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很多人認為,飯前服藥就是空腹服藥。
闢謠
飯前服藥不等於空腹服藥。不少人尋思,「飯前」就是還沒吃飯、肚子空空,跟「空腹」不是同一個意思嗎?其實,兩者是有區別的。
飯前服藥指的是在進食前半小時左右服藥。宜飯前服用的藥物有:促胃腸動力藥、胃黏膜保護劑、利膽片、黏痰溶解劑。空腹服藥指的是進餐2~4小時後服藥,保證吃到胃裡的只有藥。宜空腹服用的藥物有:驅蟲藥、滋補類中藥、鹽類瀉藥、阿侖膦酸鈉片。
受患者的生理病理狀況(胃的容量大小、胃液分泌量多少、胃排空時間長短)、食物及藥物的理化性質等因素影響,空腹狀態、進食前後服藥會產生不同療效,所以不能簡單地把空腹服藥等同於飯前服藥。
那麼,胃腸道生理情況的哪些變化會影響藥物吸收呢?
胃的容量大小
胃是一個中空的囊狀器官,主要功能是暫時儲存食物進行初步消化。成人的胃一般能容納1~2升食物。飽餐後,食物可以慢慢地由胃進入小腸。
進食時食物對各種感受器的刺激能反射性引起唾液、胃液、胰液、膽汁的分泌,胃、膽囊活動的變化及胰島素的分泌,為消化食物做好準備。
食物入胃後,即受到胃壁肌肉收縮的機械作用和胃液的化學消化,其中的蛋白質被初步分解,胃內容物變成粥樣食糜,逐次小量地通過幽門排入十二指腸。
一般在食物入胃後5分鐘,胃就能以每分鐘3次的頻率蠕動。胃蠕動可使藥物與食物充分混合,同時有分散和攪拌作用,使藥物與胃黏膜充分接觸,促進胃中藥物的吸收。每一次蠕動波可將1~2ml食糜藥物向十二指腸方向推進。
胃液分泌量多少
正常人每日分泌胃液的量為1.5~2.5L,其主要成分為鹽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內因子、鈉、鉀的氯化物。禁食一晝夜後,鹽酸排出量為0~5mmol/小時,在進食和藥物的刺激下可達20~25mmol。空腹時胃液的pH為0.9~1.5,飲水或進食後,pH可上升到3.0~5.0。
由於胃液的pH呈酸性,有利於弱酸性藥物吸收(藥物解離少,分子型比例高,脂溶性高),不利於弱鹼性藥物吸收。
此外,進入胃內的食物按吞咽的先後順序分層排列,先入胃的食物與胃壁接觸,後入胃的食物進入胃腔內的中心,暫時不與胃黏膜接觸。因此,易受胃酸影響的藥物宜餐前服,對胃有刺激的藥物則宜餐後服用。
胃排空時間長短
胃排空速度快,藥物到達小腸部位所需時間縮短,有利於藥物吸收,產生藥效的時間也會縮短。
不同食物的排空時間不同,這和食物的物理性狀和化學組成有關。一般來說,稀的流體食物比稠的或固體的食物排空快,顆粒小的食物比大塊的食物排空快,等滲液比非等滲液排空快,不消化的固體食物排空最慢。
在三種主要營養物質中,排空時間由長到短的順序為:脂肪>蛋白質>糖類。人們吃過脂肪餐後,胃運動受抑制,胃排空時間延長。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4~6小時。溫度對排空也有影響,高於或低於體溫的溶液排空較慢。
服藥前一定要仔細看藥品說明書,按照說明書「用法用量」或「注意事項」欄的要求來服用。
闢謠專家:王玉蘭,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藥學部質控室組長,副主任藥師
覆核專家:李根,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藥學部主任,主任藥師
出品人:科普中國-科學闢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