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仔細品味劇中微表情微細節的「列文虎克」們本人
都說大多數人一生中的知識巔峰就在高考。
過了這道門檻,一切需要反覆記憶的知識都會隨風散去,我們終將不再是那個會解函數會算數列的少年。
唯有一項技能,在高考後仍將獲得充沛的訓練,那就是洞悉萬物的神技——
閱讀理解。
只不過,這項技能將不再被用於段落大義的解讀上,而被用在了網友看劇的過程中。
當你看完一部好劇、只能在對話框中敲下「太牛了」這一句驚嘆時。
早有人連主角屁股底下的椅子都解讀出了意味深長的含義。
甭管那些被觀眾發掘、理解的細節伏筆究竟是不是導演有意為之。
這種細思極恐式觀劇法,已經為當事人與旁觀者們,帶來了莫大的樂趣。
搜索「看懂+劇名」的關鍵詞,你能看到上百篇打著「你真的看懂了xxx?」的旗號,誘惑著人想點進去瞧瞧有什麼玄機。
尤其是經典老劇或是好片,堪稱列文虎克們的集結地、顯微鏡的最大銷售商。
以養活無數十級學者的《甄嬛傳》為例,無數人執著於重刷時細品每一個鏡頭、出現的每一樣物件。
他們有時會直接把自己的「閱讀理解」答案發在彈幕,或劇集下方的評論中。
讓路過的普通觀眾(比如我)看到時嘖嘖稱奇,還會忍不住根據解讀的提示,把進度條拉回去、再看一遍對應細節。
譬如甄嬛與曹貴人在御花園中見面的劇情裡,給了曹貴人頭上碩大的玉蟬一個特寫。
對這一特寫的解讀,我在各視頻網站及各社交網站中,看到了不下十五種解讀:
「頭飾是蟬,寓意甄嬛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這暗示曹貴人收了華妃的頭飾、自然還可能幫華妃辦事。」
「這暗示曹貴人已經完全不顧及華妃了!之前她顧忌華妃,從來不會戴這麼顯眼貴重的頭飾,與蜜和香情節是對應的!」
via @郭情情-
而我清晰地記得,在看到這一頭飾特寫時,自己的第一反應是「啊,它好醜哦」。
之後看到各方解讀、為其中的隱藏含義震驚之餘,腦瓜裡想的還是——
「這形狀是蟬啊,咋看出來的???」
蟬:我好累,到底幫不幫華妃,給個痛快話
劇集中的配角欣貴人,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是「欣吧唧」、特會懟人的形象。
但在細思極恐黨的解讀中,欣貴人的設定突然豐富而神秘了起來——
非常識貨,能隨便認出鵝卵石上的青苔顏色正不正、紅寶石是不是鴿子血、紅珊瑚貴不貴重。
十分聰明,不僅早早地站對主角的幫派,還懂得忍氣吞聲、該出手時才出手。
於是網友們自然而然地開始推測,欣貴人一定家境很好、所以才能如此識貨且聰慧。
但位份不高,說明她的家族遠離京城、幫不上她的忙。
看完這些分析,不少人對欣吧唧頓時肅然起敬,「本以為她是推進劇情的工具人,沒想到深藏不露」。
只不過,倘若再多分析一步,在多個緊要關頭站隊正確的欣貴人,看起來很像「穿越到小說、掌握劇情走向的女主」設定啊。
不得不承認的是,這些細緻入微的解讀,的確能大大豐富觀劇體驗。
既讓觀眾們重溫老劇時,能獲得全新的觀劇體驗(指看完解讀後覺得自己當年白看了)。
也能讓大家在看完新劇後,獲得深入的文藝探討(指看完解讀後覺得自己啥也沒看懂)。
近幾年連續爆紅的懸疑題材影視劇,讓細思極恐這一觀劇流派得到了極大的擴張。
多少人在看完《無證之罪》《沉默的真相》等等好劇後忍不住去尋找專業解析,看看有沒有錯過的彩蛋。
畢竟在短暫的看劇時間中,細節線索的藕斷絲連、人物的微表情只能在腦海中留下大致印象,觸發模糊的感受,大家也沒有多少時間去逐幀細究。
這時候,觀劇十級學者們「細思極恐的十個細節」「你看懂了嗎」恰好滿足了廣大網友的解惑需要。
就像《誤殺》裡反覆出現羊作為隱喻的意向,除了被警察意外打死的那一隻能瞬間聯想到「替罪羊」之外,其他的含義讓人一時難以捉摸。
但閱讀理解小能手們,卻會費精力思考前後聯繫,把其中羊的鏡頭一一解讀。
譬如其中一幕,是男主試圖毀屍滅跡時,發現遠處有人在放羊,於是匆匆藏進蘆葦叢。
牧羊人並未注意,反而是一隻羊,似乎緊盯著、注視著男主的行蹤。
倘若聯繫電影中男主女兒上課時、老師介紹「羊的視力非常差」的情節,這一鏡頭似乎給出的隱喻是——
男主以為走投無路,其實沒人發現真正的真相。
有時只能說,好劇就是有這樣的魅力,吸引著觀眾去反覆欣賞、並試圖抽絲剝繭地窺探更深的含義。
而大多數流水劇泡沫劇,別說觀眾無心細看,或許連製作團隊本身都未曾細細打磨。
觀眾的「細思極恐」式拆解,有時恰恰是對團隊敬業精神的呼應。
《無證之罪》中,不少觀眾發現殺人狂魔李豐田,裝錢時拿出的竟然是一個小草莓零錢袋。
這樣的意外反差讓人們的偵探雷達迅速張開,有人說這可能是從被害人家中順手拿的,暗示真相。
後來演員寧理接受澎湃採訪時提及,零錢包的細節的確是特意設計。
可愛的零錢包可能是廣場舞大媽扔掉後他撿的,這指向李豐田十分實用主義,任何東西都主張便宜實用,不會做任何投資。
而在相關直播的互動中,寧理透露零錢包是他家女兒的,拍完戲後還忘了拿回去,不知怎麼和女兒交代。
觀眾的猜想,要是能與導演、演員們的精心設計對應上,還會給人帶來類似於「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驚喜感。
與此同時,要是發現觀眾們的猜想只是想多了,倒還會讓人憤憤不平,發出「終究是錯付了」的悲問。
就像網友們扒著指頭數,發現廣場舞隊伍都是七人一排,只有角色老陳那排是八個人,於是猜測老陳已死,這是童話幻覺。
結果導演在採訪中的回應是:沒死啊,那廣場舞跳的!
