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衛生宣傳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識要點_蚌埠市人民政府

2020-12-23 中國蚌埠網

核心信息:

一、精神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精神疾病不代表精神健康。每個人不僅需要身體健康,也需要精神健康。

二、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與軀體健康和軀體疾病一樣,是由多個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決定的。

三、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遇到各種精神衛生問題,重視和維護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四、我國當前重點防治的精神疾病是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兒童青少年行為障礙和老年期痴呆。

五、懷疑有心理行為問題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醫療機構接受諮詢和正規的診斷與治療。

六、精神疾病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

七、關心、不歧視精神疾病患者,幫助他們回歸家庭、社區和社會。

八、精神衛生工作關係到社會的和諧與發展,促進精神健康和防治精神疾病是全社會的責任。

知識要點:

一、精神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精神疾病不代表精神健康。每個人不僅需要身體健康,也需要精神健康。

健康(health)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

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又稱心理健康,是指個體能夠恰當地評價自己、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壓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學習、對家庭和社會有所貢獻的一種良好狀態。主要包括以下特徵:智力正常;情緒穩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識良好;思維與行為協調統一;人際關係融洽;適應能力良好。

精神衛生問題(mental health problems),又稱心理衛生問題。精神衛生問題的存在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許多人都會存在精神衛生問題,自己可能意識不到。

精神疾病(mental illness),又稱精神障礙(mental disorder),是指精神活動出現異常,產生精神症狀,達到一定的嚴重程度,並且達到足夠的頻度或持續時間,使患者的社會生活、個人生活能力受到損害,造成主觀痛苦的一種疾病狀態。

現行的國際疾病診斷分類(ICD-10)將精神疾病分為10大類72小類近400種。10大類為:

1.器質性精神障礙。如老年期痴呆。

2.使用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的精神和行為障礙。如酒精依賴症候群。

3.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礙和妄想性障礙。

4.心境(情感)障礙。如抑鬱症和躁狂症。

5.神經症性、應激相關的及軀體形式障礙。如焦慮症。

6.伴有生理紊亂及軀體因素的行為症候群。如失眠症。

7.成人人格與行為障礙。如偏執型人格障礙。

8.精神發育遲滯。即通常所說的智力低下。

9.心理髮育障礙。如兒童孤獨症。

10.通常起病於童年與少年期的行為和情緒障礙。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二、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與軀體健康和軀體疾病一樣,是由多個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決定的。

影響精神疾病發生的生物學因素包括年齡、性別、遺傳、產前產後的發育情況、軀體疾病和成癮物質等。如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要比沒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容易患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和軀體疾病相互影響,精神疾病會加重軀體疾病,患有軀體疾病也會增加患精神疾病的危險性。

影響精神疾病發生的心理因素包括人的個性特徵、對事物的看法、應對方式和情緒特點等。如心理負擔過重、對各種生活事件的心理反應大,均可能誘發精神疾病。

影響精神疾病發生的社會因素包括生活中的各種大事、意外事件和不良事件、家庭和社會的支持、文化、環境等。如天災人禍、親人亡故、工作或學業受挫、婚姻危機、失戀等重大生活事件是誘發精神疾病的重要社會因素。

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影響著人生的各個階段。各因素之間的良性作用是精神健康的保護因素,反之則是精神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當危險因素作用達到一定程度,會導致精神疾病的發生;而通過消除危險因素、加強保護因素可以預防精神疾病的發生,促進精神健康。

三、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遇到各種精神衛生問題,重視和維護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嬰幼兒(0-3歲)常見的精神衛生問題,有養育方式不當所帶來的心理髮育問題,如言語發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緒行為控制差。家長多與孩子進行情感、語言和身體的交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是避免嬰幼兒精神衛生問題發生的可行方法。

