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詩歌中感受鄉村巨變

2021-01-09 中國日報網

五年前,從事農業勞動和打工的詩人陳亮,沒有預料到自己的鄉村從住房、道路、經濟收入到村民精神面貌的巨變,更沒有想到自己會憑藉詩歌來到北京進入《詩探索》雜誌社工作,這些驚喜、變化和發展過程中的思考被他小心翼翼地珍藏在詩歌裡。最近,他的長詩《桃花源記》即將出版,他把自己的成長、鄉村的變化、社會的變遷凝練成詩句,從一個農民詩人的視角為社會畫像。

而在不久前,青島市首屆農民詩歌節暨第四屆中國春泥詩歌獎頒獎典禮在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舉行,龍少、甫躍成、管清志三位青年詩人分別憑藉組詩《寂靜》《記憶中的無數個黃昏》《山望記》摘得新一屆中國春泥詩歌獎。隨後,第五屆中國鄉村詩歌論壇圍繞獲獎作品展開研討並對新時代鄉村詩的發展突破進行了剖析、探索與展望。伴隨著脫貧攻堅的收官和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中國鄉村詩歌如何書寫鄉村的巨變?

鄉村變遷的一面鏡子

1984年10月7日,中國最早的農民詩社之一春泥詩社在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崮山公社大姑頂下的下馬村小學宣告成立。張文華、張素蘭兩位二十歲左右的鄉村民辦教師將一批土生土長的農民詩人組織起來,以「繁榮農村文化生活,推動全縣詩歌創作」為宗旨,很快在當地掀起了一股詩歌創作熱潮,並成為全國農民詩、鄉土詩創作的標杆之一,直到今天,走進平度依然能感受到濃厚的詩歌創作氛圍。

翻看春泥詩社早期的詩歌作品:「我們不甘沉默,不甘忍受貧瘠的痛苦。我們渴望春日,渴望金色的未來。」「我把種子播進春的泥土,殷切地期盼一棵理想的苗。」「我們不再滿足這綠的恬靜,社會在前進,我們要開創,進取。」至今,我們仍能從這些樸實無華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種破土而出的希望與吶喊,感受到中國農民渴望擺脫貧困,擁抱美好生活的力量。

36年來,春泥詩社經歷了起起伏伏,如今,社員已達200多人,分布在平度各鄉鎮村莊。社員中既有一直從事農業勞動的農民,也有生長在農村、從事教學工作的鄉村教師,還有一些人雖然走出了農村但一直心繫农村。他們隨著鄉村變遷而成長,也將這一切投射在詩歌中,這些帶有泥土味兒的詩歌也成了中國鄉村變遷的一面鏡子。

鄉村詩歌飽含過往的情感但要跟上時代變化

在第五屆中國鄉村詩歌論壇的現場,陳亮坐在臺下瞪大了眼睛認真聆聽著臺上專家和詩人的發言,生怕錯過一句話。和陳亮一樣緊抓住難得的交流機會為自己充電加油的還有近百位農民詩人和詩歌愛好者。「臺下座無虛席,很多農民出身的詩人眼神中流露出的真誠與渴望讓人感動。」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詩人劉立雲感慨,「書寫鄉村需要這樣的認真態度。」

本屆「詩探索·中國春泥詩歌獎」自6月徵稿以來,共收到2400多位詩人的30000多首詩歌參評,經過評委會的層層篩選,龍少、甫躍成、管清志3位青年詩人脫穎而出,他們關於創作心得的分享也帶來很多啟發。

龍少認為,書寫故鄉是一種治癒自我的過程。「說到鄉村詩歌,我想到的是回憶、美好和安靜。」她說,「我的詩歌基本上都來自我的生活,來自我成長的環境,來自我的家鄉。我一直認為我的詩歌要落在我的生活裡,是我活過並真實存在的證據。我曾經生活過的鄉村和我現在生活的城市,都給予我不同情感的表達,而詩歌用它純粹的形式和語言,替我還原著真實。」

管清志現在依然是一位樸素的農民,他出生在魯東一個小山村,這個小山村承載著他青春刻骨銘心的記憶,他曾像很多年輕人一樣頭也不回地離開生活了20多年的家鄉,外出打工打拼,多年後驀然發現,「我所有的寫作都是來自家鄉的情感經驗,我所有的描述、追憶、隱喻和讚美無不指向家鄉的時間與空間。我的寫作不過是家鄉把真實的模樣呈現出來,而我的文字恰巧又被懷著同樣心境的人們看到了而已。」

