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安徽歙縣老胡開文墨廠:徽墨千年 亦淡亦濃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徽墨千年:亦淡亦濃

  新華社合肥12月23日電 題:徽墨千年:亦淡亦濃

  新華社記者汪海月、馬姝瑞

  安徽歙縣,古徽州府治所在地。走進縣城城東路的居民區,一間大院裡坐落著乾隆年代老字號胡開文墨莊的餘脈——老胡開文墨廠。

  一間間房門內,煉煙、和料、制墨、晾墨、打磨、描金等11道古法制墨工序各有講究,藏著徽墨的秘密。

  徽墨,因產於古徽州府而得名,因其「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等特點為文人墨客所鍾愛。2006年,徽墨製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1歲的老胡開文墨廠廠長周美洪是徽墨製作技藝傳承人,從青蔥少年到花甲老人,周美洪跟著老廠走過了風風雨雨,也見證了徽墨的堅守與革新。

  「徽墨在國內一度是被忽視的,隨著鍵盤、水筆這些現代書寫工具佔據普通人的書桌,徽墨的國內需求一度低迷不振。」周美洪說,20世紀末,老胡開文墨廠的墨大都銷往日本,佔據了80%的銷量。

  面對困境,在堅守古法制墨的同時,周美洪開始尋求突破。「老祖宗制墨的工序和原料不可以變,但配方和制墨的環境卻是可以改善的。」周美洪說。

  磨墨費時也磨人,為了適應如今快節奏的生活,廠裡開始改進配方,提高下墨速度,如今僅需2分鐘就可以下墨寫字。同時,電爐取代了炭爐,壓墨機、點菸機紛紛上陣,大大提高了產量。

  近幾年政府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及催生的「非遺熱」,讓徽墨的「守」藝人們看到了「徽墨的春天」。

  「書法熱潮興起,不僅學書畫的小孩越來越多,老年大學也開設了書法課,如今國內的銷量能佔到一半。」周美洪說,現在一年銷量能達到2300萬元,一些高新技術企業每年專門購置,鼓勵員工練字。

  對於周美洪的兒子周健而言,傳統企業如果不轉型,這個「春天」稍縱即逝。「得抓住機會,另闢蹊徑,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周健說。

  在更新技術、創新產品的同時,父子倆開始通過研學遊和電商進一步推廣徽墨。

  2014年,借著全國興辦研學遊的東風,父子倆把以往的生產式車間改造成觀光式車間,把一間老車間改造成能容納200人的教室,讓學生體驗了解傳統制墨技藝。

  幾年過去,院子裡的旅遊大巴不斷增加,將來自北京、山東、西安等全國各地的孩子帶進這個徽州深處的大院子,聽聽制墨間的「打擊樂」,看看一縷青煙的蛻變之路。

  「2019年,墨廠接待了約15萬名學生,我們希望通過研學在每個孩子心中種下一個筆墨紙硯的種子。」周健說,為了讓孩子更感興趣,廠裡還專門融入卡通元素,設計了西遊記、京劇臉譜等系列的徽墨。

  在電商這條路上,父子倆的起步其實比較晚。以往廠裡的墨大都直接供給經銷商,去年,這家老字號開通了天貓官方直營店。「希望能夠通過電商和全國各地的消費者直接建立聯繫,獲得反饋,讓老廠的墨更加接地氣。」周健說。

  談及未來,父子倆打算進一步在產品的文創設計、電商推廣上下功夫。「要做老百姓都用得起、願意用的墨,讓千年徽墨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周美洪說。