學齡前兒童(4-6歲)常見的精神衛生問題,有難以離開家長、與小夥伴相處困難。處理不好,易發生拒絕上幼兒園以及在小朋友中孤僻、不合群等問題。鼓勵與小夥伴一起遊戲、分享情感,培養孩子的獨立與合作能力,是避免學齡前兒童精神衛生問題發生的可行方法。

學齡兒童(7-12歲)和青少年(13-18歲)常見的精神衛生問題,有學習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人際交往問題(如學校適應不良、逃學)、情緒問題、性心理發展問題、行為問題(如恃強凌弱、自我傷害、魯莽冒險)、網絡成癮、吸菸、飲酒、接觸毒品、過度追星、過度節食、厭食和貪食等。調節學習壓力、學會情感交流、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培養興趣愛好,是避免學齡兒童和青少年精神衛生問題發生的可行方法。

中青年(19-55歲)常見的精神衛生問題,有與工作相關的問題,如工作環境適應不良、人際關係緊張、就業和工作壓力等帶來的問題;與家庭相關的問題,如婚姻危機、家庭關係緊張、子女教育問題。構建良好的人際支持網絡,學會主動尋求幫助和張弛有度地生活,發展興趣愛好,是避免中青年精神衛生問題發生的可行方法。

中老年(55歲以上)常見的精神衛生問題,有退休、與子女關係、空巢、家庭婚姻變故、軀體疾病等帶來的適應與情感問題。接受由於年齡增大帶來的生理變化,建立新的人際交往圈,多參加社區和社會活動,學習新知識,拓展興趣愛好,是避免中老年精神衛生問題發生的可行方法。

各類自然災害、人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等,除直接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外,還會引起明顯的心理痛苦,嚴重的可引起精神障礙。認識突發事件帶來的心理變化,積極尋求心理支持和救助,是避免突發事件導致的精神衛生問題的可行方法。

四、我國當前重點防治的精神疾病是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兒童青少年行為障礙和老年期痴呆。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於青壯年,急性期的主要表現有幻覺、妄想和思維混亂,部分患者轉為慢性化病程,表現為思維貧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和迴避社會交往,最終可成為精神殘疾。當一個人出現不尋常的行為方式和態度變化時,應及早就診。精神分裂症的防治策略是提供以患者為中心的醫院、社區一體化的連續治療和康復。

抑鬱症可發生於各個年齡段,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維遲緩和身體的疲勞衰弱為主要特徵,常伴有焦慮和無用、無助、無望感,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自傷和自殺傾向。抑鬱狀態下還常出現多種軀體不適,常被誤認為軀體疾病。上述主要特徵持續兩周以上時,應及早就診。抑鬱症的防治策略是提高知曉率、就診率、識別率和治療率。

兒童青少年行為障礙包括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對立違抗性障礙、品行障礙、抽動障礙和其它行為障礙。其中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較為常見,發生於6歲以前,表現為明顯的注意力集中困難、注意持續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衝動,因而影響學業和人際關係。兒童青少年行為障礙的防治策略是改善孩子的成長環境,及早發現孩子的異常行為,及時帶孩子去醫院診治。

老年期痴呆是指老年人出現持續加重的記憶、智能和人格的普遍損害。最常見的是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表現為逐漸發生記憶、理解、判斷、計算等智能全面減退,工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日益降低,隨著病情進展,逐漸生活不能自理。當老人在短期內出現明顯的近記憶力減退、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等問題時,應及早就診。老年期痴呆的防治策略是早期控制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腦外傷等)、早發現、早治療,控制病情進展。

五、懷疑有心理行為問題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醫療機構接受諮詢和正規的診斷與治療。

懷疑有明顯心理行為問題或精神疾病者,要及早去精神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進行諮詢、檢查和診治。

如發現家庭成員、鄰居、同事、同學等周圍人有明顯的言語或行為異常,要考慮他可能有心理行為問題或精神疾病,應及時勸告其去醫療機構檢查。

心理行為問題的處理,以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為主,輔以社會支持和藥物對症治療。