甫躍成認為,寫鄉村,其實是借鄉村的軀殼寫世道人心。詩歌要跟上時代變化,「我們不能還是寫些跟三十年前一模一樣的鄉村詩歌。那麼多新事物、新情況出現了,如果視而不見,仍舊沿用早已跟現狀不符的老生常談,則不能不說是一種偷懶」。

創作視角轉向現代生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有農村生活與文化經驗的鄉村青年,他們的文化心態和生活閱歷已經遠遠超出了地域界限,他們的詩歌寫作觀念、文化意識不再是純鄉土的。他們關注世界文化,關注現代生活,他們有記憶中的鄉村和現實中的故土,書寫鄉村的詩也不再局限於傳統意義上的「鄉土詩」或「新鄉土詩」。2016年,首屆中國鄉村詩歌論壇提出了「中國鄉村詩」的概念,延伸了「鄉土詩」的內涵與創作視角。

本屆中國春泥詩歌獎獲獎者既有純農民詩人,也有具有農村生活經驗並與農村血脈相連的人。三位青年詩人的作品受到了專家評委及與會詩人的肯定。評委會認為,龍少組詩《寂靜》散發出女詩人特有的敏銳,整組作品情感細膩,語言簡約、準確,讓鄉村生活顯得平和而耐人尋味;甫躍成組詩《記憶中的無數個黃昏》在往事與現實中穿越,情感真摯、內斂,語言樸素、靈動,呈現出作者對鄉村生活的深切懷念;管清志組詩《山望記》處處隱含著愛和溫暖的力量,情感豐沛、細節感人,語言沉著、自然,喚醒了我們久違了的鄉村生活記憶。多數與會者高度評價龍少《寂靜》《經過》等組詩中的「靜」及一些鄉村意象詩意的激活,甫躍成《相遇》《汙漬》等組詩中的生命哲思,管清志在《掏耳朵》《牧羊少年》中的自省式訴說。

討論中,也有與會者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見。如詩人桂魚指出,龍少的詩讀起來感覺受到西方影響較多,一些詩中的意象獨特性不夠,部分詩歌「有一點分不清是一個中國詩人的作品,還是外國詩人的作品」,辨識度有待提高。她進而指出,管清志的詩中個別意象略顯陳舊,有種「停留在八九十年代」的感覺。此外,桂魚指出,一些詩歌去掉分行就是一篇散文,可以進一步精簡,「對詩歌而言,簡潔是很重要的,詩人應當儘量避免散文化的詩歌語言。」

桂魚提出的問題也正是中國春泥詩歌獎評委、《詩探索》作品卷主編、詩人林莽在審稿和評選過程中發現和思考的問題。他認為,近年來,中國鄉村詩歌的概念逐漸得到更多詩人和評論家的認可,創作有亮點有驚喜,一些青年詩人的創作讓人眼前一亮,但是一些新老問題也不容忽視。

林莽指出,鄉村詩歌寫作中,一些人動輒用「世外桃源,田園美景,一片祥和」等溢美之詞,缺乏生活體驗;一些人延續套路化的寫作內容與方式,土地,田頭,父母的窮苦、艱辛以及表層化的描寫,誇張、漫畫式的鄉村景物,鄉村概念化、程式化,缺乏新發現和變化中的感受;一些人濫用現代語言技巧,寫一些貌似現代的「鄉村生活」,既不樸實又和現代藝術無關,有的只是追逐所謂的時尚。他指出,這些問題存在於大量來稿中,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中國詩歌寫作存在的問題,有必要通過討論與藝術批評,提示與警醒一些形成慣性的、追逐表象的寫作者,「寫鄉村不應一味地謳歌讚美,更不能對鄉村變化視而不見」。