相關焦點

  • 伊人買手 | 研墨有靜氣 墨香千年一點如漆
    老胡開文墨廠始創於清乾隆四十五年,現任掌門人是「徽墨製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周美洪大師。 PROFILE 周美洪 | 「徽墨製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安徽省歙縣老胡開文墨廠廠長1979年,他接替父親的崗位進入老胡開文墨廠工作,父親對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堅持」二字,今天一定要比昨天更認真一分。老胡開文徽墨的品種目前已有一千二百多種,其中除歷代留傳下來的,周美洪就至少開發了三百個品種,他繼承明清兩代傳統,研製生產成套的「集錦墨」聞名業界。
  • 徽墨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徽墨歙硯怎麼讀
    本文為同學們講解一道關於徽墨的化學題。徽墨,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徽墨和歙硯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與保存曾經作出了重要貢獻,其製作工藝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徽墨歙硯的實用功能正在現代生活中逐漸淡去,但其歷經千百年積澱而煥發出的文化內質卻魅力日增,尤其在這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它們的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更會一路走高。也正因如此,徽墨和歙硯在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壓力更不容小視。唐朝末年,出了一位制墨宗師,叫奚廷珪。
  • 歙縣的「歙」字,怎麼讀?誰能告訴我
    「誰能告訴我:歙縣的「歙」字,怎麼讀?」一位朋友,在朋友圈這樣問道,讓我忍不住想和大家聊聊歙縣。話說最近,安徽歙縣,引發全國人民的擔心和關注。之所以讓大家擔心,是因為受強降雨影響,安徽歙縣內澇嚴重,歙縣中學、歙縣二中2個高考考點,大部分考生都沒能按時抵達高考考場,7月7日高考首日的語文考試,和數學考試,因此而延期。7月9日,當全國大部分省份高考順利結束的時候,位於安徽歙縣的千名高考考生,再次走進考場,參加高考補考!
  • 帶你走近皖南歙縣,重溫那場徽州故夢
    2020年才剛剛過半,但它即將在歷史上留下的篇幅,註定不會短,大家因為新冠居家隔離,疫情稍退又因為南方洪水不斷而難以「行萬裡路」,就連在正值高考的這兩三日,也要面臨暴雨成災,阻斷道路的情況,今天,「安徽歙縣」這個美麗的地名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卻並不是因為它的美景。
  • 鮮美海安丨最憶兒時藿香餅 亦菜亦藥香氣濃
    鮮美海安丨最憶兒時藿香餅 亦菜亦藥香氣濃 2020-06-07 2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就是安徽(組圖)
    安徽大不大?,是黃山--徽州古城歙縣--千島湖黃山旅遊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明清時期徽商「亦賈亦儒」自然為人珍視宣筆、宣紙、徽墨、歙硯古老神奇的人文魅力傳承千年
  • 一座歙縣會館,看盡數百年觀念博弈
    據《歙事閒譚》記,有清一代,歙縣本籍、寄籍(指長期離開本籍,居住外地)共出狀元5人,即徐元文、金榜、潘世恩、洪瑩、洪鈞;榜眼2人,即江德量、洪亮吉;武榜眼1人,即鮑友智;另有探花8人,進士296人。歙縣還出了4位大學士,7位尚書,21位侍郎。撰聯者鮑桂星亦曾任內閣學士。故此聯意態豪橫,實在是底氣太充沛、無法低調。
  • 雅片 | 一兩徽墨 一兩金
    不過講究的古代人按天時地利人和,將這四寶中的極品挑出來,又稱,湖筆,徽墨,宣紙,端硯。徽墨,即徽州墨,為墨中極品。初始不遲於唐,它是書畫家至愛至賴的信物。想來一塊好墨與文人的關係,正猶如名將之於寶馬,美人之於胭脂。
  • 歙縣第四屆校園足球賽火熱開球
    12月5日,歙縣第四屆校園足球賽在新安中學舉行。縣教育局班子成員、團縣委書記陳向陽、縣文旅體局副局長謝蓉... 綠茵馳騁閃亮人生,無限風採始於足下。12月5日,歙縣第四屆校園足球賽在新安中學舉行。
