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進入2016,搖滾界就傳來重大噩耗,1月11日,大衛·鮑威辭世的消息震動了全世界,這位傳奇搖滾人與癌症抗爭了18個月後走完了華麗多彩的一生,享年69歲。
他的音樂風格影響了無數人,他的個人魅力不僅風靡大眾,還給諸多音樂人帶來了靈感與突破,比如麥當娜、lady gaga、科特·柯本等,還有我們熟知的黃家駒、張國榮、黃耀明等。黃家駒一直將大衛·鮑威視作偶像,並深深的為之著迷。之前我想寫一篇題為《深度解讀黃家駒的偶像David Bowie》的文章,不料,寶兒卻突然走了……
11日,在大衛·鮑威的出生地倫敦布裡克頓,很多人陷入了巨大的悲傷,裡齊電影院打出了「大衛·鮑威,我們布裡克頓的男孩兒,安息吧」的標語。人們用最低調和最深情的方式為這位巨星送行,但他註定很難從人們心裡真的離去。
高曉松、汪峰、鄭鈞、吳建豪、YOSHIKI、杜德偉等明星紛紛發出悼念微博,深受大衛·鮑威影響的Beyond樂隊三子也在第一時間發出惋惜之音,以下分別為黃貫中、黃家強和葉世榮的微博截圖:
David Bowie比家駒年長15歲,雖然黃家駒與大衛·鮑威未曾謀面,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有著出奇多的相似點。DeepPurple、LedZeppelin、Pink Floyd、Iggy Pop都對家駒的音樂之路有過影響,但David Bowie直接是家駒的搖滾啟蒙人,是他讓家駒拿起了吉他從此再沒有放下。
據說,當家駒第一次聽到大衛·鮑威的《1984》時,他就意識到此生與搖滾再難分離。在我看來,鮑威和家駒堪稱隔空師徒,這對心靈上的師徒有哪些相同之處?
David Bowie與皇后、披頭四被稱為英國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搖滾明星,有著巨多代表作,只要提到他,就必然與華麗搖滾緊密相連,他是一個耀眼的文化符號也是一條複雜桀驁的變色龍。大衛的多變絕不僅僅體現在時尚的外表上,他的音樂作品同樣多元。
大衛·鮑威對於音樂有著極高的要求,他不僅對自己的作品苛刻,甚至對別人也是如此。曾經酷玩樂隊想邀請鮑威演唱一首歌,但鮑爺乾脆果斷的拒絕了,他拒絕的理由是「這並非你們最好的歌」!毫無疑問他是一個音樂完美主義者,他容不下任何瑕疵。他曾拒絕英國女王授爵,他說他搞不懂這有何意義,這也不是我奮鬥的目標。
搖滾在中國這塊特殊的土地上註定小眾,多數人更青睞那些旋律強烈、演唱容易的情歌,可想而知以粵語為主的香港搖滾壓力有多大,而偏偏黃家駒走出了一條帶血的東方搖滾之路。
最終,黃家駒帶領著Beyond樂隊用自己獨樹一幟的曲風敲開了無數人的心門,大量經典歌曲被久久傳頌,雖然這一路多災多難,但值得。黃家駒和Beyond樂隊已將搖滾精神詮釋到完美,他對音樂的痴愛和偏執讓世人最終懂了,他只想活出自己的精彩!黃家駒,有一顆不羈的搖滾心。他的很多金句也如刀如劍,專揭浮華和虛偽的傷疤!
14歲時,鮑威曾因一次事故導致兩隻眼睛成了兩種顏色,一隻眼藍綠,一隻則是灰棕。「金銀眼妖瞳」的辨識度太高了,很多歌迷親切的稱他為波斯貓。他在衣著、發行和妝容上的另類引發無數人效仿。
鮑爺總有一種驚世駭俗的妖冶,好像這麼形容一位男士很不恰當,但他的確比女人更適合詮釋美麗。舞臺上的他光芒萬丈,華麗一詞好像就是為他而存在的,也難怪少年時期的黃家駒通過電視看到他的颱風後被深深感染。
如果你細細留意家駒的演唱會和訪談,會從他的穿戴發現很多信號,沒錯,華麗的信號!戴滿雙手的戒指,五顏六色的貼紙,光彩奪目的首飾,還固執的讓黃貫中在他身上手繪圖案,項鍊、戒指、耳環都是他的心愛之物。
用家駒自己的話說,這些東西讓人覺得更加搖滾,而且讓觀眾覺得值回票價。家駒對飾物的喜歡程度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麥可·傑克遜。反觀現實中的家駒卻樸素的如同路人,歌迷都知道他把錢用在了該用的地方,比如樂器、公益等。其實,在家駒心裡也藏著對華麗深深的嚮往。
鮑威在電影行業算是活躍分子,參演過幾十部影片,有《魔幻迷宮》、《致命魔術》、《八月錢潮》、《基督最後的誘惑》、《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輕狂歲月》、《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音樂教父》等,有很多角色直接就是本色出演。
他與克里斯多福·諾蘭和呂克·貝松這樣的超牛導演有過合作。大衛·鮑威還有個大導演兒子叫鄧肯·瓊斯,不知道這個人?《原始碼》和《月球》就是他的手筆。Ps,《天鵝絨金礦》這部片子我強烈推薦大家去看看,原型人物就是鮑爺,雖然他極度不喜歡該片。
黃家駒也曾在多部影片中有過露臉機會,《暴風少年》、《籠民》、《靚妹正傳》、《戀愛季節》、《Beyond日記之莫欺少年窮》、《開心鬼救開心鬼》、《吉星拱照》、《豪門夜宴》等,我就不一一例舉了。
