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和女兒窩在沙發聊天,突然想到羅翔老師一個挺有意思的案例,「在一起自傷案例中,有人正拿著刀在剁手,啪,剁不斷,我看著著急,跟大哥說換這把刀,啪一剁就斷了,大哥還跟我說謝謝,大家覺得我構不構成犯罪?」
我轉換了一下場景,連說帶比劃:「媽媽拿著一把刀剁手,可是刀不行,沒剁下來,然後你跟媽媽說,媽媽,這把刀好,你用這把吧,媽媽一剁,果然就剁下來了。你這算不算犯罪?」
女兒馬上說:「不算。」
「為啥?」
「因為是你自己要剁的呀。」
聽到這個回答,我當時真感覺挺震驚的,因為我原本感覺這提供兇器傷人,那肯定是犯罪啊,誰想到一個7歲小女孩竟這麼篤定地給出了否定的回答,儘管對刑法學一無所知,連啥是刑法都不知道,但她的理由,可以說是羅翔老師給出解釋的底層邏輯。
爸爸正好過來,我馬上也問了爸爸這個問題,他立刻說當然算嘍。女兒很得意地笑話爸爸答錯了,在她眼裡,這個答案那麼顯而易見,但在我們成年人的觀念裡,「肯定有罪」也是那麼顯而易見。
是什麼?讓我們有了不同的「顯而易見」?
我們和孩子都不知道刑法制定的邏輯和依據,但我們不同的回答,與心理學一個重要的議題有關,近些年,這個議題越來越被社會廣泛討論,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那就是——邊界。
女兒之所以能夠這麼自然又篤定地給出符合法理的回答,就是因為她沒有受到情理的禁錮。你的事就是你的事兒,哪怕對媽媽,都能夠將這道邊界看得清清楚楚。老母親真的很欣慰。
家庭中常會遇到這種場景,夫妻雙方吵架了,動手了,甚至鬧離婚了,讓孩子選邊站隊:「你說爸爸錯了,還是媽媽錯了?」「爸爸媽媽要離婚,你同不同意?」,我們閒聊時也問過倆娃這樣的問題,他們很自然地說:「這是你們自己的事情。」
有次家裡長輩問哥哥,以後妹妹結婚了,萬一被她老公欺負,倆個人吵架,你管不管?哥哥說:「這是他們自己的事情,關我什麼事兒?」長輩們教訓他:「你怎麼能這麼當哥哥呢?你們是親兄妹啊,哥哥要保護妹妹,怎麼能不管呢!」
我最懂哥哥,他是我眼中最好的哥哥,妹妹出門耍賴不要走的時候,我和爸爸堅持不抱,他會跟妹妹說:「來,哥哥背你。」
哥哥也懂妹妹,他知道以妹妹的風格,以後誰欺負誰還不一定。但他更懂,他對妹妹的好是他們兩人之間的事兒,而妹妹和未來老公之間的恩愛也好,衝突也罷,都是他們夫妻之間的事兒,與他無關。
在這一點上,孩子比我們更通透。
我們常說代溝,邊界感是代溝中一個很獨特的標尺。現在的孩子越來越有邊界感,就像很多90後,基本不會接手不在他們職責範圍內的事情,長輩們多半對此微詞,不喜歡年輕人這麼斤斤計較,但這份界限恰恰是組織有序,關係簡明的基石,今天用不著討好而委屈自己,明天也不會因為別人的拒絕而心生恨意。
和有邊界感的人在一起是很輕鬆的,用不著揣測和猜忌,如果你冒失了,提了不妥當的要求,他們會拒絕你,而不是一邊答應著,一邊又四處抱怨。之所以有人對這種邊界不舒服,是因為還沒有順利度過心理的分離期,還處於一種母嬰一體,渴望融合的狀態。所謂「媽寶男」、「乖乖女」就是成年後仍然與原生家庭粘合在一起,缺少自己的獨立意志、獨立判斷,嚴重的會失去獨立行為能力,無法獨自生存。
缺少健康的邊界感,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周圍的人,都是一件痛苦的事兒。沒有邊界感的人容易被他人過度使用。大家庭中,最不能守住邊界的那個人,往往就意味著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原本幾個子女共擔的贍養義務,最後會都落到他的身上。而他們內心的無名火最後總會用委婉的、抱怨的方式表達出去,結果變成吃力不討好。
如何讓孩子確立健康的邊界感:
我們太輕視感覺,這其實是一個人所有心理發展的起點,是一個人之所以獨立於他人的現實基礎。孩子的自我,是圍繞著孩子的感覺而構建的。我和你不同,因為我們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都不同,你喜歡的口味我未必愛,能戳中我的,你也可能無感。
而家人常常以各種名義試圖讓孩子的感覺和感受與自己一致。我冷,所以要給你加衣服。我覺得這個菜好吃,所以也要催你多吃……
孩子的邊界感很容易在這些好意的侵蝕中變得模糊不清。
「為了你,爸爸媽媽才沒有離婚」,「真是被你氣死了」,「要不是你,我也不會老得這麼快」,「因為你我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除了這些抱怨、指責,還有那些赤裸裸的控制和攻擊,謾罵,毆打,這些都是在入侵孩子的邊界。
什麼時候父母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什麼時候,孩子才真正擁有了獨立生活的機會,有了敢於對任何PUA說「不」的底氣。
凡事皆有正反,我們很容易看出前面兩種做法的弊端,卻往往忽視另一種溫情脈脈地吞噬。榮格說,母性總是指向融合,所以有時候讓媽媽獨立於孩子做自己並不容易。
儘管孩子像一個巨大的黑洞,不斷地吸走我們的時間、精力,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被控制的窒息感,但媽媽們似乎天然地有跳進這個黑洞的熱情和勇氣。
所以父母,特別是媽媽們,要有意識地、溫和但堅定地對孩子說不:「我現在有事,5分鐘之內不要來找我。」
哪怕只是這麼幾分鐘的隔離,也會為孩子樹立界限的意識,示範建立界限的模本。
往期必讀:
不陪娃寫作業你就可以長生不老了麼?
給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你可能才是孩子最大的挫折(挫折教育「三不原則」)
千萬別和孩子對著幹
別老那麼實在,來點兒虛的,父母孩子都滿意
4歲女兒和我吵架的時候,我倍感欣慰
生個女兒就是來懟你的
為了持續看到推送
請一定要點在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