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能2》更加優秀,比如影山反駁社長時的嘴遁——「人都會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成長,人需要別人,總有一天會需要他人」——所帶給我的感觸並不亞於塔可夫斯基在《索拉裡斯》中那句振聾發聵的「人類需要人類」。
所以,這次我想討論一下《靈能2》中「他者」的接納問題。
什麼是「他者」,先做一個簡單的說明吧。(不想看的小夥伴可以跳過本長段)
譬如,喪屍就是一個極端的「他者」,他一方面站在常人的對立面,不論是其朽壞暴漿的外在形象,還是其襲擊人類、感染人類的內在目的;另一方面,喪屍又和常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喪屍由人類感染而來並且需要通過否定人類才能達到其最終目的。之所以要選用「他者」作為基本概念,而不是「我們」與「他們」中的「他們」,或者「主體」與「客體」中的「客體」,那就是因為前者過於口語化、生活化,過於寬泛模糊,而後者主客之間涇渭分明,缺少了他者與主體之間的聯繫性。除了上邊提到的對立性和聯繫性之外,「他者」的誕生還可能是隨機的,不過這種隨機性不止是隨機被喪屍咬了一口那種簡單隨機,而往往伴隨著一系列複雜的權力運作,比如《我沒有說話》所寫的:「納粹殺共產黨時,我沒有出聲,因為我不是共產黨員;接著他們迫害猶太人,我沒有出聲,因為我不是猶太人……後來他們迫害天主教徒,我沒有出聲——因為我是新教徒,最後當他們開始對付我的時候,已經沒有人能站出來為我發聲了。」屠殺的對象在不停地更換,也就是說需要被抹除的「他者」在不斷被製造。一開始可能覺得「他者」們離我們遙不可及,但下一秒或許就輪到了自己。又比如,前段時間國內掀起的對於「武漢人」「湖北人」的恐懼、至今在世界範圍內仍然存在的對於「中國人」的恐懼,這些「怕」與「恐懼」也會產生排斥效應,在我們和他們之間力求劃清界限,從而製造出新的「他者」。行文至此,我雖然舉了一些相對負面的例子,但這並不代表「他者」在全部意義上都是不好的,是一個汙名化的稱呼,譬如他者也可以是一面可資參照的鏡子,能告訴我們更多關於主體的真相。凡此種種,他者便是這樣一種微妙的存在,他與我們主體如影隨形,愛恨交織。我在這裡使用,也是將它作為一個比較好上手的概念工具而已。
進入正題。
首先,在一個由常人組成的社會裡,各種靈,毫無疑問是作為他者存在的,並且這個他者是需要被抹除的。第一季中,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所有的靈都被影山幹掉了,當然小酒窩也是被幹得半死以後寵物化的嘛。不過在第二季裡,在影山成長的大背景下,第一次出現了沒有作惡的靈,並且以不幸罹難的三口之家面貌出現。影山在這一家子靈身上看到了人性的部分,他猶豫了,在委託人的要求和自己的內心之間陷入了掙扎:「他們只是想安靜地生活,我不願意破壞這些。」面對這種窘境,小酒窩和師父給出了兩套方案,前者想要刺激靈爸爸暴走,可弄巧成拙,暴走失敗,再一次證明這家人的良善。師父看得很透,於是逆向操作,朝著不良們撒了一把鹽方才收場。師父認為:
「他能做到的事比一般人多,看到的世界也比一般人廣闊得多,『詛咒』也好『靈』也好,都與龍套的日常聯繫在一起。」
「『人類』和『其他』對他來說都一樣。」
此時,師父意識到在影山的世界裡,本來是沒有「靈」這個他者存在的,人類也好,幽靈也好,都是作為同一化的存在物存在的,他們都統一在影山的日常世界中。對於常人而言人類和幽靈之間存在一道鴻溝,但對於從小就和這兩者打交道長大的影山來說,一切都是酥鬆平常的。常人出於對幽靈的恐懼,但凡是幽靈,便要清除,因為就算幽靈什麼都不做,它的存在本身,它的「靈性」屬性,便是威脅。
然而此番考量在影山這裡遇到了困境,畢竟幽靈本身的存在是很難打上原罪標記的,靈性和人性在他看來並無二致:幽靈可以表現得具有人性,就像這個三口之家,而人也可以表現得面目可憎,像一個惡靈。這時,判斷不再如原來簡單,從前幽靈作為一個待抹除的他者,天經地義就該清除;而如今,「靈性」和「人性」的鴻溝被填平,等量齊觀,亟需一個新的判斷標準。在第三話裡,這個判斷標準便是「人性」,影山使用了他日常生活中的善惡觀念來判斷幽靈,換言之,經由影山這一中介,人性統一了靈性,主體(常人)將被摒除的他者(幽靈)又接納了回來。
其次,同樣是相對於常人,各種靈能力者,毫無疑問也是作為他者存在的,是嗎?不盡然。在《靈能》的故事裡,靈能力者的出現類別比較單一,主要就是:靈異從業者、中學生、業餘愛好者、反派。一經區分,前三者都是在社會之中的,而反派則脫離了社會或者站在了反社會的立場——可惜這只是個循環論證。不過循環亦有意義,起碼說明前三者並沒有被社會排斥或者沒有選擇排斥社會,是位於「我們」陣營的:靈異從業者憑手藝掙錢,中學生影山打心底認為超能力「不過如此」,愛好者本身就興趣使然。反派則與之相反,回顧第二季的兩個大反派,他們都是倚仗超能力主動選擇脫離社會,讓自己他者化,成為他者的:
