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歷史當中有非常多的歷史人物,而且很多歷史人物不僅僅只有一個角色,很多都是多重身份的,並且在歷史上以多重身份扮演著,給歷史帶來不同的影響。尤其是在戰國時期的秦國,社會高度自由化,並且秦國在諫逐客書李斯事件之後,不再限制人口的流動,每一個恃才傲物自命不凡的人都可以在戰國時期去到秦國來謀求一官半職,凡是能夠為國家做出傑出貢獻的人都可以在秦國得到重用。
例如秦國早些年的宰相範雎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逃犯,逃到秦國之後,利用自己的智慧和三寸不爛之舌,一步步做到了宰相的位置,再例如秦國的著名丞相李斯,更是通過自己的一篇文章成為了秦國頂天立地的重要人物,所以今天我們還要介紹一個和春秋戰國秦國歷史密不可分的人物,他便是呂不韋。
有人說呂不韋是一個亂世奇才,因為他不僅僅有著商業頭腦,而且有著恃才傲物的文學水平,他跟隨著父親經商的時候問過父親一個問題,如果能夠把一個人從人質輔佐成為國家的帝王,那這能為自己帶來多大利潤呢?父親說這樣能帶來百倍的利潤,並且值得去冒險,所以呂不韋就潛心去做這件事情,最終獲得了成功。
並且呂不韋的經商頭腦往往和別人與眾不同,他總是認為奇貨可居,在各地來往的過程中,對於各種商業貨物往往是低價買進,高價賣出,從中間賺取差價,他所賺取的巨額利潤使得自己積累了非常寶貴的財產。
在公元前267年,秦國的一名太子死在了魏國,並且死後屍體被運到自己的國都進行埋葬,在公元前265年,剛剛死去的太子的孩子再一次被立為太子,並且這位太子的寵愛的妃子沒有生育能力,所以這位妃子很想找一個孩子來作為自己的養子,從而將孩子撫養長大,未來可以成為他的依靠,所以這就有了異人。
因為在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一直勢不兩立,無論是常平之戰還是前期的上黨之爭,這都奠定了秦國和趙國不和諧的基礎,在多次交戰之後,兩個國家虎視眈眈,水火不容,所以如果要從秦國派遣一位人質送到趙國去,那這位人質將面臨的是慘無人道的待遇。
秦國自然不會把國家棟梁,尤其是君王最寵愛的孩子送到趙國去當人質,所以被送過去的往往顯示了他地位低下,並且無足輕重,而異人就是那位被送到趙國去當人質的秦國後裔。
異人被送到趙國之後,不僅僅自己的身份地位不受重視,而且他沒有足夠的盤纏來應付日常的開銷。所以呂不韋見到異人之後感覺到非常驚喜,他敏銳的頭腦和商人的察覺能力立刻認為奇貨可居,他覺得如果能夠把異人培養成秦國的國君,那自己以後一定能夠獲得超額利潤,所以他就首先說服了異人,希望異人能夠幫助自己配合自己的輔佐。
為了讓異人的身份價值變得更高,呂不韋親自去到秦國來探索。所以呂不韋找到了華陽夫人的妹妹,並且說服這位妹妹講到華陽夫人沒有孩子,那如果以後有資格選擇一位繼承人來擔當國家的君王,那華陽夫人便會錯過機會,自然華陽夫人如果能夠選擇一位養子來作為繼承人,他便會擁有更好的依靠。
王士禛:「餘素不喜李贄之學,其《藏書》、《續藏書》未嘗寓目。近偶觀之,其最害道者莫如《論狂狷》一篇。其言謂放勳狂而帝,文王狂而王,泰伯狂而伯,皆狂也。
如果他能將自己的養子輔佐成為國君,那這也是一件光大門庭的事情。呂不韋見到華陽夫人之後,更是百般遊說,終於得到了華陽夫人的同意和認可,所以華陽夫人在安國君的身邊,多次說好話,不僅僅將這位異人從趙國接了回來,並且還不斷地為他爭取足夠的利益。
在異人想要回到秦國的過程當中,趙國便不願意將他放走,所以呂不韋就再一次奔走效勞去到趙國國君那裡遊說,他告訴趙國國君,這位異人是秦國受寵的一位皇子,如果有一天秦國和趙國打仗,更不會因為一個皇子的原因就耽誤滅掉趙國這樣的計劃,所以還不如趁早將這位皇子送回秦國這樣還可以讓秦朝兩國的關係得到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