這麼一想,如果拋開處處有伏筆的思路,似乎導演的思路才是正確的。
人家廣場舞大媽每天都有固定站位,老陳作為一個新來的,隨便插進一隊好像很正常啊。
還有《慶餘年》中的二皇子,在鬧市搭亭子品酒喝茶、周圍卻不見平民。
一句「我這個人最喜歡與民同樂,但是又不喜歡人」的臺詞,讓觀眾們驚呼這是大佬發言,明示了二皇子的腹黑屬性。
結果在一次粉絲群互動中,演員劉端端告訴大家,因為當時劇組沒錢請群演了,所以給這樣的場景想了個解釋。
這樣的情景,各位其實都不陌生。
聯想聯想本文開頭舉例的「閱讀理解」,一切都很好解釋。
試想哪一位作者,在做自己文章的閱讀理解、分析金句含義時,能比高考生得分高呢?
至今,2017年浙江卷語文閱讀理解的原作者,或許仍在夢裡被追問為什麼魚的眼中會有詭異的光。
只要你想要閱讀閱讀、理解理解,一切事物都可以被賦予別樣含義,哪怕是虛空。
就像在網友們的解讀下,《家有兒女》中複製人一集中,真正的劉星極可能已經被銷毀。
不然,為何克隆劉星的臉上常掛著意味深長的微笑。
via @花花
不堪細想的是,很可能全家人都意識到了留下的是複製人劉星,因為他突然變聽話懂事了。
但所有人對此緘口不談,因為他們心中其實就想要這樣的孩子。
via @花花
這樣的推測,雖說大概率與編劇原義不符,但也不失為一種樂趣。
畢竟就像杜尚名言,藝術場域的50%來自藝術作品,50%來自觀眾。
就像《武林外傳》中金湘玉出場的那一集,有人解讀出了細思恐極式的心狠手辣,金湘玉從頭至尾都是想瓦解同福客棧的圈子。
有人品出了無限心寒,在佟掌柜的角度下看,金湘玉幾乎是一個完美的、為碾壓自己而存在的人,甚至要看著對方用心機策略奪走家人朋友。
也有人單純抱怨看不懂,而寧財神後來也承認,金湘玉這集是編劇的一個敗筆。
解讀權在每一個人手中,不同的是觀點能否被他人、被大眾認可罷了。
就像懸疑劇的細節解讀總是更容易被認同,喜劇的「細思極恐」就有可能被調侃過度解讀或想太多。
不過說到底,這種列文虎克看劇方式能如此常見,還是因為觀眾們的確有著「看懂」的需求,希望能從一部好劇中多品出點蘊意。
而「看懂」的需求,不僅僅養活了一批「影視劇」十級學者,甚至還養活了一眾營銷號。
當你點開這個「有了想法」的勁爆標題,以為作者會分析出什麼絕頂宮闈內幕。
實際上,只是在描述四阿哥第一次與甄嬛見面時向她求問,還咋咋呼呼地論斷甄嬛的這幾句話決定了他的一生。
而前段時間被集體吐槽過度解讀的懸疑劇《隱秘的角落》,劇中的每一幀畫面都被扒了個遍。
其中不乏讓人哭笑不得的強拼硬湊,譬如王瑤朱永平取骨灰盒的畫面,分析說兩人的方向面朝太陽,所以兇手是朱朝陽。
行吧,朱朝陽這就謝謝你的提醒,立刻改名為朝月。
當初《頭號玩家》被不少人詬病,也或多或少與這種挖彩蛋式的看劇方式有些關聯。
雖然人人都愛挖彩蛋、掘驚喜,但到了《頭號玩家》這種全片彩蛋,劇情主線反而較弱的程度,觀眾自然想抱怨。
畢竟,大多數人不想先上幾門課、做好相關知識儲備,再去看電影吧。
最後,給大家分享分享網友@智博挖出的絕妙細節與聯想。
《亮劍》中,楚雲飛要去平安縣城幫幫場子時,派出一營抄後,炮營四營增援三營。
那問題來了,二營去幹什麼了呢?
……
……
……
二營在這。
在看劇時,你有沒有發現過一些絕妙的、可能只有自己看懂了的彩蛋或細節呢?
一起在評論區聊聊吧!
來源: Vista看天下(原標題:能這麼被「扒光」的才配叫神劇)
作者: 葉橙子
【聲明: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帳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