最上啟示:「我不久後就會自殺,變成強大的怨靈。」
社長:「你們不過是為了襯託我這個世界主角而存在的配角。」
但是細分下來最上和社長又不同。
最上置身於一個惡性循環中,他的生活處境非常糟糕,為貧窮和疾病所困,這首先就為他奠定了一個悲觀的、對社會失望的精神基調。然後,他發現自己賴以生存的超能力可以通過負面情感的積累而變得更加強大。最後,他崩壞了,在這個死局中,他只能一面忍受著痛苦,一面變得強大。最上是一個被困在設定裡的反派,他可憐又可恨,他的惡是那樣複雜,以至於置換任何一個常人進去都很難不成為下一個最上。所以在第十一集中,最上再次出現,在解救大家的同時,也讓自己從死扣中解脫了、救贖了。
與最上相比,社長就要單純很多:我有力量➡️我和常人不一樣➡️我要統治常人➡️我還要我的孩子繼續統治。極致的強大伴隨著極度的自我中心,社長將自己塌縮為一個黑洞,絞斷了各種在他看來無謂的社會關係,諸如親情、愛情等等,這也讓他成為了一介孤家寡人。
可以說,最上從一個負面的起點出發,脫離社會,墜向了無窮的深淵;而社長從一個正面(強大)的起點出發,脫離社會,也奔著無窮肆意膨脹——「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對此,影山站在一個過來人的角度,給他們指了一條相同的路。他不光以此道渡己,還希望能渡更多的人:
給最上:「我是個幸福的人,應該感謝身邊的人。」
「還有一件事,人可以在與他人的接觸中改變。」
「多虧大家,我改變了。變得比獨自活著的我強了一些。」
「既然我能改變,那任何人都可以。所以,不存在沒有價值的人類。」
給社長:「人都會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成長,人需要別人,總有一天會需要他人,到時候一定會後悔。」
「光有力量是沒法成功的,但是這樣就好。只要用自己的想法選擇重要的部分並活下去,我就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所以我主動來這裡,哪怕是討厭的人,看到你孤獨地痛苦著,還是覺得太可憐了,所以我會救你。」
影山的邏輯是:光有力量是不足的➡️人需要他人➡️人可以在與他人的接觸中改變➡️這種改變指向著真正的強大和幸福。而這一邏輯的真正內核是,對於「超能力」本身的還原:超能力沒什麼了不起,這就和有的人跑得快,有的人腦子好,有的人長得高一樣,不過爾爾。一旦「超能力」和人的「其他能力」沒什麼兩樣,那麼「超能力者」和「常人」也就是一類人,一類普通人罷了。當「超能力者」和「常人」的鴻溝被填平,「超能力者」便不再作為他者存在,而是為日常世界所接納,為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所包容。
不過,這一切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影山的正直和強大,所謂「不帶劍的契約不過是一紙空文」。要是影山不能暴走到「???%」擊敗最上,要是最上沒有說出「對人嚴格」來啟發影山去和社長死鬥到底,這一切都是子虛烏有。最上看壞人看得很透:「如果(他們)只是為了保命而撒的謊呢?你要在他們重新做人之前照顧他們嗎?還能繼續監視他們嗎?」影山的回答很簡單:「做不到的,但人活下去就必須相信。」乍看之下,影山過於理想化了,某些「見多識廣」的大人可能對這種幼稚嗤之以鼻:「動畫片嘛,圖個樂,較什麼真。」但仔細推敲,卻並非如此。影山正直和強大的來源,正是身邊的人所營造、所賦予的和諧與幸福,後期影山靈能1%+1%+1%+1%……1%+1%的百分比,正是一點一滴由每一個人添加上去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以善意待人,影山最後也戰勝不了反派——勝敗掌握在每一個常人手裡——這是普通人與普通人的相互救贖,「人類需要人類」不是嗎?
回到「他者」的問題上來,在第二季中,影山連同他背後那個善意的社會,分別填平了「靈」和「人」的鴻溝、「靈能力者」和「常人」的鴻溝,將這些曾經的「他者」都納入了一個世界、一個日常世界之中。在這裡,沒有誰比誰天然地更高一等,也沒有誰天生就會因為某種特質、某種身份而被排斥為他者、另類,大家都是普通人。這是一種很棒的現代精神,它啟發我們如何腳踏實地,如何在過渡、短暫、偶然、平庸的日常生活中做自己的英雄。
最後,我想以穆旦先生的《冥想》一詩作結:
但如今,突然面對著墳墓
我冷眼向過去稍稍回顧
只見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亙古的荒漠
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過完成了普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