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中,尚未出閣少女的婚姻,往往與利益有關,兩家人結親,實則是利益的交互,家世和站隊都是婚姻中必須考慮的因素。
華蘭雖然是盛家嫡出的大小姐,但盛紘當時僅僅為六品官員。
袁家則是忠勤伯爵府,按照身份來說,兩家實際並不對等,華蘭的出嫁屬於高嫁,為何兩人的這段婚事能夠成呢?
其一,從兩家的背景來看。
袁家,雖有忠勤伯爵的名聲,但實際上已經徹底落魄,這點從王大娘子與盛紘之間就華蘭議親時的對話可以看出,一個僅僅是六品的官員都知道袁家不過是維持著一個伯爵府所謂的體面,這證明袁家是真的處於最末流伯爵的狀態。
自古以來,若皇位站隊選擇的好,意味著一個家族未來的百年昌盛,可若是遲遲不站隊,雖然不會被新帝追究,但也不會加以重用。袁家當初就並沒有站隊,不支持就不重用,漸漸的袁家退出了權力中心,不復往日的榮光。
同時,華蘭議親的是袁家的二公子,袁文紹,伯爵一位雖然是家世傳承,但在袁家,基本上已經默認是由大公子繼任。袁文紹作為嫡次子,他的成就是未來自己奮鬥出來的,華蘭雖然嫁入了伯爵府,卻當不成伯爵夫人,未來能否享受榮華富貴,是要看丈夫是否努力,伯爵府不過是個虛名而已。
盛紘,當時正處於事業的上升階段,六品小官看似不起眼,但盛紘卻有著很大的發展前景,盛家的蒸蒸日上與袁家的衰敗落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盛家是一個標準的書香門第,名聲極好,宋朝之時,崇拜讀書人,風骨與名譽是盛家最為出名的兩樣東西。袁家以武出身,若能夠和盛家結親,實則是再合適不過,借盛家的名聲提升自家,袁家選擇與盛家結親,正是看中了盛家的家風和盛紘未來的發展可能性。
其二,從家中的具體情況來看。
袁家,由於落魄,退出中心權力圈後,與其位於同一檔次的皇親貴族以及家族,都看不上袁家。所以,袁家若想要給袁文韶娶親,自然要將標準降低。
袁家被諸多家族避諱有一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袁家的當家主母,脾氣差,暴躁,蠻橫無理,並非一個好相處的人,關於這件事情全京城都有所耳聞。若與袁家條件差不多,聽到這一傳聞後,必定不會忍心將女兒嫁入袁家受苦。
從劇中可以看到,華蘭在嫁入袁家後,過得並不好,被婆婆刁難,立規矩,讓其用自己嫁妝填補家中虧空。若非華蘭的丈夫一向信任並保護她,恐怕她會是一個悽慘的結局。幸虧,有明蘭給華蘭支招,使計謀,讓自己公公納妾,自己的丈夫出現問題,婆婆自然也就沒有功夫去找華蘭的麻煩。
盛家的家中情況,可比袁家好太多了,雖然盛紘的官並不大,但盛府中可有盛老太太坐鎮。盛老太太是勇毅侯的嫡女,自幼受盡嬌寵,若非是她喜歡盛老太爺,以盛家的身份,是根本就配不上盛老太太的。
在老太爺去世後,盛老太太是可以完全不管盛府的狀況,回家,以她的條件改嫁並不是難事。可她卻並未選擇拋下混亂一片的盛府,親手將妾室生育的盛紘帶了出來,讓本該破敗的盛家重新煥發活力。
盛老太太在京城的名聲雖然不顯,但從吳大娘子,齊家的郡主娘娘對她的態度,就足以看出她的地位。
袁家與盛家結親,自然就搭上了盛老太太這條線,當初墨蘭做出與梁唅私通一事,最終吳大娘子同意讓墨蘭進門,不也是看在盛老太太的面子上。本質上來說,在外人眼中,盛家高攀了袁家,實際上從兩家的實力來說,這場婚事本就是對等的,兩家都在彼此身上選擇了對方所需要的東西,形成的一場利益結合。
其三,華蘭與袁文紹的性情。
華蘭,是盛家的嫡長女,她是盛紘的第一個女兒,也是王大娘子的第一個女兒,王大娘子,她的父親是當朝的一品官員,內閣的大學士,赫赫有名的人物,袁家娶了華蘭,相當於間接和王家有了聯繫。
更何況,華蘭是盛老太太帶在身邊教養長大的,盛家,被盛老太太親自撫養的一共有兩個人,華蘭和明蘭。也許大多數人都看到了明蘭的機智勇敢,獨立自信,實則華蘭,也是一個標準的天之驕女。她的琴棋書畫,女工等無一不精通,溫柔大方還善解人意,絕對是婚嫁的一位極好的人選。
華蘭在嫁入袁家後,也將袁家的內務打理得井井有條,袁家娶了華蘭絕不是一件吃虧的事情。
更加重要的是,盛家曾經是商賈世家,最不缺少的就是錢,本身華蘭與袁家二公子的婚事是高嫁,為了給華蘭在婆家的底氣,華蘭的嫁妝拿出了十裡紅妝,風風光光地出嫁。可惜,這門婚事並沒有想像中的好,婚後華蘭受到婆婆的百般刁難,自己的嫁妝被用來補貼家中的虧空,光鮮亮麗的表面背後是滿滿是傷痕與悲痛。
袁文紹,這個人,盛紘的眼光不錯,他的確是一個上進又努力的人,對待華蘭也很好。可惜,他擁有了一個非常複雜的家庭背景。
在袁家,袁文紹遠不如自己的大哥受母親寵愛,華蘭嫁入袁家後,婆婆就尖酸刻薄,又逼迫華蘭將自己的嫁妝補貼家用。每次華蘭回門,可看出她憔悴的樣子,但因盛家與袁家結親,畢竟是高嫁,心疼女兒的王大娘子也無法說什麼。
本質上來說,若華蘭不選擇嫁給袁文紹,她或許過得會比現在要幸福很多,她的這場婚事,實則是在給盛家以及未來的弟弟妹妹們鋪路。這場婚事,對於盛家來說,與伯爵府成為親家,對袁家來說,有人能夠填補家中的虧空,兩方都藉此獲利,唯一悲劇的大概只有華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