(本報記者 劉平安 劉豔傑)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以詩歌名義,體驗鄉村文化味道
    詩歌元素不彰的「詩歌節」9月12日—13日,一個以「大地上的異鄉人」主題的詩歌節活動在濰坊市寒亭區朱裡街道獅子行村開展。這是一場有關鄉村文化的土味實驗。但用村裡老百姓的話說,這卻是附近所有村莊裡「最洋氣的一個事兒」。獅子行村位於寒亭東約10公裡處,阜康河西岸。村莊佔地1.77平方公裡,現有二百多戶、七百多口人,留守問題突出。村中有集市,農曆逢五逢十。
  • 【視頻】鄉村振興服務隊幹了啥,讓這個小山村迎來巨變?
    據悉,從2019年7月入駐以來,坪上鄉村振興服務隊先後200餘次入戶調研,研究制定計劃方案,共申請資金700餘萬元用于振興幫扶,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家鄉變化。(國慶文藝匯演)「除了硬體設備改造升級,我們還舉辦了多種活動,比如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慶前夕,我們申請了5萬資金,舉辦『璀璨七十載,闊步新時代』國慶文藝匯演 ,」吳永彬說,「就是想讓老百姓在這種有趣的表演中感受文化、接受文化。」
  • 青年演員楊洋朗讀詩歌致敬鄉村教師
    5月3日,@ 中國電影報導 官宣青年演員楊洋將以讀詩人的身份獻詩五四青年節,以詩歌致敬青春在5月4日晚《青春讀詩》第五期的節目中,青年演員楊洋朗讀萊蒙託夫的詩歌《當那蒼黃色的麥浪在隨風起伏》致敬鄉村教師,低音炮的楊洋用溫柔細膩的聲線,在詩中表現對自然的歌頌,對平凡的讚美,以此致敬在貧困山區默默奉獻的志願者教師,楊洋在朗誦中的真情流露受到聽眾們的一致好評。
  • 當詩歌朗誦走進鄉村,綠水青山也「燃」了
    交匯點訊「祖國,你是壯麗的詩篇,我們是你華美章節的最小詞素……」7月20日,南京市浦口區星甸街道後圩村,樸實無華的鄉村大舞臺上,一場激情洋溢的詩歌朗誦會,讓綠水青山間久久迴蕩著人們對祖國的摯愛。
  • 詩人雪野用「田野詩歌課堂」點亮鄉村孩子的童年
    2018年,雪野帶著他30年兒童詩寫作和教學的全部「身家」,回到故鄉力洋古村,並成立了全國首家「兒童詩研究中心」,他要用兒童詩浸潤鄉村的土壤。從此,他把詩意帶給鄉村孩子,這也正是鄉賢雪野歸鄉的初心。就在上周,為期五天的「田野詩歌課堂」在力洋鎮中心小學開課。
  • 津南鄉村民謠歌手張萬起 唱響家鄉巨變 歌頌美好時代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天津北方網訊:兩節期間,在津南區小站鎮舉行的很多慶祝活動中,津南本土民謠歌手張萬起頗具磁性的歌聲徵服了觀眾。
  • 《與夢想合拍》完整版│貴州鄉村巨變的背後,離不開他們……
    《與夢想合拍》合輯剛剛播出的貴州衛視《與夢想合拍》,看到了貴州鄉村的巨變。這背後離不開自強不息、頑強奮鬥的脫貧帶頭人。現在,張曉慧帶著鄉親們在現實中一步一個腳印,努力前行……貴州·黃平縣04故事回顧貴州省普定縣隴黑村,有一位「桃痴」村支書——李萬華。她憑藉著一股「愚公」的勁兒,帶領著村民把石頭山砌成了梯田。
  • 安徽滁州優化鄉村文化資源 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原標題:安徽滁州優化鄉村文化資源 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2020年以來,滁州市不斷優化鄉村文化資源配置,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豐富鄉村文化產品供給,助力鄉村振興蓬勃發展
  • 當小滿遇上520,來田野鄉村公園感受滿滿的鄉愛
    當小滿遇上520,來田野鄉村公園感受滿滿的鄉愛 2020-05-22 0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承國粹、感受經典」 戲曲進鄉村,走進東八裡
    為充分發揮戲曲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中的積極作用,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懷來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深入開展「七進」文化惠民「戲曲進鄉村」演出活動。
  • 感受蘆洲的鄉村之美
    蘆洲鎮 惠州市惠城區 青翠靜幽的萬畝竹海、風景秀麗的灘涂溼地,還有一座座古樸典雅的民居宅院、偏居一隅的鄉村小鎮蘆洲潛藏著眾多不為人知的美景,本期美麗惠州我們帶您走進蘆洲,訪古尋幽探尋風景,感受不一樣的鄉村之美蘆洲地域面積遼闊在青山碧水間隱藏不少保存完好的原生態的村落它們或隱於群山之間或坐落於清溪之畔或掩映於竹海樹群之中