在精神疾病的治療方面,目前已有有效的治療藥物以及心理治療和心理社會康複方法。

被確診患有精神疾病者,應及時接受正規治療,遵照醫囑全程不間斷按時按量服藥,以達到最好效果。不願意接受治療、不正確治療或不規律服藥,會導致病情延誤、難以治癒或復發。

通過規範化的治療,多數患者可以治癒,維持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能力。

六、精神疾病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

精神疾病的防治分為三級。一級預防的目的是減少精神疾病的發生;二級防治的目的是降低精神疾病的危害,三級防治的目的是減少精神疾病所致的殘疾和社會功能損害。

一級預防主要是增強精神疾病的保護因素,減少危險因素。可採取的措施包括改善營養狀況、改善住房條件、增加受教育的機會、減少經濟上的不安全感、培養穩定良好的家庭氛圍、加強社區支持網絡、減少成癮物質的危害、防止暴力、進行災難後心理幹預、開展健康教育、發展個人技能等。

二級防治是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控制疾病,降低危害。為此,需要建立以精神衛生專業機構(精神專科醫院、綜合醫院精神科或心理科)為骨幹、綜合醫院為輔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和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和精神疾病社區康復機構為依託的精神衛生防治服務網絡。

三級防治是對精神疾病患者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職業技能等方面的訓練,以減少殘疾和社會功能損害、促進康復、防止疾病復發。為此,需要開展「社會化、綜合性、開放式」的精神疾病康復工作。

採取樂觀、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把目標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調適對社會和他人的期望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等,均有助於個人保持和促進精神健康。

七、關心、不歧視精神疾病患者,幫助他們回歸家庭、社區和社會。

精神疾病患者和軀體疾病患者一樣,也是疾病的受害者,應得到人們的理解和幫助。

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對患者負有照料和監護責任,不僅不應該嫌棄、遺棄患者,還要積極幫助患者接受治療、進行康復訓練,擔負起照料和監護責任。

社區不應歧視精神疾病患者,要創造條件幫助患者康復。

單位和學校應該理解、關心和接納康復後的精神疾病患者,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工作和學習條件。

精神殘疾屬於我國六類殘疾中的一類,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護法》的保護。法律規定:保護殘疾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殘疾人的公民權利和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歧視、侮辱、侵害殘疾人。精神殘疾是指精神疾病經久未愈,患者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功能受到明顯損害,影響其日常生活和社會參與。

對流浪乞討人員中有危害他人生命安全或嚴重影響社會秩序和形象的精神疾病患者,應實施救治。2006年民政部、公安部、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建設部、衛生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討人員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的指導意見》,規定民政部門、公安部門和城建城管監察部門負責將患者送到當地定點醫院;衛生部門確定定點醫院並負責患者救治;民政部門按照規定支付救治經費,其所屬救助管理站在患者病情穩定或治癒後接回,或通過其他方式幫助患者離院。

在農村和城市已經開展醫療救助工作或試點工作的地方,符合條件的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向民政部門申請醫療救助。2003年民政部、衛生部、財政部發布的《關於實施農村醫療救助的意見》和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於建立城市醫療救助制度試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對農村中五保戶、貧困戶家庭成員,對城市中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已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但個人負擔仍然較重的人員及其他特殊困難群眾,實行醫療救助。

八、精神衛生工作關係到社會的和諧與發展,促進精神健康和防治精神疾病是全社會的責任。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1年世界衛生報告》估計,全球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在其一生中會出現精神或行為障礙;18歲以下的青少年中,五分之一有發育、情感或行為方面的問題,八分之一會出現精神疾病。

根據我國浙江、河北兩省的流行病學調查,推算全國15歲以上成人精神疾病的總患病率在15%左右。

我國精神衛生工作的指導原則是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21—重點幹預、廣泛覆蓋、依法管理」的工作原則,建立「政府領導、部門合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精神衛生服務網絡,把防治工作重點逐步轉移到社區和基層。

