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中九歌
春節正在臨近,按照國人的傳統文化習俗,都會在農曆新年時給自己換上一身得體的新衣服。
畢竟新年新氣象,這可大意不得。
再說隨著中國市經濟的快速發展,過年買不起新衣服的畢竟是少數。
按照國家綠的環保機構和國內較大的二手交易平臺(鹹魚)的官方數據顯示,平均每個中國家庭每年會產生約60斤的舊衣服。
在購買新衣服的群體中,女性是絕對的主力。
按照上面的數據顯示,平均每個有獨立消費能力的女性每個月買的新衣服在2件或以上。
其中約80%的衣服,在過季後便會被遺忘。但出於愧疚心理衣服會被保留下來。
之後會被當做是舊衣服準備處理。
那麼有一個關鍵性的問題,這部分舊衣服都去了哪裡?
有人說自己擱在家裡放著,有人說拿去獻愛心捐給貧困山區了。
以上的兩種渠道比較常見但不是主要處理的辦法。
國內的某些生意鬼才,想到一個一本萬利的處理的辦法,通過滲透綠色舊衣服的回收站,把舊衣服給集中起來。
按照5000-70000元人民幣一噸的價格賣給遠在非洲的二手服裝貿易商。
這些流入非洲的舊衣服經過簡單的消毒後,便可以進入市場進行銷售了。
對於經濟較為落後的非洲土著來說,質地優良、價格合理的中國服裝確實在合適不過了。
此外,單純從市場分析上來看,非洲的人口數量排名世界第三,有著龐大的消費市場。在如此龐大的人口規模的地區就算賣打火機也能發家致富。
基於類似的市場經濟原理,加上非洲當地的收入水平,二手衣服無疑是一個一本萬利的生意。
二手服裝從中國境內到非洲所付出的成本極為有限,其貨物的來源大部分也是通過各方面的回收渠道而進行的,幾乎沒有任何成本。
現代航海業的發展為大宗貨物的貿易打開了方面之門。
通過運量極大的海運貨船,二手衣服廠商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搞個幾百噸的貨物。
其成本除了運輸、安保、打點,幾乎為0 。
這部分貨物運送到非洲之後,其其價格頓時翻倍。
在國內市場價值極低的舊衣服,可以賣到折合人民幣0.5元-50元一件的單價。
這還只是一件的數量,要知道國內運過去的二手衣服是按照噸來計算的。
其利潤簡直是個天文數字,純利潤估計有20倍-50倍左右,真正的一本萬利。
按照國家官方媒體給出的數量顯示,僅2018年一年的時間,東非沿海的一些小國家從中國進口了約1.51億美元的二手服裝和鞋子。
按照經濟學原理的分析,這背後至少蘊含著100億以上美元的產業鏈。
大量來自中國二手商品極大的衝擊了當地的服裝和紡織業,當地部門為了保護自己國內的產業曾一度頒布嚴格的進口法令。
但遺憾其法令的威嚴等同於虛設。
如今在網絡中可以經常看到的是,衣服上帶有漢字的二手服裝當地的價格要稍微高一些。
以至於國內的廢棄校服、工作服、品牌推廣服在當地大受歡迎,出現了很多當地人穿著帶漢字的衣服為榮的現象。
估計是跟中國在非洲幫助當地建設的關係。
好事不長久,這條商業價值極高的產業鏈被日本、韓國、歐美等國家盯上了。還和國人打價格戰。
屏幕前的你不妨思考一下,下一步中國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