  • 環境整治繪就圃江美麗鄉村新畫卷產業興旺注入鄉村振興發展新動能
    來自全市的近300名跑友沿著這片革命老區新建的溼地公園、綠道等暢快淋漓開跑,沿途欣賞優美的水鄉景色,感受這座紅色村莊的獨特魅力。眼前這一幕,是黃圃鎮在鄉村振興工作中持續整治水鄉環境,創建廣東省森林小鎮,重塑水清岸綠水鄉風貌,向環境要發展驅動力的縮影。
  • 《我和我的家鄉》:鄉村振興的「現實繪」還是「烏託邦」?
    關於這一點,在《神筆馬亮》和《回到家鄉》的故事中,表現得尤其明顯。校慶的儀式上,當小學生代表充滿驕傲的宣布,自己想成為喬樹林(鄧超飾)那樣的人,讓我們感受了這種「回到家鄉,並讓美好的改變發生」的責任和精神在代際之間傳承的可能性。
  • 從《我和我的家鄉》看新時代鄉村振興
    這個成績不僅肯定了了第一書記工作制度的重要性,彰顯了第一書記這個特殊群體在鄉村振興中的使命與地位,鄉村振興中第一書記尤其是青年第一書記有效推動了基層治理,通過參與基層治理為鄉村振興注入了鮮活的力量。值得指出的是,所有的故事,並沒有停留在對鄉村的常規批評上,而是以更積極樂觀的視角,聚焦這一場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新時代的「山鄉巨變」,並對那些致力於推進和實現這種變革的人表示敬意。
  • 助推鄉村振興|貴州省推進鄉村旅遊復甦暨「放飛心情鄉村遊」啟動...
    今天上午,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共青團貴州省委在遵義市湄潭縣七彩部落景區舉行了貴州省推進鄉村旅遊復甦暨「放飛心情鄉村遊」啟動儀式。活動的舉辦目的是為了加快推進貴州省鄉村旅遊復甦和高質量發展,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 2020新東方「燭光行動」收官 名師大咖為鄉村教師在線「充電」
    作為鄉村教師要讓孩子們看到希望的光芒。」8月23日,最後一堂大咖直播課,是光詩歌創始人康瑜帶來「一群鄉村教師的詩歌課堂」主題分享。是光詩歌是國內首家鄉村詩歌教育公益組織,通過為鄉村教師提供系統詩歌課程,讓偏遠地區學生獲得平等的詩歌教育和自由的情感表達。為什麼要教鄉村孩子寫詩?
  • 鄉村愛情,「爛掉的」鄉村愛情
    像《劉老根》、《鄉村愛情》等系列的電視劇都是趙本山打造出來的,而且趙本山打造出來的這些戲,都非常的受歡迎。特別是《鄉村愛情》,鄉村愛情在現實的生活中是非常受歡迎的,很多人都喜歡這種農村的淳樸生活,很多人都嚮往著過上這樣的生活,擁有這樣的農村愛情。
  • 《我和我的家鄉》:一幅鄉村振興的「現實繪」
    影片中馬亮擔任第一書記,舍小家為大家的大局意識,體現了我國鄉村基層治理的重大變革,而馬亮通過稻田畫、特色產業發展特色鄉村旅遊,位於遼寧瀋陽的「稻夢空間」景區就是這個故事的拍攝地之一。這個成績不僅肯定了了第一書記工作制度的重要性,彰顯了第一書記這個特殊群體在鄉村振興中的使命與地位,鄉村振興中第一書記尤其是青年第一書記有效推動了基層治理,通過參與基層治理為鄉村振興注入了鮮活的力量。
  • 在「浙」裡 看見鄉村未來 「十三五」浙江美麗鄉村建設交出「高分...
    「十三五」以來,浙江根據《浙江省深化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2016-2020年)》,不斷深化「千萬工程」,全面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從一處美向全域美、一時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內在美、環境美到發展美、形象美到制度美的轉型升級,為全國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高水平的浙江樣板。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城市更嚮往。
  • 《寶藏般的鄉村》即將開播 華少帶領「寶藏團」鄉村漫遊 展現脫貧...
    體驗農忙、品嘗美食、趣味遊戲、直播帶貨……想要體驗鄉村生活、發現新風景麼?12月15日下午,由上城區企業從容影視參與出品的體驗式鄉村漫遊綜藝《寶藏般的鄉村》舉行開播發布會。該節目以「展現鄉村發展新風貌,發現鄉村振興追夢人」為基本創作思路,由華少帶領THE9-孔雪兒、熊梓淇、尤長靖組成「寶藏團」,與飛行嘉賓一起遠離繁華都市、來到具有代表性的美麗鄉村,去探索和發現鄉村寶藏。在兩天一夜的鄉村漫遊旅程中,領略獨特自然風貌、體驗人文風情的同時,近距離感受脫貧攻堅的優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