋放巡視器,並與軌道器協調觀測。從來沒有任何行星任務是以這種方式開展的。如果成功,將標誌著一次重大的技術突破。從科學上講,「天問一號」是對火星形態、地質學、礦物學、空間環境、土壤和水冰分布等進行研究的最全面的任務。預計「天問一號」探測器將於2021年2月左右到達火星,科學觀測階段將於2021年4月開始。除「天問一號」外,美國宇航局(NASA)的火星2020「毅力號」探測器和阿聯的"希望號"火星軌道器也將踏上火星之旅。國際行星科學界對這些激動人心的任務充滿期待,它們必將把我們對火星的認識推進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參考文獻:

1. Wei, Y., Yao, Z. & Wan, W.Nat. Astron.2, 346–348 (2018).

2. Li, C., Wang, C., Wei, Y. & Lin, Y.Science365, 238–239 (2019).

3. Geng, Y.et al. J. Deep Space Explor.5, 399–405 (2018).

4. Ye, P., Sun, Z., Rao, W. & Meng, L.Sci. China Tech. Sci.60, 649–657 (2017).

5. Jia, Y., Fan, Y. & Zou, Y. Chin.J. Space Sci.38, 650–655 (2018).

原文以China’s first mission to Mars為標題發表在2020年7月13日的《自然-天文學》Mission Control版塊

nature

doi:10.1038/s41550-020-1148-6

點擊「閱讀原文」閱讀英文原文

點擊圖片閱讀熱門文章

去過月球後,她可能會去火星:行星地質學家Jessica Watkins的工作也太酷了吧

敲敲,你有個火星來的快遞(十年後到)

到火星去!中國將於7月發射火星探測器

由於近期微信訂閱號的規則更改,很多朋友反映不能快速找到我們。小編建議大家可以將Nature自然科研設置為星標,這樣就能在微信公眾號中發現我們,查看每天訂閱。

具體步驟:

快去試試吧!