2002年衛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和中國殘聯聯合發布《中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02-2010年)》,提出了精神衛生工作的目標:到2010年,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識和精神疾病預防知識知曉率達到50%;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降到12%;精神分裂症治療率達到60%;精神疾病治療與康復工作覆蓋人口達到8億人。

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精神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資的模式,加強重點精神疾病的治療與康復,突出重點人群的心理行為問題幹預,努力開展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建立健全精神衛生的法律法規,加強精神衛生工作隊伍建設和科研工作,以提高人民群眾的自我防護意識,預防和減少精神障礙的發生,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衛生服務的需求。

2006年國務院批准建立「精神衛生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包括衛生部、中宣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文化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務院法制辦、中國科學院、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殘聯、全國老齡辦等部門和單位,辦公室設在衛生部。聯席會議的主要職能為,研究擬訂精神衛生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協調解決推進精神衛生工作發展的重大問題、討論確定年度工作重點並協調落實,指導、督促、檢查精神衛生各項工作。

2006年國家制訂了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系列政策,將開展精神疾病社區管理和居民心理健康指導工作列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公共衛生工作內容,工作補助經費由政府提供。(國家衛健委網站)

 

相關焦點

  • 蚌埠市審計局2020年工作總結和2021年工作計劃_蚌埠市人民政府
    市審計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審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各級審計委員會會議精神,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切實加強自身建設,各項工作取得較好成績,為「十三五」審計工作畫上了圓滿句號。牢牢把握審計機關首先是黨的政治機關,必須要旗幟鮮明講政治的定位,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組織黨員幹部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對審計工作重要指示精神,邀請市委黨校、市委講師團教授來局作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題輔導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專題報告會
  • 蚌埠市人民政府關於陳學東同志任職的通知_蚌埠市人民政府
    索引號: 003031320/202004-00030 信息分類
  • 【教育】蚌埠市蚌山區教育體育局諾如病毒防控工作方案
    、託幼機構學生及教職工諾如病毒疫情監測、防治技術指導和匯總反饋;組織學校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承辦領導小組交辦的其它事項。
  • 蚌埠市公安局:開展「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宣傳活動
    4月15日,是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蚌埠市公安局網絡安全部門緊密結合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圍繞「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保障」主題,組織開展了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國家安全宣傳教育活動。
  • 蚌埠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2.2 市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職責市委宣傳部:配合上級有關部門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發布工作,組織和指導新聞單位積極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科學知識宣傳和普及工作,正確引導社會輿情,加強網上信息發布的管理和引導。跟蹤境外輿情,及時對外澄清事實,主動引導輿論。
  • 【在線訪談】蚌埠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林業局)2020年11月25日...
    今天,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蚌埠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坤聖,以「推深做實林長制」為主題,與廣大網友一起進行交流。歡迎廣大網友參與我們的討論,把您的建議和意見直接提出來,與李局長進行在線互動。首先,歡迎李局長做客蚌埠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在線訪談演播室。
  • 蚌埠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蚌埠市推開「證照分離」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
    蚌埠市推開「證照分離」改革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安徽省推開「證照分離」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皖政〔2018〕100號)精神,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進商事制度改革,著力創優「四最」營商環境,結合我市實際
  • 懷遠縣衛生計生監督協管服務工作開展情況簡介
    衛生計生監督協管服務是衛生計生監督網絡體系建設的重要部分,其作為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的一項內容,主要通過日常巡查、信息收集報告、衛生知識宣傳教育、接受群眾舉報等服務內容,及時發現違法違規行為,直接關係到人民群眾食源性疾病、醫療安全、學校衛生的傳染病防控與飲用水衛生安全等方面,是一項惠及全體居民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政策。
