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偉標:把最美的音樂獻給神
——推薦作曲家鄧偉標的兩首新作
文:李廣平
【一】
我長期的合作夥伴,來自廣州的基督徒作曲家鄧偉標先生,最近潛心創作了一批新世紀風格的讚美詩音樂,在美國和澳門分別受到熱烈的回應,這真是天大的喜訊,為他感到驕傲和欣慰。
早在2008年,我和他商量為當時只有十三歲的我女兒李思琳出版一張發燒碟的時候就達成共識:我們一起製作一張中文的讚美詩專輯,而且要達到世界級的水平;經過長達半年的努力和精心錄製,在林昊東等音樂人的大力協助下,《李思琳·奇異恩典》感恩面世,在中文福音歌曲出版史上填寫了空白,專輯中的多首讚美詩《奇異恩典》《愛的頌歌》《你是春風》《我有一個好朋友》《愛是奇蹟》等受到很多弟兄姊妹的喜歡,傳唱開來;還收穫了專業樂評人幾十篇的文章熱誠的肯定。
在鄧偉標的新世紀音樂創作中,讚美詩的創作一直貫穿其中:除了思琳的專輯《奇異恩典》之外,他還創作了《聖潔之光》《曙光》《讓我們一起讚美》等等或大氣磅礴或優雅溫馨、或莊嚴肅穆或沁人心脾的音樂作品,給無數的「發燒友」帶來了福音的信息。而最近他告訴我一個喜訊:美國福音歌手Jennifer Lobo錄製演唱了他的最新作品《you are my counterpart》,我聽後欣喜不已,情不自禁為他鼓掌叫好!這首歌曲是典型的新世紀音樂曲風,充滿純淨澄澈的冥想氣質;歌詞簡潔明淨,讓你放鬆身心,回歸內心,在神的大手裡面,獲得安慰與淨化;與神同行,哈利路亞。
《you are my counterpart》-Jennifer Lobo
Lyrics by:Liz Fulmer,
Composed by:Daniel Deng,
recorded by:Mabel Qiu
filmed by:Mabel Qiu,
Location:Linden Hall School For Girls, Pennsylvania, USA
without seeing your face
without touching your hand
i can feel you within my heart
without sharing a day
or time by your side
we are bound, you are my counterpart
hear my words, may they be enough
crying out, I send you love
without seeing my face
without touching my hand
know that i am within your heart
without sharing a day
or time by your side
we are bound, i am your counterpart
i will wait, everyday more near
one by one, till you are here
【二】
其實,從古典音樂的源頭來說,最美的音樂都是獻給神的音樂。在西方古典音樂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聽到大量在基督教堂創作的音樂:巴赫所有的作品都是為教會創作的作品,都是獻給神的音樂。
我曾經讀過一本西安音樂學院高士傑教授主編的《「神」的光芒「人」的情感——西方音樂史研究文集》,這是一本西安音樂學院碩士和博士的論文集,裡面刊登的五篇論文皆是論述音樂與基督教的關係的論文,非常有價值。「西方藝術音樂的文化屬性,決定了在西方藝術音樂的園地中,湧現了眾多以基督宗教精神為情感內涵的音樂作品。宗教情感與世俗情感本來都是人所固有的正常本性。二者的區別,僅在於前者體現在音樂作品時,總是賦予這種情感以某種神的光芒,以顯示其莊嚴與神聖。因此,西方宗教音樂的審美價值,具有普世的意義。」如果您覺得這些學術性文字看不明白,那我就建議您多聽聽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亨德爾拉赫瑪尼諾夫穆索爾斯基等等作曲家的大量作品,你就會明白,是他們的音樂將基督光輝聖潔的信息注入我們心中,這是讓千千萬萬人為這些音樂感動的秘密所在了。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3.21-1750.7.28),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三】
在我和鄧偉標長期的交往過程中,我們談論的信仰生活、讀書感受、聽樂習慣、觀影波瀾常常不離《聖經》和基督徒的價值觀,我們希望創作的音樂和歌曲都具有人的情感也沐浴神的光芒,這是一個標杆,我們一起奔跑。老巴赫說:「所有音樂的目的及其始終不變的動機,除了讚頌上帝、純潔靈魂以外沒有別的。」而鄧偉標同學所創作的以下兩首樂曲,就基本上秉承了巴赫的精神追求。
最近,阿標剛完成了一張二胡專輯,由澳門的二胡演奏家巫少雄演奏的專輯。在這張專輯中,阿標專門撰寫了兩首基督音樂。這應該是首次有作曲家為中國樂器專門撰寫基督音樂。第一首《聖頌》(或稱「玫瑰堂聖詠」)。在這首樂曲阿標引用了1400多年前的格裡高利聖歌《Ecce iam noctis》作為素材,用拉丁文清唱,他說:「因為聖潔美好的旋律能讓人內心充滿了寧靜,我寧靜了,音樂自然寧靜,也相信能讓聽者寧靜。」在這首樂曲的前奏,我們聽到了遙遠的「聖詠」與二胡和琵琶的對話,喻示著古老澳門在中西文明的衝刷下形成自己文化氛圍的歷史意境;如泣如訴的中國二胡時而悲涼時而激越,時而跳蕩著深沉悲憫的歷史雲煙,時而穿雲破霧,給你餘波未了的遐想。
第二首讚美詩則是為澳門著名的景點《大三巴》所寫的樂曲;我們大家都知道,「大三巴」其實就是「聖保祿大教堂遺址」,它是西方文明進入中國歷史的見證。1583年,利瑪竇在這裡改繪世界地圖為《萬國圖》,加上中文標識,送給了中國地方政府。1569年,西醫在這裡開始流入中國內地。教堂附設的「聖保祿學院」是東亞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學。歌曲素材引自亨德爾的《哈利路亞大合唱》。哈裡路亞(hallelujah)是希伯來語,意思是讚美耶和華(英語"Praise the Lord")。由於「大三巴」位於澳門海邊山頂,氣勢磅礴,面海一望無邊,很有氣派,但不幸遭遇三次大火,兩次重建後第三次大火燒剩一棟門樓,變成遺址沒再重建。因此,這首樂曲也叫《大三巴驚情》。因為騰訊音頻一次只能發一首音頻,所以敬請下次在聆聽。
人文精神是一切人文作品的重要內涵構成,是我們追尋內心和諧尋找人的尊嚴的支撐點與基本架構,而基督信仰,更是音樂作品的靈魂基礎;在此和鄧偉標兄弟共勉:我們願意一起,繼續創作出更多沐浴神的光輝的讚美詩作品,幫助我們在這個霧霾瀰漫的時代裡勝過內心的罪的掙扎和遠離一切罪的誘惑,過一種清潔而充滿盼望,有愛有自由的生活,幫助我們聽見愛、感受愛、看見愛與和平安寧的美好圖景,一起努力。
2017年2月12日,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