版權聲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辦公室負責翻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郵件China@nature.com。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2020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喜歡今天的內容嗎?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布會在文昌舉辦
    7月23日,國家航天局在文昌舉辦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布會,介紹任務相關情況,並答記者問。發布會發布詞全文如下: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媒體朋友們:  下午好!很高興和我的同事們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字揭曉!網友:好聽又霸氣!
    2020年4月24日,我們迎來了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國家航天局正式對外宣布,今年我國將開展火星探測任務!據介紹,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並以「攬星九天」作為工程的圖形標識。
  • 淘寶包電影院直播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發射
    今天,中國火星探測工程正式對外發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1:1著陸平臺和火星車」。在即將實施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中,火星車將承載火星表面巡視探測等重要使命,為中國打開火星之門。7月17日上午,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垂直轉運至發射區。
  • 直播錄像丨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發射升空
    7月23日,中國火星探測任務
  • 目標:火星。中國即將探測火星,這份火星題材科幻電影片單請收好
    7月17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繼成功完成探月任務之後,我國即將對火星進行探測。這又將是我國航天史上的一座裡程碑。
  •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中國將帶頭開啟火星探測
    他是誰歐陽自遠,出生於193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領導小組高級顧問,首任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中國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創者,從事地球與行星科學研究組織、設計了中國首次月球探測的科學目標與載荷配置方案;具體組織、設計中國月球探測二、三期工程科學目標與載荷配置方案,通過了國家中長期規劃的綜合論證,納入了國家中長期月球探測規劃。
  •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向太陽系的星辰大海挺進
    本次大會以「洞覺 未見」為主題,匯聚全球最強大腦,在三天的時間裡,涵蓋了預見未來、新基建、人工智慧、區塊鏈、潮商業、UP生活以及和文化等論壇,中外院士、頂級科學家、頂級企業家和投資人齊聚一堂,共同探尋下一個十年的方向。
  • 中國開啟火星探測,歐美進展如何了,我們能彎道超車不?
    就在今天,國家航天局宣布了大計劃,將我們國家的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並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同時公布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標識「攬星九天」。火星你好,宇宙你好,我們來了!我們在高興之餘,我們也盤點一下至今為止,全球的火星探測計劃進展如何了?當然,肯定先看美國NASA,畢竟是科技實力槓槓的。
  • 學術頭條:世衛組織稱暫時無法回到過去常態,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即將開展 「天問一號」已運抵發射場近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經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備受全球矚目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即將開展今年中國將使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火星探測器,一次性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步走」,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並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精細巡視勘查。美國將研究西南極冰蓋坍塌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懷疑12.5萬年前南極西部冰蓋發生了崩塌。
  • 盤古問天,中國的火星探測之路
    我國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即將拉開我國行星探測帷幕。 火星是太陽系中距離地球最近,而且自然環境與地球最為類似的行星,發現了存在水的證據,是否存在孕育生命條件,以及火星是地球過去還是地球未來成為火星研究重大科學問題,對認識地球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比較意義。因此火星一直是行星探測的重點。
  • "天問一號"將向火星進發 中國行星探測為何首探火星
    在4月24日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上,備受矚目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揭曉:「天問一號」。消息一出,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再次引發關注熱潮。
  • 蘇萌解讀「天問一號」:中國人為什麼要探測火星?|巡天報告
    執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圖源中國航天,攝影:崔嶽豪 史嘯
  • 中國無畏挑戰的「天問一號」火星任務,這裡有你所知道的一切
    葉泉志指出,在天文任務執行前中國人通常都不大談論與之有關的話題,但在過去的十年裡,他已經看到了中國在天文交流上取得的進步。他提到,「現在你可以在媒體報導上看到科學家談論與天文任務有關的術語和概念,也可以在微博上看到很多和中國天文項目有關的討論。」關於天問一號,我們知道些什麼?
  • 火星競賽正式開啟!史無前例,中國「天問一號」將一次性完成三大任務
    就在今年的「火星探測器窗口期」,中國計劃進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 通常來說,火星探測有三種方式:在軌道上繞火星飛行進行較遠距離探測的環繞器,降落到火星表面,原地進行探測和實驗的著陸器,以及能在火星上運動的巡視器(火星車)。
  • 剛剛,「天問一號」發射,中國開啟首次火星之旅 |【經緯低調分享】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題目是《天問一號,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分享的內容包含下面五個方面,也要向大家介紹一下即將發射的火星探測器。自古以來人們對火星就沒有什麼好印象,各個民族幾乎都在咒罵火星。因為火星是紅顏色的,代表了血腥,代表了戰爭,代表了死亡,代表了瘟疫,所以自古以來它就沒有一個好名聲。
  • 人類探測火星曆經兩次高潮,今年各火星探測器的科學目標是什麼
    因此,有些科學家已經開始研究向外空移民的方案,以保留人類的延續。由於火星與地球最為相似,所以不少科學家認為可先把火星改造成適合人類居住的第2個家園,然後向火星移民。人類的火星探測起步於1960年,到今年6月底,全球共實施了44次探測火星活動,其中美國21次、蘇聯及後來的俄羅斯19次、日本1次、歐洲2次、印度1次。其中完全成功的探測有19次,完全成功或部分成功的探測有23次。
  • ...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未來我國還將實施火星取樣返回、木星...
    這是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一是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下一步,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
  • NASA火星車快飛到火星了,卻突然聽到某種聲音,科學家嚇了一跳
    去年七八月的火星窗口期,人類從地球向火星發射了三艘探測器,包括美國宇航局(NASA)的毅力號火星車,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車,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目前這三艘探測器都即將抵達火星,阿聯的沒有火星地表任務,將在2月切入火星軌道;中國的天問一號在切入火星軌道後,將先在軌道上進行一系列的探測和準備,再在4月底左右登陸火星;而NASA的毅力號,由於此前已有豐富的經驗鋪墊,將直接在2月18日登陸,經歷恐怖7分鐘的煙燻火燎、各種折騰後,開始激動人心的火星表面之旅。
  • 嫦娥之父:把火星改造為人類「第二地球」需要2-300年
    近日,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為「嫦娥之父」的歐陽自遠接受網易科技訪談時表示,改造火星並非天方夜譚。,歐陽自遠解釋,有很多科學家十分擔心人類未來的命運,因為我們的地球受到太多的自然威脅,再加上人類自身的一些行為,未來很可能把地球破壞得不能宜居了。
  • 天貓新文創&淘寶直播包場電影院 直播中國首次火星探測
    7月22日消息,日前,淘寶直播和天貓新文創宣布將包下電影院,在大銀幕上直播中國首次火星探測。據《電商報》了解,這場「直播電影」將在杭州舉行,這也是淘寶直播首次走上電影院大銀幕。   不過,這場電影院直播並不對外售票,淘寶將邀請航天愛好者們到影院看最紀實版本的「火星救援」。據介紹,整場直播將包含航天專家科普、直播探測啟航、天貓新文創和中國火星探測工程聯名IP商品互動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