《籠民》在1993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風頭無兩,將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收入囊中。巧合的是,當黃家駒和Beyond出現在影片中時,大部分也是本色出演。據家駒的好友梁翹柏透露,家駒還曾做過導演夢,一直夢想著拍一部浪漫的愛情片。
David Bowie的影響力橫跨音樂、時尚和影視,他簡直就是一個特大號的藝術熔爐。鮑威與日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電影《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由大島渚導演,大衛·鮑威、坂本龍一主演,北野武甘當綠葉,估計這片子了解的人並不多。另外,光是看下面這些照片就可以聞到他身上強烈的日本氣息。
日本同樣是黃家駒音樂歷程中的重要一站,那裡有很多他的痕跡,專輯《繼續革命》和《樂與怒》也誕生在這裡。提起日本,歌迷們更多的是傷心和淚水,如果你的思想實在轉不過這個彎,請記著這句話:與其苟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家駒的確在那裡意外殞命,但他還是做了自己想做的音樂,他還是斬斷荊棘後回到了搖滾。
1967年鮑威開始了音樂之路,1972年進入Ziggy時期,這裡就不展開這個代表性的虛擬角色了,鮑威的華麗轉身就此開始。他的作品實在太多:《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讓科特·柯本醍醐灌頂,紐約不插電時,柯本重新演繹了此曲。《the Width of a Circle》,長長的迷幻卻不會膩。《Space Oddity》,怪人在華麗的天空中漂浮。《Rock & Roll Suicide》,莫名感動。《Starman》,在火星救援中響起時多麼澎湃。尤其當他特有的嫵媚嗓音響起,深邃隨之而來。
2016年1月8日,David Bowie生日,新專《Blackstar》問世,3天後,他悄然走了,人們一時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他的很多代表作堪稱經典,Under pressure、Life on mars、 Young americans、Let's dance、China girl、Oh you pretty things、Station to Station、Diamond Dogs、Ashes To Ashes……
黃家駒的的音樂作品涵蓋1983-1993年代,玩搖滾、愛搖滾的人都很有思想和個性,家駒更是如此。他一次次嘗試著變化和突破,不斷的為自己的歌融入新東西,很多人以為他只會寫流行搖滾,其實他在藝術搖滾和迷幻方面也非常出色。有時候很感慨,為什麼家駒不能生在一片真正的搖滾土地上?為什麼他費力不討好的做出好作品後還要被各界奚落?
還好有一個公正的證明人,好的作品絕不會被時間埋沒,所以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聽到這些歌在唱響,特別是家駒獨有的顫音和聲線讓人感動不已。再見理想、誰伴我闖蕩、灰色軌跡、情人、歲月無聲、真的愛你、永遠等待、海闊天空、東方寶藏、喜歡你、光輝歲月、AMANI、冷雨夜、俾面派對、長城、大地、逝去日子……家駒,已經締造了屬於東方搖滾的myth。
我羨慕大衛·鮑威,他的專輯銷量可以高達1.4億張,他可以堂而皇之的通過做搖滾樂收穫地位和財富。而黃家駒則不能,他鍾愛搖滾但卻最終被搖滾所累,他的專輯銷量無法與國外的搖滾明星們相提並論,那些以銷量定勝負的樂迷能分分鐘否掉黃家駒的搖滾地位,可他華麗複雜的音樂作品只有冰山一角被大眾認知。無奈和迷茫始終充斥著家駒的胸膛,直到他死去。
我羨慕大衛·鮑威,他可以盡情嘗試自己想做的音樂,華麗搖滾、太空搖滾、硬搖滾、迷幻、朋克、迪斯科、電子音樂……凡是流行的東西他都可以拿來己用,也有人批判他迎合市場,但最終影響力未受絲毫影響。而黃家駒則不能,他做金屬和藝術搖滾時,人們不聽或聽不懂,他嘗試將流行元素放入搖滾時,歌迷和媒體大放厥詞說他是叛徒。
我羨慕大衛·鮑威,他離世時是安詳平靜的,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向母星發出了信號,幾天後他去了「黑星」,後人會在每年他的生日和忌日時再度想起這位妖豔的老爺子。而黃家駒則不能,他意外離世的時候陪襯著躁動和謠言,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每天糾結在他的謠言和三子罵戰中,關注他八卦的歌迷數量遠超音樂愛好者,可以說至今他都沒有體會過何為安寧。
我一直覺得,黃家駒和大衛·鮑威有一個未完的約定,那就是這對師徒在音樂上來一次合作。如今巨人們一個個謝幕離去,謝幕方式雖有不同,但他們最終將相會在同一個終點站,天堂,他們將身處同一片土地,想到這些又有了一絲安慰。
RIP!Rest in Peace!
長按--識別二維碼--定額讚賞
(點擊下面的標題 發現精彩內容)
李嘉誠愛聽黃家駒的歌,毫不意外!(專題)
過新年聽老歌,那些寄居在靈魂深處的搖滾佳作
使命與徵途,黃家駒與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