  • 歙縣全域推進茶園綠色防控
    12月23日下午,在歙縣徽城鎮南屏村生態茶園,歙縣農業農村局、歙茶產業發展中心特邀廈門大學教授為全縣28個鄉鎮的茶葉技幹以及茶葉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約70多人現場示範指導茶園土壤治理工作。
  • 歙縣洪水高漲,地名卻不知道怎麼讀,安徽還有3個地名容易錯!
    這其中要說關於高考動靜最大的,肯定就是安徽的歙縣了。因為歙縣遇上了50年一遇的降雨量,這樣的降水量使得歙縣城區全部被淹,因此就連高考也未能如期舉行。歙縣的高考未能如期舉行此後自然是有補考的,這裡暫且不說。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歙縣這個地名的問題。這兩天歙縣可以說是被全國人民熟知了,但大家對於歙縣都有一個相同的問題,那就是不知道歙縣的地名怎麼讀!
  • 安徽歙縣:超5000畝山茱萸豐收 產量倍增農戶增收
    央視網消息: 金秋十月,在安徽黃山歙縣平均海拔達880多米的金川鄉,5000多畝山茱萸樹掛滿累累果實,結滿了大屏幕上這樣的紅果,現在當地的農戶忙著採收,一派農忙豐收的喜悅場景。  在歙縣金川鄉的長源村,脫貧戶呂桃花正手腳麻利地採摘著山茱萸鮮果。
  • 安徽歙縣9日迎來補考,考生家長感嘆:陽光總在風雨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雲鶴 李巖松7月7日,安徽歙縣遭遇洪澇災害,原定的高考語文、數學科目考試延期舉行。當晚,洪水退去後,考生們又自發的返回校上自習。8日上午,歙縣高考綜合與英語考試正常進行,同學們乘坐學校的定製大巴車趕赴考場,首場結束後,許多同學臉上洋溢著自信,看起來洪水並沒有對他們帶來太大影響。8日下午,除歙縣外,安徽省其他地市的高考均已結束,9日,歙縣的考生們還將迎來語文、數學的補考。
  • 安徽歙縣:洪水退去 有序清理
    2020年7月8日,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洪水退去,清淤、恢復道路交通和搶救受災物資等工作逐漸展開,當地居民生產生活有序恢復。7月7日,黃山市歙縣遭遇洪澇災害,縣城多處嚴重積水、道路受阻。↑2020年7月8日,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城區,店家在進行災後清理。CICPHOTO/施亞磊 攝↑2020年7月8日,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城區,店家在進行災後清理。CICPHOTO/施亞磊 攝↑2020年7月8日,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城區,店家在進行災後清理。
  • 安徽歙縣一家三口曾去浙二醫院眼科就診,核酸檢測皆為陰性
    安徽歙縣一家三口曾去浙二醫院眼科就診,核酸檢測皆為陰性 大皖客戶端8月6日消息,6日晚間,就有關安徽歙縣盧某一家涉及杭州最新疫情情況的傳言,歙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發布了情況通報。
  •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走近詩詞大會總冠軍樊本果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走近詩詞大會總冠軍樊本果
  • 古墨煉成記:一生痴絕一徽墨
    今天我們以徽墨的製作為例,一起回顧這與藝術息息相關的古老工藝吧!徽墨,墨如其名即是徽州墨,因產於古徽州府而得名。「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古人曾這樣描述上品徽墨的特色。
  • 【民族團結一家親】亦師亦友亦真情
    亦師亦友亦真情——獨山子區第十九社區周藝和付振華的民族團結故事她曾是教師;她在教師崗位上退休。亦師亦友2018年初,周藝從教師崗位上調整到獨山子區新北區街道第十七社區居委會工作。或許是緣分註定,轄區的退休教師付振華成了她的結對親戚。共同的工作經歷,讓她倆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付振華親切地稱呼周藝為「丫頭」,周藝也親切地稱呼付振華為「付媽媽」。社區工作繁瑣,難免遇到不順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