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話 兩個同名的人,神交已久,卻未曾謀面,因建築之緣相約,相見恨晚,上海與臺北,一種無法阻隔的深及文化根性的力量始終在。
上海徐明松(左)與臺北徐明松的合影
我與臺北有個約會
徐明松
人在旅途,總會有些不期所遇的欣喜。前次去臺中,友人推薦到東海大學走走,一時流連忘返,非常感念東大濃鬱的人文氣息和美麗的校園風景。尤其在夕陽下倘佯,端看貝聿銘、陳其寬設計的路思義教堂和依山而建深具東方庭院意趣的校園建築,對喜歡建築的我而言,不啻是一種滋養。
因建築之緣,這次在臺北有個約會,則有著特別的期待。由於是大年初二,臺北許多餐館打烊,銘傳大學徐教授原先中午擬安排在信義誠品附近的餐敘改在萬華商圈的湘菜館。怕我並不諳熟臺北交通,徐教授在微信裡告知坐捷運線抵達的路線,並在在說明在捷運站一號口接頭的方位。一早在賓館早餐,就覺得餐廳的氛圍很上海,周遭四壁掛的都是老上海的照片,恍然間有著一種親和感,想及午間的約會,心情愈加悅然。上午的行程很緊湊,一是補上次赴臺未去的松煙文創園區;二是特別去看了附近的「國父紀念館」。因為「國父紀念館」是臺灣現代主義建築先驅王大閎設計的,臺北的徐教授在我曾經供職多年的同濟大學出版社剛剛出版了他的專著《王大閎》,「國父紀念館」的案子是其中重要的文獻。當來到「國父紀念館」,即為這棟宏偉的建築所震撼,渾樸而莊重的立面裡延展出上揚的簷角,或然我真切地感受到那種「如翬斯飛」的華夏意匠,又分明在空間與形線的組織及表達上可以見出現代主義建築的印跡。這也許與王大閎曾經師從現代主義建築最具盛名的大師格魯比烏斯和密斯不無關聯吧。問題不少,好在午間餐敘時即可問教,倒也聊作一份談資。
(臺灣建築師姚仁喜設計的農禪寺)
搭上「小黃」(臺北的士)去往捷運芝山站的路上,給徐教授發了個自拍的微信,我與他雖神交已久,卻未曾謀面,有圖為鑑嘛。佇足等候之際,同行的立行兄憑藉著記者的敏感,指說我們身後的來者便是徐教授,一側那位溫婉美麗的女士看來就是他的夫人。目光交匯時,大家已經會心一笑,就在笑談中我們完成了這樣的「接頭」,也是「碰巧」,立行夫人和我內人都是同濟畢業的。我們聚會的三家人都與同濟有緣,與建築有緣。行禮如儀,徐教授送我的伴手禮就是有關王大閎的書籍之類,其中就有「國父紀念館」的競圖與興建始末的資料。誠然,我們的餐敘就圍繞著兩岸的文化人建築人說將開來,從旅行到文學、建築。徐教授的夫人倪安宇是義大利文學的翻譯家,當年與先生雙雙同去意國,一去十年,深得歐陸文化真蘊。卡爾維諾和費裡尼的的一些作品就是由她所譯,也在大陸出版。其實,徐教授為學術交流往來大陸蠻多次,言談間,我不由想起二十多年前著文述及梁實秋在給大陸友人的信函裡的喟嘆:「山川阻隔,音信杳無,人生至此,夫復何言。」而逝水流年,如今往來之便利,已不復當年。值得一提的是,當年梁實秋致函的大陸友人恰是同濟出版社的餘安東老社長的母親陳衡粹女士,梁在《雅舍散文》的這封信函正是紀念為時間塵封的中國現代戲劇先驅餘上沅先生。這種聯接和秘辛也讓人感念世間有太多的機緣和巧合,也感念時間不會抹去所有的記憶。我們席間談論的王大閎先生,在他的履歷裡,所悉的是他也曾經是20世紀上半葉「大上海都市計劃」的協力者。所幸的是,今天他的歷史與貢獻已在曾經阻隔的海峽這邊播揚。因有一種無法阻隔的深及文化根性的力量在。
暢談所及,我又說起前年在新民晚報上所刊發的《這一天,我們很東海》,很想再去一走。由此談及為烏鎮設計劇院的東大才子姚仁喜,離餐館不遠的農禪寺就是他的作品。在徐教授夫婦的陪同下,走過一段草木扶蘇的甬道,一座並不宏大卻渾樸簡遠的講堂建築映現在一方荷花池中。正夕陽西下,稍縱即逝的霞光披落在搖曳的水影裡,也映襯在如黛的遠山裡,傳遞出一種「空中花,水中月」因緣變化不可言說的禪妙意境。我以為這個水月道場的設計調性很中和,很是歆羨,徐教授頷首稱是。在徐徐繞行時,大家突然有了一起合影的想法,因為期待已久的約會今天化作了現實,在禪寺前留影,為人生的緣分作一個註腳和定格。
——因為他與我都叫徐明松。
(王大閎設計的「國父紀念館」)
關於我們
本公眾號乃上海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的官方微信,《夜光杯》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報紙副刊,在微信平臺,我們將以全新的面貌繼續陪伴您。歡迎免費訂閱,我們將每日精選兩篇新鮮出爐的佳作推送到您的手機。所有文章皆為《夜光杯》作者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互動
參與話題討論、文章反饋或聯繫投稿,請關注後點擊「進入公眾號」留言,在《夜光杯》微信平臺,我們願做您的讀者。
分享
點擊右上角按鈕可以「發送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收藏
點擊右上角按鈕,選擇「收藏」,在有閒有wifi時品讀。
訂閱
點擊右上角按鈕,進入「查看公眾號」,關注「夜光杯」。
更多
更多內容請翻閱《新民晚報》,或下載新民晚報手機客戶端。