  • 蚌埠市五河縣生態環境分局查封(扣押)決定書-陳遠良_蚌埠市人民政府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二十五條和《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查封、扣押辦法》的規定,我局決定對你經營的加工點涉案生產設備予以查封。查封的設備和物品自2020年21日,以原地方式,存放於五河縣小溪鎮賈莊水庫加工點內和蚌埠市五河縣生態環境分局院內
  • 實施方案:愛滋病防治知識宣傳教育方案五篇
    為做好我鎮愛滋病防治知識宣傳教育考評工作,充分調動農村基層人員的積極性,建立公平合理、公開透明的激勵分配機制,根據**壯族自治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自治區財政廳《關於規範使用全區農村愛滋病防治補助經費的通知》以及相關文件精神,制定本方案。
  • 欽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關於印發2020年欽州市衛生健康工作要點的通知
    年欽州市衛生健康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完善緊密型醫聯體內部藥品採購、調配的管理制度和短缺藥品清單管理制度,指導各單位做好短缺藥品信息直報和核實處置工作,推動醫療機構合理設置急(搶)救藥等特定藥品庫存警戒線,規範開展短缺藥品替代使用。推進藥品使用監測和臨床綜合評價,開展藥物政策及用藥知識宣傳。
  • 蚌埠市政務公開監督員制度
    〉的通知》和《中共安徽省委辦公廳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制度。第四條  監督員條件:(一)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和政策把握能力,能夠認真履行工作職責,遵守工作紀律;熟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工作業務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依照《條例》開展政務公開監督工作的能力;(二)具有較強的參政議政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善於發現問題,能夠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反映問題
  • 懷遠縣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_蚌埠市人民政府
    《蚌埠市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精神,為貫徹落實《蚌埠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加快推進我縣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提升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縣發展改革委、縣財政局、縣生態環境分局、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縣城市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二)加強宣傳教育形成全社會參與氛圍。1.加強社會宣傳引導。
  • 五里舖社區聯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冬季健康教育知識講座
    新天水訊【通訊員馮捷】為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識,普及健康知識,傳播健康理念,倡導良好的生活方式,12月17日,秦州區七裡墩街道五里舖社區聯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織轄區居民在社區二樓會議室開展了冬季健康教育知識講座
  • 蚌埠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機構簡介
    根據中共蚌埠市委辦公室 蚌埠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蚌埠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蚌辦〔2019〕97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是市政府工作部門,為正縣級。
  • 太原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健康中國·太原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
    逐步建立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績效考核機制。  (2)具體舉措  ①深入開展健康教育「六進」活動,即:健康教育進家庭、進社區(農村)、進學校、進醫院、進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進公共場所,普及健康知識與技能,不斷提升居民健康素養水平。
  • 蚌埠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2020年度政府網站工作報表_蚌埠市人民政府
    政府網站工作年度報表(2020年度) 填報單位:蚌埠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 網站名稱 蚌埠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 首頁網址 http://zfgjj.bengbu.gov.cn
  • 廣元市人民政府關於推進健康廣元行動的實施意見
    1.實施健康知識普及行動。建立健全健康廣元行動的工作體系制度,完善健康科普專家庫和資源庫,結合全民健康生活方式,開展健康知識宣傳、宣教活動,同時結合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優勢,開展線上、線下宣傳,構建全媒體全平臺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建立完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開展健康教育與促進的激勵約束機制。
  • 石湖鄉開展法治宣傳進教堂活動_蚌埠市人民政府
    石湖鄉開展法治宣傳進教堂活動為進一步加強宗教場所的法治宣傳教育工作,使廣大信教群眾學法、懂法、守法、用法,9月25日,石湖鄉開展法治進教堂活動法治課上,劉星辰所長帶領在場群眾深入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受到了在場群眾的熱烈歡迎。
  • 蚌埠市:「四盞燈」點亮寒門學子築夢路
    多虧了中職國家助學金和蚌埠市職業教育中心的老師們,讓我可以繼續上學……」為使教育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市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緊密織牢宣傳網,組織開展資助政策「兩節課」、誠信教育主題月、「百千萬」走訪、資助政策鄉村行、誠信進校園等特色活動,全方位展示資助工作成效,營造良好社會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